國內的三條經濟主線分別是,從渤海灣到上海,再到福建廣東的沿海線;
從上海逆長江而上的經過武漢,然后西到成渝的滬蓉線;
從北京直接南下華北、華中腹地,然后再到大灣區的京廣線。
三條經濟帶中,長江沿線經濟帶形成最早,且最早固定下來。
沿海線算是之前京杭大運河+浙贛粵水路的升級版,近現代200年以來,沿海線逐漸替代了相對內陸的京杭運河贛粵線;
而京廣線則形成最晚,20世紀初隨著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的逐漸聯通,相會于武漢。
標志著京廣這條腹地縱向線正式形成。
站在現代海洋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角度來講,沿海線確實是國內經濟最為發達的經濟帶!
國內8大城市圈中,排名第一的長三角在長江和海岸最中段;
北端是國內排名第三的京津冀城市群,南端是排名第二的大灣區城市群,東北方向是排名第6的山東經濟帶,東南方向是排名第7的福建沿海經濟帶!
國內8大城市經濟群,5個都在沿海經濟帶上。
那么除了這條沿海弓形的沿海經濟帶,在國內腹地橫向的長江沿線經濟帶和縱向的京廣線經濟帶,誰更重要呢?
我們細致來看一下!
就長江沿線經濟帶來說,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肯定是龍頭,長江中游城市群由鄂湘贛三省精華部分組成,以武漢領銜是為國內經濟第5極;
長江上游的成渝城市群是國內經濟第4極;
而縱向的京廣經濟帶上,北端是經濟第三極京津冀,南端是經濟第二極大灣區。
長三角經濟實力基本上相當于京津冀+大灣區的總和。
中間長江中游城市群在京廣線和長江沿岸線交匯處。
然后京廣線偏北的中原城市群算是國內經濟的第8極了,而長江沿岸線西端的成渝城市群經濟實力遠遠強于以鄭州領銜的中原城市群。
所以綜合來說長江沿線經濟帶實力還是要強于京廣線沿線經濟帶。
就國內這三條經濟帶的重要程度而言,沿海線當然最為重要,畢竟海洋經濟時代,離海海邊近,就意味著大運力的船舶可以直接進港。
而橫貫國內腹地的長江水道是全球最為優質的一條黃金水道。
豐水期萬噸巨輪可以直接到重慶,武漢以下常年通航萬噸巨輪,南京以下常年通航5萬噸巨輪,蘇州可以通航10萬噸巨輪。
而沿海線更是能有駐泊幾十萬噸的巨輪。
由此可見水運的價值是多么重要。
水運相比于火車、汽車、飛機來說,最為廉價。
所以沿海經濟帶和深入腹地的長江經濟帶才最為重要!
而京廣縱向經濟帶的主要聯通方式還是高鐵高速鐵路公路,運力遠遠沒有長江水運和沿海海運來的運力大!
京廣沿線經濟帶,更多的是對沿海經濟帶在內陸縱向沿線的補充線路。
畢竟高鐵等方面的運輸,雖然沒有海運運力大、廉價。
但是畢竟通達性能優于海運和長江航運!
所以綜合來說國內三大經濟線路的重要程度,沿海線最為重要,過來是長江沿岸經濟帶,最后是京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