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國”的概念跟今天存在本質差別!其實在古代,“國”只是“朝代”的一部分。后人對遼、金、夏的稱謂并不統一,有時候稱之為“朝”,意思是承認它們與宋朝并列的地位;有時候稱之為“國”,意思是它們只是宋朝的“下級單位”。
因此,如果把遼金夏稱之為“國”,其實就是站在宋朝為正統王朝的立場上,強行從概念上將這“三國”納入宋朝的版圖,這個思想基礎來自于西周的“家國天下”概念。
西周社會人們還沒有建立科學的地理概念,他們認為“天下”包羅萬象,是版圖意義上的最大概念,西周的宗法制還規定,天子就是“天下”唯一的主。
“國”是宗法制中的“二級單位”,即諸侯國的簡稱。“國”由“廓”演化而來,最早的“國”就是由一座城堡及城堡內外居民構成的組織單位,城內的稱為“國人”,城外的稱為“野人”。
因此古代的“國”非常小,幾百人甚至幾十人的一個封閉山村都可以叫做“國”。按史料記載,夏朝有萬國,商朝有千國,西周有數百國。
西周建立后,將“國”的概念法理化,即在周天子為共主的前提下,由諸侯代表周天子行使治權的地方單位。當然,為了保證諸侯的政治地位,周天子授予諸侯僅次于周天子的貴族身份,并且可以世代傳襲。
因此在古代“國”也叫“封國”、“諸侯國”,它又分成“公國”、“侯國”、“伯國”等等。進入帝制時期,“天子”由“王”變成了“皇”,“王”事實上變成了諸侯的最高等級,所以諸侯國又增加了“王國”的概念。
“家”在古代是指“家族”,即諸侯下一級別的“卿大夫”家族,它是一個政治概念上的詞匯,跟今天的“家庭”天壤之別。
由此在古人的思想意識中,構建了一個由“天下”、“國”(諸侯國)、“家”(家族)為三階的社會模型。當然人們發現,“天下”的主并不能永遠姓姬或者姓贏,每一姓只能代表“天下”的某一階段,即“朝(代)”。
既然如此,每一朝皇帝都認為自己才是“天下”的代表,是唯一的共主,絕不允許還有其它的“朝”分割“天下”。
因此,宋朝站在自己是“天朝”的立場,不可能承認遼、金、夏為“朝”,只能將他們置于大宋朝之下,稱之為“國”。
古人一直執著于“正朔”,所以像遼、金、夏這種少數民族政權,不可能被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的史學家承認。
可站在今天的立場,我們認為遼、金、夏都是華夏多民族歷史的一部分,且事實上他們與宋朝并不存在上下級關系,是完全獨立的政權。因此,以今天的歷史觀,我們稱他們為“三朝”。
元朝和清朝為何被古人認可了呢?
一是元朝和清朝時期沒有與他們并列的漢族政權,他們是同時期代表“天下”的唯一的政權。
二是元朝和清朝的統治階層雖然是少數民族,但他們的統治思想卻是漢文化,社會的統治基礎也是漢文化覆蓋下的漢人士族集團。
三是歷史的演變史,讓后人認識到,漢民族本就是多民族融合的結果,胡漢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界限,他們早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血脈相通了。因此,文化認同代替民族差異,變成了“天下”的最重要標識。
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她海納百川,總是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實現自我更新,融入時代發展的新元素,從而將不同的民族以文化紐帶團結在一起。偉哉,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