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三大軍事集團漸成鼎足之勢。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東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劉備、孫權也相繼稱帝。劉備仍用漢的國號,定都成都,史稱蜀漢,簡稱蜀。孫權定國號吳,定都建業。魏國國力較強,在三國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風。蜀、吳兩國則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蜀。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司馬炎即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
自東漢以來,西、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陸遷徙。到西晉,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還有活動在長城邊緣的鮮卑。他們受到官府和漢族地主豪強的剝削壓迫。晉武帝死后,繼承者惠帝天生弱智,一批宗王展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由宮廷政變演化為內戰。內遷少數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漸主導了局勢。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自此,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比較長的分裂時期,起初是東晉十六國的割據,后來演變為南北朝的對峙。
317年,西晉宗室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自三國、西晉以來,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逃到南方的幾家北方高門士族先后執掌朝政,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他們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弱。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篡奪皇位,國號宋。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4個王朝,合稱“南朝”②。4個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為“六朝”。
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和民族壓迫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商業以長江沿岸最為活躍,番禺⑥則是主要的外貿港口。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相交融。
東晉北邊的疆域,大致到淮河為止。東晉、南朝之交,一度將勢力范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但隨后在軍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河一線。到陳朝,只能保有長江以南,上游又丟掉了四川和荊襄,在南北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覆亡大局已定。
東晉統治南方的時候,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其中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它們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亂,各族彼此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隨后大舉進攻東晉,前鋒被擊敗于淝水⑨。由于內部各族尚未交融,統治基礎脆弱,強大的前秦政權一敗之后迅速崩潰,曾經稍顯緩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劇了。
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于439年統一北方。5世紀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動民族交融。他將都城從平城①遷到洛陽,遷到洛陽的鮮卑貴族一律將籍貫改為洛陽,死后不得歸葬平城;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服飾,朝中禁鮮卑語,改說漢語;改鮮卑姓為漢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仿照魏晉以來漢族社會的士族階層,將新改姓的部分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并鼓勵他們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這些改革措施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6世紀前期,北魏發生動亂,兩名皇族被軍閥擁戴,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上述5個王朝合稱北朝。北齊、北周東西對峙,北周內政修明,逐漸占據優勢,滅掉北齊。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終于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