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他們的戰爭就像一場折子戲,你方唱罷我登場。后來經過長時間的戰亂,終于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不同的人對三國的看法不同,有人喜歡吳國,有人喜歡魏國,也有人喜歡蜀國。孫權年紀輕輕就能和曹操劉備抗衡,一方面是靠他自己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是靠吳國積攢下來的實力。
人們常說,英雄出于亂世,因為只有亂世才能給英雄施展才能的機會。從某種意義而言,亂世的確是英雄的一種幸運,但并不是所有英雄都能在亂世凸顯自己的才能,比如說東吳的將領太史慈。太史慈空有一身本領,卻無用武之地,最終只能被張遼斬殺。有古人之風的太史慈,他的武力能在三國將領中排得上名嗎?
一、有勇有謀
太史慈名子義,是東漢末年吳國的著名將領。據史書記載,他和關公一樣,也是一位美髯公。太史慈自幼好學,不僅書讀的好,在騎射方面也十分出色。太史慈長大以后,憑借著他出色的表現成為了本地郡守手下的一個小官。
有一次,太史慈所在的郡、州發生了矛盾,郡守害怕州吏先下手為強,將這件事情匯報給有司,于是派太史慈為使查看情況。太史慈到了地方之后,略施小計,毀了州吏的奏章。他非常聰明,知道自己雖然破壞了州吏的計劃,但行事太過魯莽,一定會遭到懲罰,于是逃離了郡縣。
孔融在北海知道太史慈的事之后,十分敬佩他,并派人人去照顧太史慈的母親。太史慈來到北海時,正值孔融被黃巾軍圍困,太史慈的母親告訴他:“你不在家的時候,孔融經常照顧我,現在他有難,你也應該去幫助他。” 聽完母親的一番話后,太史慈用自己的計謀與武力救出了孔融。
二、結識孫策
救出孔融以后,太史慈就投奔了劉繇。劉繇的謀士給劉繇提建議說:“太史慈有勇有謀,是個不可多得的將領,你應該重用他。”劉繇并沒有聽取謀士的話,他認為太史慈只是個無名無姓的小官,要是重用他的話必然會遭到其他名士的恥笑,所以就給太史慈安排了個巡查的活。
孫策攻打劉繇之時,周瑜告訴他,劉繇手底下有一員大將,名為太史慈,此人驍勇異常,必須萬分小心。孫策進攻劉繇前先查看了一番,孫策的查探讓太史慈徹底出了名,他和孫策二人在神亭嶺酣戰了幾百個回合,不分勝負,在這次酣戰中孫策對太史慈刮目相看。
孫策打仗贏了之后,太史慈作為俘虜被綁到了孫策的面前,孫策連忙解去綁在在太史慈身上的繩索,并與他搭話。劉繇死了以后,孫策派太史慈去安撫劉繇的部下,有人認為,不應該派太史慈去,他很有可能一去不回。孫策卻說:“子義離開了我,還能去投奔誰呢?”太史慈并沒有辜負孫策的期望,完成任務后就回到了孫策身邊。
三、落寞的武將
孫策的一生說幸運也幸運,說倒霉也倒霉,好不容易打下了江東這塊領地,自己卻被人暗殺了。孫策在彌留之際,許多大臣認為他會讓自己的三弟孫翊繼承江東這份基業,因為孫翊與孫策的性格最為相似,但孫權卻選擇另一位行事更為穩妥的弟弟——孫權。
孫策非常聰明,他知道打天下和守天下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東吳這塊地方他差不多都打下來了,當務之急就是要守住東吳,孫翊雖然驍勇但是他守國的能力比不上孫權,于是孫策選擇孫權當東吳的統治者。孫權的繼位可以說是成了太史慈施展本領的阻礙。
孫策和孫權完全不同,孫策用人不注重門第,所以他可以重用太史慈。但孫權不同,他繼位后要對武將進行壓制,平衡好武將與文臣間的關系,所以他并沒有重用太史慈。演義中,張遼在合肥之戰射殺了太史慈,正史中,太史慈病逝于41歲。
總結:太史慈稱得上是三國英雄當中的一個遺憾,他的勇猛不亞于三國第一猛將呂布,更何況,他還擁有一個比呂布更出色的頭腦。在三國的整個武將排名中,太史慈應該是名列前茅的,如果孫策沒有死,或者太史慈換一個主公,他可能還會擁有一個更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