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隋煬帝連年大興土木,對外不斷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紛紛舉兵反抗,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在此情況下,太原留守李淵于大業十三年(617年)起兵于晉陽,南下攻取長安,擁立隋煬帝之孫楊侑為帝,后逼楊侑禪位于己,建立唐朝,在立長子李建成為儲君后,一直讓二子李世民手握重兵,最終引發了玄武門之變,那么,李淵為何一直讓李世民手握重兵?
其實,原因很簡單,李淵讓李世民手握重兵就是因為李淵需要李世民。
一、晉陽時李淵被王威高君雅看的死死的,還是李世民招募了第一批太原元從
李淵這個太原留守起兵跟安祿山起兵不同的是,安祿山是利用自己管轄的大軍起事,而李淵除了行使職權范圍內的事,太原鷹揚府他非公動用不了,沒有可用的私兵!他靠李世民等人去臨時募兵,成為他誅殺王威等人掌控晉陽的本錢!
1.李世民與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招募了第一批兵
乃命世民與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各募兵,遠近赴集,旬日間近萬人,仍密遣使召建成、元吉于河東,柴紹于長安。
2.李淵被王威高君雅看的死死的
王威、高君雅看到李淵大肆招兵,懷疑李淵有不軌之圖,就對武士彟說:“長孫順德、劉弘基二人都是逃避征役亡命的三侍之官,罪該處死,怎么能統兵?”他們打算把長孫順德、劉弘基收審。
武士彟不但跟李淵好,還是王威的心腹,他說:“這兩個人都是唐公的賓客,若是那樣做,必然會引起大的糾紛?!蓖跬热擞谑蔷妥髁T。
留守司兵田德平想勸王威等人調查招募兵丁的情況,武士彟說:“討捕之兵,全都隸屬于唐公,王威、高君雅只是寄身在唐公這里罷了,他們能管什么呢?”田德平也作罷。
3.靠李世民帶兵抓捕王威高俊雅,李淵才掌握晉陽
五月十四日李世民伏兵晉陽宮城外;五月十五日李世民等抓捕王威高君雅;五月十七日斬王威高君雅。
4.李淵本人除了發號施令,直到六月誓師起兵時,才第一次出來跟義師見面。
所以,六月誓師之前,李淵甩手掌柜,全靠李世民和小伙伴們招募軍隊,統帶軍隊,管理軍隊,吃喝拉撒訓練安撫等一系列具體復雜事務都是。
甩手爹的兒子早當家,劉文靜等人也努力了但人家不是李家人,李世民是最操心或者總操心,由李世民總領是無疑的,李氏起兵這第一桶金浸透的是李世民的精力和汗水,說白了,太原元從是李世民拉起來的,所以他掌握。
滅王威后,李淵李世民爭分奪秒爭取改造原太原鷹揚府和晉陽各郡行政官員,讓他們都加入李淵集團。
5.李建成六月才趕回來,跟著李世民的兵力去了趟西河,殺晉陽原官員高德儒殺雞儆猴,于是晉陽原各級官員和鷹揚府都入伙李淵集團了。
李世民統帶的李氏心腹兵馬(劉弘基、長孫順德、柴紹、李高遷、竇琮、段志玄等),成為右三統軍。
改造過來的原鷹揚府(鷹揚郎將王長諧、姜寶誼、楊毛、慕容羅睺等),成為左三統軍,由李建成帶。
所以不要看左右,晉陽起兵義師之中,李世民的右三統軍才是主力和希望,左三統軍成分是剛剛改造幾天的舊軍隊,由剛逃回來的李建成統著。
李建成、李元吉棄其弟智云于河東而去,吏執智云送長安,殺之。
6.李淵起初并不看重太原元從,不認為這支近乎烏合之眾、來源構成復雜、缺乏訓練的部隊是他的資本,私下對兩個兒子說:“然晉陽從我,可謂同心之人,俱非致命之士”。
李淵對太原元從的態度值得注意,后續會比較李淵的軍隊親疏觀變化,因為他后來需要建立禁軍。
二、李淵過河進關中后,分為李建成東路軍和李世民西路軍,兩軍各數萬,李世民的西路軍迅速膨脹為龐然大物最終演變為朝廷軍隊主力,東路軍后來因為劉文靜的勝利竟也演變為李世民實控,李世民滅秦后徹底掌握東路軍,于是李世民最終掌握了關中和河東幾乎所有的兵力。
(一)李淵過河后分兵
1.李淵過河后吸納孫華義軍和段綸義軍,總兵力估計達到八萬左右。
2.李淵將這些兵力分成了東路軍和西路軍,各數萬。
九月上旬,李淵分兵,東路軍數萬,李建成統帶,并由李世民系的劉文靜段志玄協助,屯永豐倉守潼關防御屈突通;西路軍數萬,李世民統帶,向西攻略關中。
(二)十天內,東路軍沒有太大發展變化,李世民帶西路軍卷起一股風暴,迅速膨脹到十九萬
1.關中局勢最關鍵有幾個部分:
第一是長安城。大隋的大興城城防堅固,西京留守原有十余萬兵力,屈突通帶走幾萬,即使不足十萬兵力,絕非李淵數萬機動兵力可以撼動的;
第二是關中的風暴眼扶風城。一是數萬奴賊攻擊扶風竇璡,糧盡四散危害周邊;二是唐弼在扶風有大軍十余萬,他按“桃李子得天下”的讖言,立李弘芝為帝,建國稱帝,卻打不下扶風城,仍然盤踞在扶風郡;三是薛舉被扶風竇璡和唐弼阻隔在西邊,薛舉至少二十余萬大軍,建立秦國稱帝;四是更遠處的李軌稱帝,與薛舉奪取地盤。
第三是扶風南面數十公里的郿縣盤踞著丘師利丘行恭兄弟有大軍兩萬,郿縣周邊盤踞著李仲文李仲威兄弟有精兵五千,郿縣和長安之間的司竹園有何潘仁大軍三四萬和向善志大軍五千,柴氏(平陽昭公主)和李神通在此落草,已跟這幾支談好意向,但需要李淵大軍到達才能全部接收。
第四是長安北面的涇陽,有稽胡劉鷂子三四萬大軍,這不是一般的盜賊軍,是帶有胡族和政權性質的。
2.九月十八,李世民軍帶數萬人,以渭北道行軍元帥橫掃關中,一路急劇膨脹滾雪球,又一戰消滅稽胡劉鷂子軍兼并他的部眾,膨脹至九萬人。
3.然后李世民分兵劉弘基六萬人略扶風。
4.然后李世民帶三萬人與姐姐柴氏在渭北會師,并到阿城、司竹園收攏,柴氏在司竹園招附的何潘仁等群盜及郿縣丘師利、李仲文共計七萬人皆被李世民兼并,達到十萬。
5.期間投效李世民者云集,再次膨脹,達到盛兵十三萬,加上劉弘基的六萬,李世民麾下已達到十九萬。
6.劉弘基略扶風不但掃蕩了殘余奴賊,而且與竇琎、李弘芝兩股勢力形成互相威懾,劃定了李淵勢力的西邊界。然后劉弘基奉李世民之命屯于長安故城,是第一支抵達長安的義師,擊退衛文升的大隋官軍,奪取長安后被李淵表彰為第一功。
7.九月二十八,李世民行書李淵,建議圍長安城。
(三)李淵打長安共計二十余萬兵力,有十九萬是李世民的,李淵李建成就帶了一兩萬來
1.東路原有數萬,留下主力給劉文靜段志玄與屈突通對峙,李淵李建成就帶了一兩萬來。
2.這二十余萬成功拿下長安,但對于李淵來說,長安這兒的兵力,李世民的太多了!
(四)對于李淵來說,打下長安哪支部隊作為禁軍,是分裂之始。
1.李世民雖然是親兒子,但他勢力過大,十九萬都是他的,所以李淵選禁軍盡量選用非李世民標簽的。
2.李淵自己和建成從永豐倉帶來的一兩萬比起那十九萬更親一些,所以這一兩萬優先當選禁軍。
前面講過李淵對太原元從本來并不倚重親切,但跟李世民這十九萬相比,不但太原元從成了可親可倚重的,連河東膨脹的、孫華來的、段綸來的,都比這十九萬更親更可靠些。
3.從永豐倉帶來的一兩萬優先做了禁軍,不太夠,所以需要再從李世民那抽幾萬做禁軍。
4.因此,除了禁軍,剩下作為朝廷軍隊主力的,全部是李世民的兵。(這些兵分為八大總管,應該每個總管兩萬,加上元帥府直屬一萬,軍隊主力應是十七萬左右)
(五)李世民扶風大戰使李淵得以在長安站穩腳跟
1.十一月李淵攻下長安,十二月秦國薛舉大軍殺來,薛舉眼中自己早有二十多萬大軍,比之李淵雜七湊八的軍隊要厲害的多,要趁李淵立足未穩擊敗他,一舉奪取長安。
2.薛舉兵鋒和長安之間,首當其沖是盤踞在扶風郡的有十余萬大軍的李弘芝政權。
3.薛仁杲一舉消滅了李弘芝政權,兼并了他的十萬大軍。
4.薛舉兵力達到了三十余萬,剛剛易主的長安風雨飄搖,李淵遇到了危機,他除了鎮壓長安的兵力能拿的出手的,只有李世民那十余萬主力,紙面兵力李淵處于劣勢地位。
5.李淵成敗在此一戰,敗了會失去長安,并被趕過黃河;勝了就能在長安站穩腳跟。
6.這一仗薛舉輸的起,李淵輸不起,可想而知,為什么扶風城竇璡雖然是李世民表舅卻一直不歸附李淵。
這次若薛舉擊敗李淵,能拿下長安,則扶風在薛舉腹中,竇璡必須投降薛舉;若李淵擊敗薛舉,竇璡就可歸附李淵。
7.十二月十七日,李世民率軍殺到扶風,一舉擊敗薛舉大軍!薛舉恐懼地問謀士:“自古有投降的天子嗎?”
這次珍貴無比的勝利,不但使李淵在長安站穩腳跟,而且使中間勢力歸附李淵,開疆拓土。
8.十二月二十一日,扶風竇璡降李淵,連帶河池太守蕭瑀以及漢陽郡都降了李淵,這三郡地盤很大,而且圍繞薛舉,尤其是蕭瑀的河池,完全插在薛舉腰眼上,是薛舉多次征討不能拿下的肉中刺。李淵賺大了!
因為李世民的勝利,李淵賺的盆滿缽滿,隋末誰都打不下的扶風郡歸了李淵,還有一堆其他收獲。
(六)十二月,李世民系的劉文靜段志玄打臉李建成,在李建成走后兩個月,擊敗并擒獲屈突通。
至此,東路軍也打上了李世民烙印,李建成失去了對任何一方軍隊的絕對影響力;李淵是同樣道理,他已經除了禁軍,在關中沒有李世民系軍隊力量之外的軍隊,而禁軍也并不純粹,一多半來自李世民的軍隊。
關中之外,只有河東留下的是他比較放心的,他讓李元吉統帶,所以,李元吉從一開始就跟李建成一樣成為李淵平衡李世民權勢的角色,他離不了內斗場了。
(七)跟秦國的戰爭過程,洗牌消化了東路軍,秦國精兵驍將也成了李世民麾下的新鮮血液,該戰爭實際使唐軍全面被洗牌消化
1.五月底李淵稱帝,六月初六封太子秦王齊王,六月初十薛舉大軍來攻,李世民率八大總管對峙,唐軍總兵力十余萬,三大將星劉弘基(霍邑斬殺宋老生、入長安第一功)、劉文靜(擒拿屈突通)、殷開山(跟劉弘基屢立奇功)均在軍中。
2.李世民生瘧疾,無法工作,軍權委托劉文靜,劉文靜主持工作后,竟與殷開山率軍與薛舉開戰。結果導致唐軍慘敗,八大總管全部戰敗,劉弘基等人被俘虜,唐軍死亡十之五六。劉文靜、殷開山被免職下獄。
3.按史料計算,薛舉殺掉了大約八萬多唐軍,用首級筑成京觀。
4.李世民收拾殘軍,并從東路軍調兵遣將,龐玉、張士貴等均是從東路軍調來,補充朝廷主力,與秦國決一死戰。此時,東路軍實際被大幅消化,唐國兵馬基本全部為李世民掌控。
5.李世民一戰滅秦,救出了被俘的劉弘基,而劉文靜、殷開山也因此從監獄釋放,吞并了秦國,李世民獲得了翟長孫等精兵驍將和褚亮等才謀之士,不但解除了危機,反而壯大了軍隊和自己的實力。
(八)李世民滅掉秦國后,原東路軍和河東留守兵馬明確歸他節度了
(618年)十二月,壬申,詔以秦王世民為太尉、使持節、陜東道大行臺,其蒲州、河北諸府兵馬并受節度。
至此李世民將李淵過河前的所有兵力和自己發展的兵力,也就是現在的關中及河東兵馬全部掌握。
次月(619年正月初三),李世民出鎮黃河邊上的長春宮,并鎮關中和河東兩個方向。
五月,李軌政權覆滅,在該地設置涼州總管,李世民又增加兼任了涼州總管,掌涼·甘等九州諸軍事。
面對李世民這個政治上的龐然大物,李淵的反擊開始了。
三、李淵的政治反擊和折騰,導致唐國遇到滅國危機。李世民力挽狂瀾,進一步掌握軍隊并擴大政治版圖
(一)619年這一年,發生了三件值得注意的事
1.李建成嫉妒謀害李世民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太子老師李綱因為李建成反復嫉賢害親,堅決辭職。
2.李淵悍然殺掉了李世民最大的鐵桿劉文靜。
李世民已經完全控制了軍隊,李淵認為朝廷行政保持大致純粹是基本底線,劉文靜雖然被薛舉擊敗,但后面成為民部尚書,是晉陽起兵四元謀之一,有資格跟裴寂分庭抗禮。
四元謀是李淵、李世民、裴寂、劉文靜,劉文靜忠心于李世民,裴寂忠心于李淵,裴寂大部分朝議意見其實是李淵的意見,而劉文靜常在議論朝政時與裴寂對立,凡是裴寂贊同的都要加以反對。
于是李淵悍然殺掉了劉文靜,理由很不充分。
3.劉武周侵唐,擊敗了李元吉軍,又擊敗了李仲文軍,有不可阻擋之勢。
(二)李世民的權勢主要在掌握軍隊和劉文靜在朝廷兩個方面,李淵把這兩個方面都毀掉了。
他悍然殺掉劉文靜,用裴寂率領唐軍主力迎戰劉武周,結果裴寂全軍覆沒賠了波大的,把李世民的本錢基本賠完了。
李唐龍興之地晉陽也丟失,黃河以東大部失去,關中也兵馬很少了,李唐陷入覆滅危機,李淵陷入困境。
1.從后來李淵悉發關中軍才湊齊了數萬請李世民出征來看,唐軍主力已然覆滅,關中兵也所剩不多了。
2.不但河東已經難保,關中也難保,唐有滅亡之虞,長安陷入震恐,李淵在極度悲觀下,手敕放棄河東,死保關中。
3.從裴寂之敗導致李唐滅國危機來看,唐國比起其他政權沒有什么特殊不同,再回顧它一年多的興發史以及跟秦國之間的此消彼長史,它起來也只是靠李世民的超強軍事能力而已,不是別的!
4.唐朝軍隊處于毀滅重新締造的歷史時點,重新締造需要有人力挽狂瀾反敗為勝才行,李世民就此臨危受命。
(三)危難之際,李世民力挽狂瀾,李淵的政治錯誤付出的代價是出讓政治版圖,李世民重新締造唐軍
1.在局勢極度糜爛之時,李世民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他估量了一下關中的情況,只開口要三萬兵力,李淵悉發關中軍湊了數萬,親自到長春宮送李世民出征,李世民冬天趁結冰過黃河對戰定楊軍。
2.李淵的政治錯誤只能付出政治代價,繼續出讓政治版圖。
619年四月初三,唐置益州道行臺,以益、利、會、鄺、涇、遂六總管隸焉,既有巴蜀,也有陜北的鄺州和涇州。
四月二十一,李世民兼任益州道行臺尚書令。
(四)李世民對峙小半年追擊就三天,摧枯拉朽滅亡劉武周的定楊汗國,唐軍破而后立,實現了重新締造
1.李世民以區區數萬兵力迎難而上,滅亡定楊汗國后,唐軍主力再次締造。
2.李世民重新締造唐軍過程中,加入了原瓦崗將領徐世勣、秦瓊、程知節等山東血液。
3.李世民重新締造唐軍過程中,加入了尉遲敬德等定楊汗國降將。
可以看到,在唐軍主力喪失后,李世民以較小的本錢,從新締造了唐軍,新的唐軍主力總兵力可能不如從前,但精良更勝往昔。
四、李世民以重新締造的唐軍主力東征,用十個月的時間,滅掉鄭國、夏國,基本完成統一,唐軍在他手中發展到強盛,而他的軍事威望和功勞也達到高峰
(一)李世民東征王世充、竇建德
1.唐國的陜東道大行臺包含太行山以東到大海的中原主要地區,被王世充、竇建德占著。
2.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李世民惦記著這件事,他滅完定楊汗國回長安歇了一個月,七月初一就開始東征,他要拿到自己的底盤。
(二)李世民東征兵力以新締造的唐軍為主力,在地方部隊配合下,通過幾次親自沖鋒陷陣的硬碰硬,將王世充打的嬰城自守
(1)李世民七月初一東征,七月底就在慈澗將王世充打回洛陽。
(2)李世民派遣行軍總管史萬寶自宜陽向南占據伊闕龍門,派將軍劉德威自太行向東包皮圍鄭河內郡,派上谷公王君廓從洛口切斷鄭軍的糧草運輸線,派遣懷州總管黃君漢從河陰進攻回洛城;唐大軍駐扎在洛陽北面的北邙,連營進逼洛陽。王世充所設洧州長史繁水人張公謹與洧州刺史崔樞以洧州城降唐。
(3)洛陽周圍各城各地失守的投降的,此起彼伏。
鄧州當地的豪門大族捉住王世充任命的鄧州刺史,前來降唐;黃君漢攻克回洛城;劉德威攻入懷州外城;王世充的顯州總管田瓚以所管轄的二十五個州前來降唐,從此,襄陽的王弘烈軍與洛陽王世充之間斷絕了消息。
王君廓攻占管城;王世充的尉州刺史時德睿率領所轄、夏、陳、隨、許、潁、尉七州前來降唐;李世民故意命歸附的各州縣的官吏仍用王世充所任命的官員,不作變動,于是王世充的河南郡縣相繼前來歸附李世民。
杜才以濮州降唐;王世充手下的大將軍張鎮周降唐;羅士信攻拔了王世充的硤石堡和千金堡;滎州、汴州降唐;李大亮攻下樊城,取王世充沮、華二州;王世充許、亳等十一州皆請降;王世充任命的隨州總管徐毅舉州降唐;河陽降唐;王世充懷州刺史陸善宗以城降。
(4)李世民在青城宮親自沖鋒陷陣,正面擊敗王世充,后者從此嬰城自守。
(5)李淵派宇文士及向李世民傳話:攻陷東都之際,隋朝皇室的車駕儀仗、圖書簿籍以及器械,除去各人所必須的,就都委托你收集起來,其他的玉器布帛什么的,都用來分賜給將士們。
(三)軍事節節勝利的竇建德看到王世充危險,向西來援救王世充
1.竇建德的中書侍郎劉彬關于唐、鄭、夏三足鼎立的論述和建議:“天下大亂,唐得關西,鄭得河南,夏得河北,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如今唐起兵攻鄭,從秋到冬,唐軍日見增多,鄭國地域日益縮小,唐強鄭弱,勢必不能支撐,鄭滅亡,夏也不能單獨存立了。不如放棄仇怨,發兵救鄭,夏從外襲擊,鄭自內反攻,一定能打敗唐軍。唐軍退兵后,再慢慢觀察形勢變化,如果鄭可取就取鄭,合并兩國的兵力,趁唐軍疲勞,可以奪取天下!”
于是,竇建德一方面派人見王世充,答應出師援救,竇建德另一方面派遣禮部侍郎李大師等人,赴唐軍中,向李世民提出唐停止進攻洛陽,李世民不予答復。
2.竇建德率十萬大軍殺來,李世民一面留軍隊圍城,自己帶三千五百騎奔赴虎牢關迎戰竇建德,虎牢關之戰,活捉竇建德,夏國滅亡。
3.洛陽饑餓,寄希望于竇建德來救援的王世充,看到竇建德被李世民俘虜押到城下,開門投降。
之后,李世民因為功大,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增邑二萬戶,仍開天策府,置官屬。詔陜東道大行臺尚書省自令、仆至郎中、主事,品秩皆與京師同,而員數差少,山東行臺及總管府、諸州并隸焉。
同時,李世民在宮西開文學館,延四方文學之士。
綜上,李世民是太原元從的締造者,是李淵賴以攻占長安主要兵力的締造者,是李淵得以挫敗薛舉東征在長安站穩腳跟并獲得扶風歸降的功臣,是臨危擊敗秦國重新洗牌增強唐軍締造者,是在唐軍主力覆滅后擊敗定楊汗國重新建立唐軍的締造者,是擊敗鄭國夏國統一天下的唐軍統帥。
看上述坎坷的興起覆滅重新鍛造的復雜歷程,誰是唐軍的締造者,是且僅是李世民,整個過程出于打天下和存唐興唐的需要,他一直手握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