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文開始,筆者準備寫一寫中緬鐵路系列。
還是從緬甸鐵路發展的歷史源頭說起。
首先,勾出一個輪廓:
緬甸的第一條鐵路,是從仰光到卑謬(記住這個名字),于1877年建成投運,是英國修的。
十二年后,也就是1889年,英國將鐵路從仰光修到了曼德勒。
到1914年,英國將鐵路從曼德勒延伸到密支那、臘戌(這兩個地方更重要)。
看一下簡圖:
緬甸鐵路修建歷史(物流啟示錄制圖)
上面這個線路圖,到現在有百余年,可以視為緬甸鐵路的主骨架。
在1948年以前,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被稱為“英屬緬甸”。這是英國通過發動三次英緬戰爭獲得的。
而緬甸的鐵路發展歷史,與這三次戰爭息息相關。
前兩次英緬戰爭(筆者注:第一次1824年3月-1826年2月,第二次1852年4月-1852年12月),英國獲得了六塊區域,分別是阿薩姆(今屬印度)、曼尼普爾(今屬印度)、卡恰爾(今屬印度)、阿拉干、丹那沙林和下緬甸。
看圖:
英國占領緬甸過程(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上圖中的阿薩姆、曼尼普爾、卡恰爾,是當時緬甸貢榜王朝的藩屬國。上圖中的阿拉干、丹那沙林、下緬甸,是當時緬甸貢榜王朝的三個沿海省。
兩次英緬戰爭后,英國將阿薩姆、曼尼普爾、卡恰爾并入英屬印度。而將阿拉干、丹那沙林和下緬甸三地,則成立了英屬緬甸,以仰光為首府。
而緬甸貢榜王朝,則廢棄舊都阿摩羅補羅,遷都至“金城”曼德勒,偏安上緬甸,成為一個內陸國。
這里筆者重點說一下這三個地方:仰光、卑謬、勃固。
看圖:
英國占領緬甸以“三城”為突破口(物流啟示錄制圖)
兩次英緬戰爭,英國都是先登陸仰光,以仰光為大本營,然后兵分兩路:一路走水道,占領卑謬,一路走旱道,占領勃固,從而決定勝局。
尤其是卑謬,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可直接威脅緬甸中央政權所在地曼德勒,如果勢頭不好,可沿伊洛瓦底江南下,或退至仰光,或退至勃生。
緬甸自古就有上緬甸和下緬甸之分,卑謬正是兩者的分界線。從卑謬往東,經東吁,可通往泰國的清邁。
勃固也同樣據有重要地位,從旱路北上經東吁,一路進逼內比都(今緬甸首都)、曼德勒,與西線伊洛瓦底江水道相呼應,像兩把鉗子。事實上,第三次英緬戰爭采用的就是這一策略,只用了兩個星期,就拿下了上緬甸。
這是從勃固北上,從勃固往東往南,就是兩百公里之外的毛淡棉(孟邦首府),經毛淡棉順勢南下總攬丹那沙林省(到泰國和馬來西亞)。
可見,占據仰光、卑謬和勃固這三城,進可攻,退可守,互為犄角,是決定緬甸生死的罩門。
因此,兩次英緬戰爭后,英國就開始了“仰光-卑謬”、“仰光-毛淡棉”的鐵路踏勘和修建工程。
最終,“仰光-卑謬”段于1877年建成投運,“仰光-毛淡棉”段于1883年建成投運。
這兩條鐵路的建成,標志著英國穩固了對下緬甸的直接統治。
時間來到了1885年。
英國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
戰爭的導火索,是緬甸與法國簽訂了一份《法緬聯合抗英密約》。當時的法國,已經控制了越南、高棉(今柬埔寨),以及老撾部分領土,法國在中南半島的積極擴張,令英國感到不安。
于是,英國趁法國忙于中法戰爭之際,借口采伐柚木案,用兩個星期的時間,占領緬甸首府曼德勒,一舉吞并了上緬甸,貢榜王朝正式滅亡。
1886年,中英在北京簽訂《中英會議緬甸條款》,清政府承認英國對緬甸的宗主權。
至此,緬甸完全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再看看這幅圖:
英國占領緬甸過程(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英國占領上緬甸后,為加強對緬北的控制,開始修建從仰光到曼德勒的鐵路。這條鐵路于1889年建成通車。
在“仰光-曼德勒”段鐵路建成通車之前,英國已經開展了從曼德勒到我國云南的鐵路線路踏勘。
有兩條線路:一條是從曼德勒到密支那,一條是從曼德勒到臘戌。這兩條鐵路于1914年建成。
這個時候,緬甸鐵路網主骨架已經基本成型,呈魚骨線分布:由縱貫南北的仰光至密支那鐵路,以及曼德勒至臘戍、勃固至椰城、仰光至卑謬等鐵路干線為骨架構成。
看圖:
20世紀初緬甸鐵路網(物流啟示錄制圖)
從1894年-1900年,英國遠東情報局局長戴維斯,數度出入云南,并寫成《云南:聯結印度與揚子江之間的鎖鏈》(Yunnan:The Link between India and Yongtze River)一書
在書中,其提出滇緬鐵路的路線是,先由臘戌延伸至滾弄,然后從滾弄至云州,再延伸至昆明。
那么,接下來,滇緬鐵路是怎么生起的?其又與滇越鐵路有什么內在關聯?清政府與英法是如何博弈的?
感興趣的讀者,可關注本頭條號,下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