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漢朝繼于秦后,結束分裂,延續統治,公元前202-220,分為西漢東漢兩個歷史時期。基于秦的經驗基礎漢很快實現大一統,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擔任了承前啟后的關鍵地位。在承繼先秦和秦代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上,中國古代延續 2000 多年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政治制度、政權模式、經濟方式、文化體系、思想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居住方式、手工業技術等均在漢代得到了進一步鞏固、發展和創新,并全面趨向完備和初步范式化,形成系統的古代文明雛形。
中國農耕文化初現于新石器時代,是第一種以種植業為主的文明形態,也為中華文化形態奠定了基礎。早期勞動方式及人口便是人們膾炙人口的“男耕女織”,再一代代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大大提高生產力, 自此人們可以自給自足生存。農業最早在中原黃河區域發展,而后隨之生產了農業工具,大禹治水興修水利,效率大幅度提升。隨著多民族融合中原南遷擴大農業文明涉獵范圍,農耕文化得以長期發展至今。
說了漢朝,又說了農耕文化,再來談談二者的聯系。自秦朝開始,就大力倡導農業,“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漢朝在秦朝重視農耕文明的基礎上開展創新,更加注重對于耕作方式、工具的研究和創造,比如播種耬車、鐮刀、耕犁、水排等等,還有區田法,代田法的開創運用,“播種于甽中,苗生葉以上,稍耨壟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言苗稍壯,每耨稍附根,比盛暑,壟盡而根深,能與風旱”,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促進了農耕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本文將從考古學方面探究漢代的農耕文明以及聚落的變化。
要想探究漢朝農耕文化的發展,首先有必要了解農耕文明的具體內涵。談到,農耕文明的含義西北師范大學的彭金山教授是這樣概括的,即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八字。
“應時”指農業耕作應適合時令。古人種植注重氣候氣節,時間早晚對天氣的影響,根據自然規律及生產周期種植適宜生長的農作物,也就是現在所稱的“應季果蔬”。時至今日科技大力發展農業大力提升,但不違背農時,尊重物候氣候仍是農作人心中的鐵律。“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體現了古人對應時的重視乃至影響深遠。
取宜:”因地、因物,再加上因時便是古人種植“三宜”原則。“得時之和,適地之宜”。古時候的人的原則觀念較為強烈,他們認定“三宜”的絕對重要性,不會輕易違背。
“守則”即遵守準則,準則就是關于農耕種植的基本規范與要求。
“和諧”則是強調一種穩定的狀態,是自然環境、農業種植物和人之間的和諧共生,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實在。
我國古代的農耕思想是質樸務實的,百姓能認識到要想有所得必須有所為的道理,能踏實勤勞地耕作,同時對于自然也是十分尊敬畏懼的,若有天災,導致最終幾乎沒什么收成,他們也不會持續地怨天尤人,而是會進行一個虔誠的祈禱,而后繼續務實耕作,期待下一年的豐收。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其實農耕文明要想真正的蓬勃發展,需要的條件還是很復雜多樣的,講求“天時地利人和”,而漢朝的農耕環境真的可以達到這樣的一個條件嗎?
雖然我國秦漢時期能較為重視農耕文化的發展,但畢竟是脆弱的小農經濟結構,帝制皇權、官僚地主剝削壓迫,無一不使得農民的日子仍不好過。劉邦奪取天下大業時期正值亂世,諸侯并起,再加上受先秦暴政的影響,百姓盡使田地,沒有收成,餓死的人數不勝數。
漢朝建立初期,為了迅速改善這一情況,盡量穩定政局和天下百姓,漢高祖劉邦甚至下令允許販賣人口,“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包括一些少數民族匈奴的部落自然不安定,紛紛謀反以求大權,漢武帝時期由此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攘四夷廣土斥境”,也沒有注重改善國內農民百姓的不良情況,因此人相食每天仍在不斷上演。
而到了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由于政治相對穩定些了,他們更加著重于提升國內人民生活水平,漢文帝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甚至做出了免收全國農民田租十三年的決定。他在位期間十分節儉,嚴格控制國家開支,打擊官僚貴族的一些奢侈浪費行為,切實減輕了人民們的負擔。
此外他們認識到想要國家安定長久,農業必須要發展穩定起來,百姓才會真真正正的擁護漢朝。文景二帝根據戶口比例大小設置了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并且給予他們一定的賞賜,多次下令勸課農桑,鼓勵農民加大生產活動。不僅如此,在每年春耕時,他們甚至會親自下田,與百姓交流耕作的一些方式方法,這給當時的朝中百官樹立了很好的榜樣。百姓因此感恩戴德,對其更加衷心,這個時期即為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時期。
但是客觀談論這段歷史,不得不做出說明的是,文景之治時期相較于之前的漢朝前期,農民的生活狀況的確更加好了,但也并不足以達到“小康”。
晁錯的“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一句話介紹了西漢初期普通農民的家庭組成,其實雖較之前有所提升但仍然比較屬于比較的貧窮困苦,為了保證全家溫飽負擔還是很大,而且發展農業必然是靠老天爺吃飯的,倘若遇上了水旱之災,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總的來說在呈現一個慢慢向好的狀態,這也是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還是值得肯定的。
說到聚落,首先要理解它的大致含義,是指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它不只是簡簡單單的房屋建筑,更包含著其他與居住有關的生活要素,如生產生活的設施等。一般被分為兩大類,即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由于漢朝距今時間久遠,當時的生產力較為落后,與之相對應的必然是鄉村聚落。鄉村聚落,按平面形態可分為團聚型(集村),即塊狀聚落(團村)、條狀聚落(路村、街村)、環狀聚落(環村);散漫型,即點狀聚落(散村)。通過一些考古的遺址,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那段時期的農耕文明,感悟漢代百姓的生活特點。
以甘肅西漢水上游地區漢代聚落遺址為主要例子分析
該遺址位于遼寧省遼陽市北郊 1.5 公里處三道壕村,太子河西岸,具有約 4 平方公里的遺址面積,屬于河流沖積平原,為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據史料記載,自從戰國中葉起,燕國就曾在此地進行了一些開采銅礦、鐵礦,煉制農具、兵器、貨幣等活動。該地區環境相對優越,氣候條件地形條件都不錯,又具有相當多的礦物資源,越發成為歷朝歷代漢代所重視的區域。漢朝也不例外,建立后統治者下令在遼陽東南部大規模開采鐵礦冶鐵。因為有人的長期存在,相關聚落也就逐漸形成了。
據《漢書》記載:“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則教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其田民飲食以籩豆,都邑頗放效吏及內郡賈人,往往以杯器食。”足以可見,隨著人口不斷流動遷移,這里的生活文化和百姓生產技術都逐步提升起來,成為越來越成熟的聚落。
1955年,我國派出相關考古學家對于此地進行了發掘,發現了多處居民居住遺址,這些基本都是由房屋、水井、廁所、畜欄、土窖等組成的。在每處具體的房址內部以及一些下部灰層中可以發現許多遺物,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農業農具,如鐵、鋤、鐮等,與史書上記載的內容基本符合,確定了這樣一些鐵具就是漢朝農民常用的農具。除此以外,還發現有畜欄的遺跡,似乎也說明了當時這一流域的百姓還從事一些畜牧業的生產。
通過一些鐵器,可以推測古代這里的聚落人民以農耕生產事業為主,在此基礎上進行基本的生存,而后文明不斷發展進步,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還有一些其他的漢代聚落遺址,例如北京房山拒馬河流域漢代聚落遺址,在這里,考古學家采集到了陶釜、盆、豆、板瓦等,在南尚樂鎮北還采集有陶范。且發現距河流越近,考古出的遺物越多越豐富,這也驗證了水是文明的發源地這一說法。
云南滇池盆地漢代聚落遺址: 2008 年對云南滇池盆地東南部近湖沖積平原和臺地區域聚落遺址進行調查時,發現了多達 43 處遺址,包括了石寨山文化和漢文化,對于所挖掘出的陶片和瓦片,在進行了具體的考究后驗證了這是東漢時期的,該遺址也被判定屬于東漢時期遺址。
等等,漢代的遺址在全國分布的太多太多,只是規模大小有所差異,但是深入挖掘考究總會在一些出土文物上發現一些漢文化的縮影,有利于我們探索當時聚落人民的生活方式。
結語:
認識一段歷史的方式有很多,而考古無疑是其中最實際最直接的方式。考古學通過對于漢代農耕聚落的一系列考古研究,收獲頗為豐富,意義非常巨大。一方面,我們可以更好的收集記錄漢代農民生產生活信息,從而更好的了解歷史、認識歷史,體悟我國古代聚落文明的發展變化。
另一方面,必須要知道的是,農業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只有百姓生活溫飽的基本問題解決,才能有精力更好的從事更高文明的生產活動,自古以來,農業是中國經濟命脈所系,社會基礎及其功能均隨'三農’榮枯變化。我國漢代農耕文明從某種意義上奠定了我國千百年來農耕文化的基礎,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漢書·食貨志》
《漢書.夏侯勝傳》
《漢書·匈奴列傳》
《后漢書》
《史記·匈奴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