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亂世在司馬炎地一統下,中原重新歸一。西晉的建立也讓天下臣民和士族們看到一個新王朝蓬勃發展的新希望。然而西晉開國君王司馬炎去世后,留下的天子卻是一個
弱智
兒,因為天子智商存在著問題,這就導致了西晉的權柄開始落到了一些有心人的手里。其實如果從西晉國體來看,權勢落到旁人手里反而比落在皇帝手里更好。
但是很可惜的是,西晉的權勢落到了一個勢力女人賈南風的手里,賈南風拿到權力后,并沒有勵精圖治的治理國家,反而是利用權勢頻繁地為自己謀福利,最終賈南風的做法激怒了西晉其他封王,于是西晉八王之亂就這樣產生了。在西晉八王之亂之后,這個一統的王朝迅速國力衰落,并且還進入五胡亂華的混亂時期,國家大量的疆土被異族占領,而漢人王朝晉朝只能夠偏安一隅。那么問題來了,為何西晉八王之亂會導致國家分崩離析,異族入主中原?
西晉的開國時,國家就已經因為三國時期的常年戰亂導致漢人人口大幅度降低,軍隊實力被嚴重削弱。
西晉的開國不同于其他王朝的開國,西晉建國前是三國并立的時期,這個時期天下漢人人口數量因為百年戰亂而削減嚴重,整個中原人口僅僅就才千萬人口,要知道在西漢時期,人口就達到了數千萬人口。人口的嚴重銳減帶來的影響就是國家實力上不去,需要長年累月的修生養息才能夠慢慢恢復人口。并且由于人口不足,這也導致了西晉軍隊規模發展被限制著。
當時各地封王軍隊加上中央軍隊人數都沒有超過百萬人,另外封王的軍隊以及一定程度上和中央軍隊有持平的跡象,種種情況表明,西晉不管是國家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已經降到了一個低點,所以這個時期是西晉最敏感的事情,萬萬禁不起折騰。司馬炎執政時期,整個西晉王朝還算和平穩定,國力和人口也在緩慢的回升。
但是司馬炎執政的時期并不長,沒干數十年就駕鶴西去。司馬炎駕崩后,沒有給帝國留下一個英主,反而留下了一個傻子君王,于是西晉的帝權就漸漸被后宮和官員們掌控。當皇后賈南風肆意地踐踏西晉朝政的穩定,這使得同姓王開始萌生了取而代之做君王的野心。因此八王之亂正式揭開。其實對于一個施行分封制建國的國家,諸侯禍亂是國家發展初期必經的階段,那么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的發展,最關鍵就在于帝王如何處理諸侯禍亂。
然而指望晉惠帝來處理禍亂很顯然是不現實的。而指望賈南風收斂作風也是不現實的,西晉朝廷的官員們看著這一對傻子皇帝和瘋子皇后也是有苦說不出。于是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楚王司馬瑋以勤王的名義帶軍隊殺到洛陽,然后誅殺賢臣楊駿。因此,整個西晉這時候就是司馬亮和司馬瑋兩人的天下,不過這時候的賈南風還擁有著極大的權力,因此她設計讓司馬瑋又誅殺了司馬亮。而當司馬瑋擊殺司馬亮后,自己也慘遭賈南風的誅殺,因此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最終是以賈南風勝利而告終。
第二階段持續了近7年的時間,賈南風在立太子時與群臣存在隔閡,后來賈南風利用太子太傅司馬倫來制衡朝局,但是司馬倫自己也有稱帝的野心,在賈南風設計害死太子之后,司馬倫就以殺太子的名義誅殺了賈南風,因此,這段時期司馬倫成為了西晉短期內的實際掌權人。假如司馬倫的治國手段再高明點,人品再好一點,那么司馬倫稱帝根本不是夢想。
不過司馬倫是個典型的鼠目寸光之人,并且自己人品也不怎么好,得罪了不少朝臣和諸王。當司馬倫盲目的稱帝之時,天下的諸王都不服他,并且都有了理由起兵討伐司馬倫,這就有了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颙、成都王司馬穎起兵反司馬倫,而司馬倫在平定三王叛亂上,所表現出的軍事指揮能力也極為低下,幾十萬大軍敵不過三王聯合軍隊,因而,司馬倫被三王扳倒。
第三階段而司馬倫之后,三王繼續扶持司馬衷當君王,而國家實際權力由三王聯合把控。但是這三王同樣也不是明君,三王在別人的離間之下,畢竟展開了內斗。而長沙王司馬乂也卷入了內斗,最終長沙王司馬乂取得了這次內斗的勝利,朝廷的實際掌控者也換成了他。不過司馬乂也沒執政太久,在東海王司馬越和司馬穎的聯合下, 最終也沒坐穩位置。
而在扳倒司馬乂之后,司馬穎憑借在朝中的威望和軍事勢力,順利接管了司馬乂的權力,司馬越在這一輪斗爭中失敗。不過隨著其他諸侯王的相繼卷入爭斗,最終司馬越贏得勝利。不過歷經八王之亂后的西晉朝廷已經疲弱不堪,國家軍力因為曠日持久的八王之亂開始陷入疲弱姿態。而后來,晉惠帝駕崩,新帝司馬熾繼位,然而到了這個時期,朝中大權已經被司馬越牢牢掌控,但是從表面上看司馬越掌控著朝廷中樞權力,實則西晉內部已經危機重重。
八王之亂歷經十六年,戰爭導致了國庫虧損嚴重,百姓民不聊生,軍隊疲弱不堪。不僅如此,天災人禍也頻繁降臨在這個危機四伏的王朝里。晉朝的中央集權也因為司馬越的干涉逐漸被制約。并且司馬越在治國和用人方面還是存在許多不足,國內的人才不愿意入朝為官,而奸臣逆臣橫行遍布。治理邊疆方面,由于軍力嚴重不足,晉朝精銳部隊所剩無幾,這就使得晉朝的邊防壓力巨大。
八王之亂之后禍患引起五胡亂華,異族勢力開始入主中原
八王之亂導致的國力衰落、軍力損耗最終也讓北方的異族開始蠢蠢欲動。對于北方異族勢力的異動,司馬越最初還是有著清晰的認知,但是無奈兵力損耗太過嚴重,邊防軍事力量也較為薄弱,因此司馬越無奈只能夠派遣大量的新軍部隊去防守邊疆。不過我們知道鎮守邊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對于北方擁有強悍作戰能力的異族,這種壓力就更大。
匈奴、鮮卑、羯、羌、氐等異族坐等中原八王之亂進入尾聲階段,并陸續建立數個非漢人政權。那么當時八王之亂后的晉朝軍隊真的就沒有與五胡一戰之力了嗎?沒有。五胡軍隊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已經達到可以壓制晉朝軍隊,而隨著八王之亂中,各王執政持續不斷的誅殺朝廷軍事人才,這也使得五胡亂華期間,諾大的晉朝朝廷竟然派不出經驗豐富的將領領兵打仗,于是一些新將領被趕鴨子上架帶領著一群新軍去抵抗強大的胡人軍隊。
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晉朝軍隊無法抵抗五胡軍隊,并且節節敗退。而在這個節骨眼上,西晉內部的爭斗還沒有結束,反對朝廷和司馬越的聲音也越來越重,這就給搖搖欲墜的西晉朝廷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壓力。并且戰爭使得西晉開始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無數北方漢人紛紛逃往南方,于是形成了南多北少的局面。
那么五胡亂華可不可以避免呢?答案是無法避免,從東漢末年到現在,漢人帝國實力是在逐漸衰落,這一點也讓北方異族看在眼里,不過好在在這段時期中原還存在不少能征善戰的能人將領,因此,北方異族認為時機還未到。但是到了八王之亂后,異族統領們獲知中原將領逐漸勢衰的消息后,就開始著手準備作戰。
而當西晉內亂開始嚴重影響國家軍力之時,這些胡人軍隊就順勢而下,奪取了大片的土地。我們從西晉發展史和八王之亂的影響中可以看出,西晉在建國之初就沒有徹底把制度體制給完善落實到位,并且給國家恢復的時期也太過短暫,整個中原在這個時期不管是人口還是經濟生產都還沒有起色。而國家衰落到入朝程度,政治上還出現如此大的問題,由此可見,西晉的覆滅還是有理可循。
西晉是短暫的王朝,而西晉之后的東晉雖然在對外戰爭中也有不少出彩的地方。然而東晉政權已經不再是中央集權制度,帝權被門閥勢力嚴重地控制住。比如'王與馬共天下',這就是講西晉覆滅后,司馬家族在王家的幫助下,勉力地保住南方這片土地,所以王家也成為了當時東晉政權的實際權力控制者,這就意味著司馬家再也無法保持帝權集中,也就無法北伐完成一統,而東晉最終也是覆滅于偏安思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