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帕米爾高原地區人煙稀少,空氣稀薄,并不適于人類生存,在戰爭史上,這也是一大禁區。
點擊加載圖片
不難想象,身處高海拔地帶,加快步伐都會讓你氣喘吁吁,更何況是行軍打仗。但在中國唐朝時期,一位著名將領卻完成了一項在幾乎所有看來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就是唐代中期安西將軍高仙芝。
普通人或許對他一無所知,但在世界軍事史上,高仙芝的大名早已享譽中外。
高仙芝并非中原地區之人,他屬于高句麗人,驍勇善戰精通騎射,年幼時隨父親入唐,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一生中指揮戰斗無數,少有敗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翻越青藏高原,遠征小勃律。清代陳弘謀曾這樣評價:
名卿賢將,如高仙芝之流,所得亦已多矣。
點擊加載圖片
開元時期,唐朝不管在軍事還經濟方面,實力非常強盛,這也致使它在與吐蕃的戰爭中逐漸占據優勢,但想要真正遏制對方并不容易,擺在眼前最大的困難就是位于吐蕃與大唐之間的一個小國,名為小勃律國。
此國是印度的一個分支,面積不大,但地理位置非常顯要,是唐朝安西四鎮與吐蕃之間相互通達的重要隘口。開元初年,小勃律國是比較親近唐朝的,其國王沒謹忙將唐玄宗視為父親,兩國之間關系極好,唐朝因此也在小勃律設置綏遠軍,負責防范吐蕃。
后來隨著小勃律王沒謹忙死去,新即位的小勃律王蘇失利卻在大唐與吐蕃之間搖擺不定,公元737年后,勃律徹底成為了吐蕃的附屬國,為了拉攏對方,吐蕃王可謂是費盡心機,甚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蘇失利,只為增進兩國的關系。
點擊加載圖片
不得不說,吐蕃與勃律聯姻確實對大唐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五千多米的海拔難以攀登,而吐蕃卻能夠順其自然借道北上,幾年間,時常襲擾唐朝邊境,奪取了不少重鎮,為此,唐玄宗倍感頭痛。雖然對小勃律發動過幾場戰役,但最終都無功而返。歸其原因,還是因為小勃律地理位置太過特殊,唐朝大軍每次都是止步于連綿山脈之下,根本無法攻破。
就在群臣無可奈何的情境下,高仙芝出現在唐玄宗面前,發誓要一舉攻破勃律,就這樣:自仁琬以來三討之,皆無功。天寶六載,詔仙芝以步騎一萬出討。
唐軍的路程非常艱辛,不但要穿過東帕米爾高原,還要攻克坦駒嶺山口,此處海拔高達4600多米,到處都是冰川與斷崖,麾下副將提議,應該繞道而行。
點擊加載圖片
但高仙芝認為兵貴神速,繞路太耗費時間,就將此提議拒絕,并執意迎難而上。他的意圖很明顯,真正橫跨在大唐與吐蕃之間的障礙并非小勃律,而是這些高大山脈,只要能將它征服,就可以直取小勃律國。
于是乎,唐軍先是在平坦寬闊的山間谷地行軍十五天抵達撥換城,接著又向西十日至握瑟德,又用了十多天的時間抵達疏勒(阿富汗瓦漢附近的達播密水),隨后馬不停蹄地前行六十多天到達特勒滿川(今瓦罕河)。經過近百天的艱苦行程,唐軍終于在同年六月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行軍。
根據《舊唐書》記載:
仙芝以馬步萬人為行營節度使往討之。時步軍皆有私馬,自安西行十五日至撥換城,又十馀日至握瑟德,又十馀日至疏勒,又二十馀日至蔥嶺守捉,又行二十馀日至播密川,又二十馀日至特勒滿川。
點擊加載圖片
隨后,高仙芝再兵分三路通過,最終歷經幾天的艱難跋涉,部隊終于翻越了這座天險,如同天兵神將一般出現在阿弩越城外,《新唐書》中這樣記載:
遂登山挑戰,日未中,破之。拔其城,斬五千級,生禽千人,馬千馀匹,衣資器甲數萬計。
發動總攻之前,高仙芝命人率先切斷勃律后方道路,一面吐蕃前來增援,畢竟勃律軍事實力很次,但吐蕃不容小覷,就這樣,在對方失去增援之后,高仙芝命人圍城,將勃律國度困成鐵桶,起先對方還進行反抗。
但幾天之后,只能被迫投降,就這樣,剛建立的小國就此滅亡,唐朝也打開了橫亙在自己與吐蕃之間的大門。也是通過此戰,唐朝大軍名聲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拂菻、大食等諸胡七十二國震驚之下,一一歸附于大唐。
點擊加載圖片
《舊唐書》記載:
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還連云堡,與令誠俱班師。于是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附。
僅此一戰,高仙芝的大名傳遍中外,一躍成為唐中期最著名的將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