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過許多李白和杜甫的詩歌,他們一個是詩仙,一個是詩圣,是唐朝詩歌領域的兩座高峰。但李白和杜甫的詩確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格,李白的詩豪放飄逸,透過他的詩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包容開放,自信強大的盛唐,但在在杜甫的詩里,我們感受到的更多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民生艱難。
李杜二人的詩歌風格迥異,除了兩人的性格、文風不同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安史之亂,李白怒放在盛唐時期,小他11歲的杜甫,卻親身體會著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巨大苦難。
安史之亂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叛變后發動的一場戰爭,因為叛將以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主,所以稱為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一把鋒利的匕首,劃破盛世表面的繁華,露出了內里的破亂不堪。
安史之亂發生以前,所有唐朝人都在慶幸自己生在了一個盛世。那個時候的唐朝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發展成為一個的強大帝國,上到統治者,下到普通百姓,無不盡顯強國氣度。到了唐玄宗的天寶年間,經濟發展更是達到鼎盛。
但盛極而衰,幾乎是封建王朝一個甩不掉的詛咒。就像《紅樓夢》里面所說的:若從外頭來殺,一時是殺不死的,必須先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當時的唐朝暗處就潛伏著這樣的危機。
開元時期,經濟形勢雖然看起來一片大好,但“均田制”被破壞,越來越多的土地,被掌握在大官僚大貴族手里,許多農民失去了土地,不得不成為流民,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而與苦苦掙扎的底層百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唐玄宗為首的統治集團。唐玄宗看著國家如此強大,逐漸自滿,沉溺于享樂。他寵信楊玉環和她背后的家族,知名度最高的就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宮中為楊氏姐妹織錦刺繡的工匠有數百人,她們每年的脂粉錢要花費幾百萬。
作為統治階級的第一人都無心于國事,手底下人又怎么會盡心盡力呢?把持朝政十九年之久的李林甫,把玄宗哄得團團轉,卻在暗地里培養自己的勢力,閉塞言路,排斥賢才,朝廷上下一片烏煙瘴氣。不僅如此,李林甫重用胡將,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數民族將領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讓安祿山得以長期控制河北,為日后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好不容易李林甫下臺了,卻又來了一個“不顧天下成敗”的楊國忠,楊國忠比李林甫有過之而無不及,枉顧國法綱常,公然行賄,妒賢嫉能。
如果只是朝廷內部的一些問題,也不至于發生一場巨大的動亂,但當時唐朝軍事管理,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唐朝在邊疆實行節度使制,這使得節度使手上既有土地,又有人手,還有兵器鎧甲等裝備,甚至還能收取賦稅,相當于是一個個獨立的小國。到了天寶年間,唐朝的邊軍達到了四十九萬人,占到了全國總兵力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光安祿山掌管的三鎮手上,就有十五萬人。
而政府中央軍不僅數量少,質量也不怎么樣,真正打起仗來,只是中看不中用的紙老虎。中央和地方軍事實力的懸殊,讓中央無法對地方形成有效制約。
各種矛盾積壓,不斷翻滾發酵。公元755年11月,身為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統兵15萬,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安史之亂爆發。
當時的唐朝和平很久了,幾代人都沒有看到過戰爭,即使是天子唐玄宗,聽說安祿山起兵造反,仍然固執地認為一定是有人故意污蔑安祿山。畢竟,曾經安祿山和他最心愛的楊貴妃傳出丑聞,他也只是一笑置之,絲毫不放在心上。
但這次的信任,只持續了短短六天的時間,六天后,唐玄宗終于明白,安祿山確實是起兵造反了,這才慌忙應對。可此時應對已經滯后,精銳邊軍來不及趕回,唐玄宗派出去的高仙芝、封常清等人只能在長安、洛陽等地臨時募兵,招來的都是一些沒有經過訓練的市井子弟,根本無法對安祿山形成有效攔截,七天之后,安祿山就攻入了洛陽。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唐玄宗再次掉鏈子,竟然聽信宦官的誣告,認為退守潼關的高仙芝、封常清等人不聽號令,竟將二人斬首。
一個多月后,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建立偽燕政權。
這時唐玄宗又派出了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哥舒翰到了潼關后,拼命加固城防,安祿山幾次進擊,都不能得手。于是安祿山就派人帶著老弱病殘的士兵,誘使哥舒翰出兵。這時唐玄宗接到叛將的書信,信以為真,以為哥舒翰畏戰,加上楊國忠在玄宗旁邊攛掇慫恿,唐玄宗再次犯下戰略性錯誤,逼迫哥舒翰必須出兵。
當時郭子儀和李光弼等人在河北攻打史思明,取得勝利,哥舒翰選擇堅守潼關,和郭、李二人遙相呼應,比主動出擊更有效。可圣命難違,哥舒翰只得出兵,果然中了埋伏,帶領的20萬唐軍,逃回潼關的的只有八千人。但哥舒翰不肯放棄,還想招兵繼續把守潼關,卻被部下強行綁到馬上,一起投降了安祿山。
安祿山起兵之初,就是想攻破洛陽和潼關,然后直取長安。本來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堅守,差點使安祿山起兵回撤,但二人在關鍵時候被唐玄宗斬殺。而后來哥舒翰的堅守,又被強行改變。
唐玄宗決策失誤一錯再錯,導致戰局愈加混亂。潼關失守后,唐玄宗只能帶著楊貴妃姐妹、楊國忠等人出逃。在馬嵬坡上,六軍將士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高力士等,逼楊貴妃上吊自殺。不久后,太子李亨在靈武被朔方將領們推上王位登基,成為唐肅宗,李隆基在不得已中,成為太上皇。
當時的唐朝有人叛亂,卻也有人為保家衛國拼盡全力。757年,河南軍節度使張巡發動了著名的“睢陽之戰”,他手上只有不到七千的兵力,卻足足殲滅了12萬叛軍,前前后后一共400余場戰斗,到最后慘遭殺害時,已經堅持了10個月之久。雖然沒有取得勝利,卻給唐朝爭取到了一個寶貴的喘息時間,完成了恢復、準備到反攻的過程。
就在這一年,患有眼疾的安祿山漸漸失明,脾氣變得暴躁無常,對身邊人非打即罵,服侍他的人不堪凌辱,和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合謀,合力殺死了安祿山。
而此時另一個叛軍主腦人物史思明,還在負隅頑抗,但正如孟子所說”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他也和安祿山一樣,四年后被兒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從此成為一盤散沙。又過了兩年,史朝義走投無路,上吊自殺。到此,持續了七年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終于結束。
但唐王朝生的這場重病,雖然表面看來已經無恙,但內里卻已是元氣大傷,千萬生命喪生于戰亂中,而安史之亂后與之而來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以及黨爭之禍,最終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歸之路。
杜甫在詩中寫道:“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杜甫本人,就是半生飄零的典型代表,他文才傍身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又是何等艱難?
有土地的農民也好不到哪里去,戰爭中損失了大量勞動力,導致國庫收入空虛,統治階級只能從稅收中得以填補,對人民的賦稅壓榨更重。這種橫征暴斂的行為,導致各地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雖然這些起義只能算小打小鬧,但對于尚未恢復的唐朝來說,力量卻是被進一步削弱。
隨之而來的是軍事實力直線下滑,安史之亂發生后,唐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的兵力調來救急,導致邊防實力空虛,吐蕃人趁虛而入。到了公元790年左右,唐朝失去了西域安西北庭,從此陷入內憂外患。
這場戰亂,由此成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司馬光評價這件事:“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涂炭,無所控訴,凡二百余年。”從此戰亂迭起,兵革不息,民間生靈涂炭無處申訴,前后二百余年。此后宋朝更是害怕武將,重用文臣。而中原王朝軍事積弱的現象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變。
這場戰亂用慘痛教訓告訴我們:對一個國家來說,光有經濟是遠遠不夠的,當權者需要時刻保持清醒,不能固步自封,不能放任父母官躲在權利的保護傘下胡作非為。
一個國家的發展強大,還少不了優良的規章制度,它能夠保證整個國家機關從上到下,有序穩定地運行。畢竟,對于一個國家或者企業而言,任何一個環節的松懈,都可能導致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