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日'遠征三號'上面級搭乘著長征二號丁火箭成功入軌,長征系列火箭的2018年以完美的姿態落下帷幕:2018年長征系列火箭的37次發射任務全部取得成功。
從質量上來看,100%的成功率無可置疑;而從數量上來看,長征系列火箭在本年度的37次發射已經超越了美國的34 次,這也是中國航天事業首度能夠對美國這個'領頭羊'實現數量優勢。
但在數量優勢的背后,中國航天'老火箭多,新火箭少'的隱憂卻也不可輕視。
圖為升空中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該箭是中國目前高軌道運力最強的頂梁柱。
可以這么說,遍尋2018年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軌跡,能夠稱得上是新面孔的運載火箭僅有長征十一號一款,發射次數也不過兩次,其余發射任務就全是充斥著長征二號、三號和四號這些老將們的身影。
當然,作為中國第二代運載火箭成功的'家族式典范',長二、長三、長四及其改進型已經非常成熟,也足夠執行諸如'北斗'、'高分'等任務,乃至于將月球車送往尚無人抵達的月球背面。
圖為長征五號運載火箭。2017年的失利影響了太多太多。
但問題就在于,正如同人不可能用手劃水渡過太平洋,即便是力氣最大的長征三號乙火箭,也不可能撐得起中國航天的未來戰略:不談遠在天邊的登月和空間站,就連下一代載人飛船,長征三號乙也難以托舉入軌。
更何況,長征二號、三號和四號家族的火箭發動機始終離不開'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連氨)'這個組合,被稱為'毒發':后者不僅本身具備高強致癌性,被排放到大氣中之后還會生成更為持久,致癌性也更強的的亞硝基二甲胺。
圖為兩級火箭均為液氧煤油機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
為此,旨在于替代'毒發'的下一代長征系列火箭都采用了無毒的液氧-煤油、液氧-液氫和液氧-甲烷燃料設計,性能也有進一步提升。但遺憾的是,出于各種原因,2018年中國航天的各項發射任務依舊以上一代火箭為主,而萬眾矚目的長征五號火箭'復出之戰'則要至少等到2019年的3月之后才能成行,屆時'一發定生死'的長征五號遙三火箭不僅將決斷長征五號家族的存亡,更將決定中國航天是否能順利進行探月返回任務。
圖為發射升空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
而在過去的一年里,美國民營航天的代表者SPACEX也異軍突起,其'獵鷹'系列火箭明顯相較'長征'系列博得了更多的關注。
雖然相比'長征'的37次,'獵鷹'系列火箭不過發射了21次,但后者的技術含量卻要明顯高于前者。諸如火箭重復利用三次這種逆天科技,普羅大眾既不關注也不關心,不說也罷;但起飛重量和運載能力皆登頂當今世界榜首的'重型獵鷹',卻就是實打實地讓外界重新看到了人類再臨月球,乃至殖民火星的曙光。
圖為中國航天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其布局和參數都和重型獵鷹相仿。
當然,在現實且迫切的發射需求面前,使用全新運載火箭'做試驗'不僅顯得有些不現實,更有'不負責任'的隱憂。但反過來說,如果一切技術推進都要四平八穩地'摸著石頭過河',那諸如SPACEX研發的多發動機并聯、火箭復用等已經被證明實用可行的新技術路線根本就不會出現——在技術層面上來說,三維的航天事業可以看成是二維的航海事業之延伸,除卻靠譜的經驗主義之外,適當的勇敢冒險始終必不可少。(利刃/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