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能堵住長江出口,四川盆地需要多久才能變回內陸湖?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腦洞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本身已經偏離實際不止十萬八千里,畢竟就連長江入海口到四川盆地的直線距離超過1100公里,而且長江口全長約232公里(從江蘇江陰鵝鼻嘴起,到入海口的雞骨礁為止),且江口平面大致呈喇叭形,窄口端江面寬約6公里,寬口江面寬約90公里,即便是從理論上講這個問題就已經站不住腳,就更別說有什么可行性了,姑且當作一個算術題來簡單的分析一下了。
長江有多長?
我們都知道,長江是我國第一大、世界第三長河流,全長約6300多公里,干流蜿蜒曲折流經了我國11個省級行政區,即青、藏、川、滇、渝、鄂、湘、贛、皖、蘇、滬8省2市1區,年徑流量約980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上游測得的多年平均徑流量約為4600億立方米(宜昌水文監測站)。
長江分別以湖北宜昌、江西湖口作為上游與中游、中游與下游的分界點,即宜昌以上河段為長江的上游、宜昌至湖口段為長江中游、湖口至入海口段為長江下游。
長江流經哪些地形區?
從長江整個流域來看,自西向東依次發源和流經了青藏高原、云貴高原(西北部)、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最終注入東海。而長江流經的長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東麓,東至東海、黃海之濱,北接桐柏山、大別山南麓以及黃淮平原,南連江南丘陵及錢塘江、杭州灣以北沿江平原地帶,總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海拔多在50米以下(最低約5米)。
而長江流經的四川盆地處在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相當于相對下凹的部分,盆地四周多綿延高山,海拔多在1000米~4000米之間,而盆底多丘陵和山前沖擊扇平原,海拔多在200米~750米之間,且整體地勢屬于四周高、中間低,最終通過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流出巫山。
什么是“宇宙壩”
對比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的最低海拔不難看出,二者的最低海拔相差為195米,可以說想要通過堵住長江口就能在四川盆地形成內陸湖的想法完全是異想天開,沒有任何可行性,假如不考慮其他地區,僅僅只是在長江口上建造大壩,這個大壩的長度將超過90公里、高度至少在195米以上(還未將沿海低海拔的區域納入其中),而三峽大壩全長2309米、壩頂高程185米,可想而知這個建在長江口的大壩簡直就是一個“宇宙壩”,工程量至少是三峽工程的數萬倍。
如果在將壩址選在瞿塘峽,整個計算過程就相對要簡單得多。
計算過程
根據“木桶原理”,即一個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結合四川盆地盆周的最低海拔為1000米、盆底平均海拔為475米【(200+750)/2】且面積約為16萬平方公里,按此計算整個水深平均約為1000-475=525米,總容積為1600億平方米*525米=8.4E+13立方米,約為84萬億立方米,足足相當于世界第一大淡水湖貝加爾湖(約23.6萬億)總蓄水量的約3.56倍,比世界十大湖之首的里海的庫容還要大8萬億立方米。
要形成一個月84萬億立方米的內陸湖,按照現有的長江上游徑流量多久能注滿呢?
上文中講到,長江上游的年徑流量約為4600億立方米,約占長江全流量的約47%,按此計算,注滿需要84萬億立方米/4600億立方米每年=182.6086957年。
總結
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總面積約為26萬平方公里,其中四周山地面積約為10萬平方公里、盆底的面積約為16萬平方公里,上文中關于四川盆地形成“內陸湖”的假設僅取了盆底的面積,而盆周作為堤壩未納入其中。
通過計算,在不考慮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僅利用現有長江上游徑流量,最終計算出假想的“內陸湖”被注滿至少需要182.61年。
以上內容,純屬假設,歡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