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代的人家向來奉行的是“一妻多妾”,即一正妻多小妾。而自從有了妻子和小妾的區別后,他們所生的孩子也就有了不一樣的地位。正妻所生之子曰嫡子,第一個孩子曰嫡長子。除正妻外,其余諸妾生下的男主的第一個孩子就叫長子,也叫庶長子。
而正妻或皇后再生的第二個、第三個兒子,這屬于嫡子,“嫡”分為女和啇,在商朝的意思是被選中的女子,意為正妻,所以正妻或皇后生的第一個孩子是嫡長子,后面不管生多少個兒子,這屬于嫡子。
如果妾侍等人生了兒子,然后走了狗屎運被扶正成正妻,又生了兒子,那么她成為正妻所生的兒子要優先于她做妻侍時所生的兒子,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兒子的地位起決于他出生時母親的身份地位,其家產方面,在唐代以前,長子(庶子)和嫡子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嫡子分完之后剩下的才是庶子的,到以后家產就慢慢變成諸子均分了,唯有爵位與祖產是嫡長子的。
而在皇室,只有皇后生下的兒子才是嫡子,其他的妃嬪,即便是貴妃的兒子也只能是庶子。如果正妻去世,男主人又娶了繼室,則繼室的兒子也是嫡子。妾室的兒子想從庶子變為嫡子,除非妾室能被扶正。雖然難度比較大,但并非沒有可能,妃嬪成為皇后的例子并不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