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為何一定要嚴格分成國防軍、黨衛軍?這就和納粹德國的誕生歷程有很大的關系了。一戰戰敗后,新生的魏瑪共和國被嚴格限制軍力,這支軍隊就是國防軍。而納粹黨在早年發展時,逐步建立了自己控制的武裝力量,這就是黨衛軍和沖鋒隊,最后沖鋒隊被血洗,就僅剩黨衛軍了。
當德國還處于魏瑪共和國時,雖然被勝利國嚴格限制,但是還是擁有著自己的武裝力量的,這就是國防軍。后來納粹黨上臺建立納粹德國后,國防軍開始迅速擴軍,由十萬人迅速暴漲至二戰前的百萬大軍。而像新生的德國空軍,更是深受納粹的影響,德國空軍機徽上就大量出現納粹的萬字,而這在海軍和陸軍就較為少見。在戰爭初期,希特勒并不直接擔任國防軍統帥,在1941年布勞希奇辭職后,希特勒親自掛帥,并將1941年冬季的失敗歸咎于布勞希奇。
而黨衛軍就不同了,其歷史要比國防軍短得多。在納粹黨建立后不久,由于保護高層領導人等需要,納粹建立了黨衛軍這個部門,后來納粹黨上臺后,黨衛軍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并開始涉足其他事務。黨衛軍中最著名的就是武裝黨衛軍,其屬于軍隊編制,專門執行作戰任務,戰爭初期的武器裝備和訓練水平不如國防軍,但是由于希特勒等人的偏心和干預,戰爭中后期黨衛軍實力迅速上升,成了名副其實的救火隊。而在二戰中,加入德軍陣營的外國人,也絕大多數組建了各自的黨衛軍部隊,比如第28瓦隆人志愿裝甲擲彈兵師,就是由比利時人組建的。
而除此之外,黨衛軍還有其他部門,比如負責政務、黨務等這些日常管理工作的,以及臭名昭著的集中營看守等。黨衛軍在二戰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而其最大的識別特征就是軍服領章上的SS標志,一度讓很多人為之戰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