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有過很多王朝,但其中的漢唐盛世最為讓人心醉,特別是唐朝更是人杰輩出,唐朝的強大也引得八方來賀。這也讓大唐盛世成為人們心中最美好的盛世王朝,但很多國外的專家對此卻抱有懷疑態度,認為是夸大其詞。正如宋代呂祖謙《呂東萊文集》中所言:“意者危言駭世;姑一快胸中之憤耶!”那么是否真的如此呢?這也引起他們對史料的追尋,希望找到真實唐朝盛況的證據。其中一位俄國學家在蒙古發現的突厥石碑卻又一次印證大唐的強盛。
十九世紀末期,俄國的一位探險家兼學者在外蒙古發現一個古代石碑,上面刻著奇怪的文字,這引起人們都關注,經過多方面核對發現這個石碑上的文字是突厥文,而這個石碑就是著名的“突厥三大碑”。這三大石碑分別是后突厥君主毗伽可汗以及兩位大貴族闕特勤和暾欲谷的墓碑,經過專家長期的艱苦解讀,終于破譯出突厥三大石碑上多數的古文字。這次成功的破譯不僅揭開了突厥國神秘的面紗,還間接還原了真實的唐朝盛世,再次印證了唐朝的強大。
▲出土的碑文
突厥在我國的歷史上是一個并不陌生的民族,從南北朝到隋唐都一直活躍于中國北方的草原一帶。唐太宗時期,突厥還曾率十萬大軍兵臨長安城下,差一點讓唐朝亡國。但這個危機最后被唐太宗化解,據說當時唐太宗只身一人去會見突厥可汗,讓當時的突厥上下大感震驚,但唐太宗身上散發的王者霸氣讓突厥眾人臣服。公元629年,經過兩年多的修養身息,隨后唐太宗劍指突厥,對突厥展開了一系列的反擊。一年之后,李靖率領的大唐軍隊遠征陰山,并在此一舉擒獲了東突厥的頡利可汗。
▲突厥的相關畫作
而二十七年后,蘇定方再次率領唐軍在中亞地區大敗西突厥,并俘虜了西突厥可汗沙缽羅。自此曾經雄霸歐亞草原近兩個世紀的突厥帝國從此滅亡。當時的唐朝并未將突厥融入漢族,仍讓他們保持著自己相對獨立的游牧生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突厥與唐人之間矛盾日益增大,突厥又再次試圖重塑曾經的輝煌與唐朝交戰。闕特勤便是東突厥帝國復興中的一個重要人物,7歲時其父去世后,他叔父繼可汗位。
到16歲時闕特勤便已經六伐胡州,并兩次大敗唐軍。到其叔父去世后,闕特勤便誅伐叔父全族及身邊的重要大臣并輔佐他的哥哥毗伽繼可汗位,而闕特勤本人則為突厥的統一和復興身先士卒征戰無數。《闕特勤》石碑也詳細記載了他一生的征戰歷程。為紀念弟弟闕特勤的功績,毗伽可汗寫下了長篇的祭文并找唐人工匠刻于墓碑之上。次年唐玄宗也御書紀念,表達了唐玄宗對闕特勤的哀悼,并講訴了唐朝與突厥交好后,雙方的關系與日俱增。
▲唐玄宗
而突厥文的內容除了記載闕特勤的功績外,還講訴了突厥國征戰的歷史,以及與唐朝和其他突厥之間的血淚史。但也正是這碑文的講述,從另一些方面確認了唐朝當時在經濟、社會以及軍事等多方面的強大之處。隨著突厥這個草原帝國的逐漸沒落,它也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突厥與唐朝軍隊戰爭相關配圖
公元744年,也就是立碑十二年后,唐將王忠嗣帶領朔方軍和回紇唐協軍攻破后突厥。次年,后突厥的君主白眉可汗,被回紇人殺死后將頭顱斬下,而且還把人頭懸掛于長安城頭。這也是后突厥的最后一位君主,隨著他的死亡,與唐帝國糾纏斗爭了近半個世紀的突厥帝國,也就徹底消亡了。公元750年,大唐在中亞的勢力一路擴展到阿富汗等地,現在的中亞五國那一片區域也被納入了大唐帝國的勢力范圍。
▲唐朝時期的勢力范圍地圖
此時唐帝國的疆域版圖已經十分遼闊,讓后人為之驚嘆不已。而突厥碑文的發現也從側面證實了大唐盛世的真實寫照。突厥的消亡也再次認證了當時唐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到了元代,詩人陳宜甫在《和林城北唐闕特勒墳》一詩中還曾經感嘆當時唐朝的輝煌:“大唐碑碣秋風里,猶是開元二十年。”
毫無疑問,唐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個朝代,這個時期中國的文化和軍事都已經算得上是當時世界的巔峰。唐文化也一直在影響著全世界,在現在全球華人心目中,唐朝以及唐文化都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
參考資料
《呂東萊文集》
《和林城北唐闕特勒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