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奉行的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子嗣眾多必然要有所差別,而嫡庶之別,也是古代婚姻與繼承規則的核心所在,嫡為尊為先,庶為卑為后。不過并沒有規定是說財產都要交給嫡長子來繼承。
嫡長子繼承制的確是宗法制之下最重要的繼承規制,然而這里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指的是嫡長子優先繼承,而并非只有嫡長子能夠繼承。這個制度規定的是一種繼承順序,而不是限制了繼承資格。比方沒有嫡長子的情況下,那么還有其他的備選方案,總不至于沒了嫡長子家業就無法繼承了。通常所說的三妻四妾只不過是個口頭用語,實際上古人上至天子下至尋常百姓,都只能有一位妻室,其余者均屬于妾室。妻為正室而妾為側室,所以妻為嫡妾為庶,與之相對應的,正妻所生的子嗣為嫡出,而妾室所生或者沒有名分所生子嗣均為庶出。
嫡庶尊卑所反應的,是古代妻妾與她們所生子嗣之間,在地位與繼承資格上的不平等。
從先秦時代宗法制建立起前后,嫡庶之別就已經存在。正妻能夠與丈夫平起平坐,而妾室們無論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待遇規制,都低于正妻。《春秋》所言“天子無二嫡”,即便周天子也不能同時擁有兩個嫡妻,實際上后來所謂的“平妻”也只不過是清乾隆后期民間的一種稱謂,而且平妻的實際地位仍舊低于元配。
古人極其重視嫡庶,這也是奉行嚴格宗法倫常時代為了保證秩序與安定的必然結果。而嫡長子繼承制,也與此息息相關。嫡長子繼承制的規則是“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意思就是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選擇子嗣中身份貴重者,也就是嫡子優先庶子在后;如果不止一個嫡子,那就選擇年長的嫡子。如果沒有嫡子而都是庶出,也要選其生母相對高貴的。
總而言之,嫡長子繼承制的規則就是先看嫡庶這樣的身份,再看年紀,庶子們通常也是有繼承資格的,不過非常靠后。
也不是每個朝代都是如此,嫡庶終究貴賤不同。晉朝的門閥士族們,對出身過低的庶子,不予其繼承資格,即便沒有嫡子也輪不到庶子。而且,有些朝代規定庶出只能繼承部分的財產,爵位之類只能由嫡子繼承。
唐宋以前,嫡庶對于繼承制的影響巨大,經過元明清三代的不斷削弱也只是稍有和緩,但嫡庶之間仍舊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影視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妾室儀仗恩寵欺負正室,而實際上這在古代基本是不可能的。所謂娶妻納妾,妻是正主需要三書六禮明媒正娶,而妾只是物品用“納”也就是出錢即可。妻可以休棄可以和離但不得貶為妾,而妾再怎么受寵也不得輕易扶正為妻。
在古代,扶正妾室是要入獄的罪,即便正妻沒了,主家也是再娶一位正妻而不是扶正妾室,嫡庶之別難以改變。
嫡庶有別,對于財產繼承資格上的不同只不過是一個部分而已,幾乎所有方面嫡庶之間都有差異。但這也是當時相對而言比較穩定的一種規制,的確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家主離世之后子嗣對財產的爭奪。當然,這種不考慮繼承人是否賢能的制度存在很大缺陷,很容易造成所托非人最后讓家業敗光的事情發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說嫡子尊貴優先庶子卑微靠后,可舉例來說,古代皇帝以嫡出尤其嫡長子身份繼位者寥寥無幾,嫡庶等規制也還是有很多顧不到的方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