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一死,跪在床邊的妃子們頓時失聲痛哭。不是說她們對皇帝的感情有多深,而是對自己未知的命運感到絕望和恐懼。
殉葬的妃子當然不想死,沒有人愿意給死人陪葬,即便死的是傳說中的天子。可是妃子們壓根就沒有選擇的權利。從她們殉葬方式我們可以看出,皇帝死后,無后的妃子幾乎就是沒有人權的。
妃子殉葬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活葬,將陪葬的妃子們驅趕至陵墓之中,隨后封上墓門,讓她們在其中自生自滅。比如秦始皇的妃子就是活葬。
二、縊死,那些在陵墓中擺放得整整齊齊的殉葬者,大都是縊死的。比如永樂大帝朱棣駕崩的時候,有三十二名嬪妃殉葬。宦官們把這些“前主子”驅趕到了小木床之上,將她們的脖子套在白綾之中,然后將妃子們腳下的小木床抽掉,就這樣將他們活活吊死,如果妃子們反抗,就會被勒死,并且還會連累家人。
三、毒酒,喝毒酒算是比較無痛苦的死法了,喝完的那一刻一切都結束了。但是這樣一來尸體頗為猙獰,所以古人還是推崇一條白綾結束生命。
四、灌水銀,這是為了讓妃子容顏依舊,以便更好地在地下服侍皇帝。宦官們先是給妃子灌下秘藥,讓她們失去知覺。然后殘忍地在她們頭頂上開一個洞,將水銀灌進去,他們相信這樣就能讓尸身不再腐爛。
或許,讓嬪妃們恐懼除了死亡,還有死亡的方式。所以,皇帝一死,總有妃子會自殺殉葬,如果能好好地活著,誰愿意去死呢?
其實,殉葬自古以來并不罕見:“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
先秦時期,殉葬是制度,也是禮法。就連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的墓葬之中都有一百多人殉葬。要知道周幽王是死于外族入侵,當時連鎬京都被犬戎給攻破了,兵荒馬亂的。即便是這樣,依舊陪葬了一百多人,其中只有男性一名,其余都是女性。
到了漢朝,為了彰顯仁政,用人殉葬的制度被廢止,之后的幾個朝代都沒有讓后宮嬪妃殉葬。比如在唐朝,皇帝駕崩之后,后宮的嬪妃有兒子分封在外的,就去和兒子住在一起。沒有兒子的妃子就會送到尼姑庵出家,從此青燈古佛,了此殘生。
唐太宗去世之后,武媚娘也曾經被送去感業寺里出家當尼姑,后來被唐高宗接了回來,這才有了后來“日月當空曌”的武則天。
此后,隨著金和蒙古的入主中原,殉葬制度死灰復燃。明朝雖然漢民又拿回了天下,但是朱元璋卻全盤接受了殉葬制度。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遵遺詔,依古制,將后宮之中沒有生育過的三十多位嬪妃全部殉葬。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此后,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成宗等明朝皇帝駕崩之后全都依照“祖制”讓后宮妃子殉葬。直到明英宗朱祁鎮將此項制度廢除,并且言明,從他開始,之后的皇帝都不允許讓后宮妃子殉葬。
滿清興起之后,殉葬制度再次死灰復燃,努爾哈赤死后,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就為其殉葬,這還是有子嗣的妃子。直到康熙皇帝下詔廢止,殉葬這一流傳了幾千年的陋習才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全文完)
(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