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萊全稱文萊達魯薩蘭國,是一個位于加里曼丹島北岸的小國。文萊總面積只有5765平方公里,人口約46萬,10%為華人。雖然華人比較少,但在文萊歷史上,華人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直接推動了文萊的崛起。
現在文萊的版圖并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被馬來西亞分成了東西兩部分。兩部分領土不相毗連,中間隔著馬來西亞的林夢地區。而在歷史上,文萊卻是東南亞的一個大國,版圖包括整個加里曼丹島北部,包括林夢地區在內的砂拉越和沙巴,都曾屬于文萊。
7世紀前后,加里曼丹島北部的土著人建立了一個小國,中國稱之為渤泥國,這就是文萊的前身。此后隨著文萊的不斷發展,到了15世紀,已經擴張到了現在的沙巴一帶。
與此同時,文萊附近的蘇祿國,將文萊視為了巨大的威脅,急欲除之而后快。如果沒有外部勢力幫助,以蘇祿國的實力,吞并文萊只是時間問題,但就在文萊生死存亡之際,北方來了強援,不僅保住了文萊,還推動了文萊的崛起。
當時正值我國明朝初期,非常熱衷航海,一位名叫黃森屏的將軍受命來到了加里曼丹島。黃森屏此行的目的只是出海探查,但沒想到在加里曼丹島東部發生了船難,一時之間黃森屏無法回國,便帶領船員就地駐扎。這些明軍裝備精良,實力強悍,對文萊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于是文萊國王很快派人來到黃森屏軍中,希望嫁女兒和黃森屏聯姻,請求其幫助抗衡蘇祿。
黃森屏同意后,開始幫助文萊作戰,并把先進的農業知識和冶煉技術,傳授給了文萊人,此后文萊不斷開墾荒地,鑄造兵器,國力不斷上漲。這些中國人的后人也一直幫助文萊作戰。最終到了16世紀,文萊徹底打扮蘇祿,版圖也達到了極盛。但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文萊便走上了下坡路。
18世紀,英國勢力侵入了加里曼丹島,英國人不斷蠶食文萊領土,控制了砂拉越和沙巴,為了逼迫文萊屈服,英國又控制了林夢地區,將其并入砂拉越,把文萊領土分成了兩部分。此后,文萊東西兩地無法正常交往,最終文萊選擇屈服,淪為了英國殖民地,但林夢地區仍然隸屬砂拉越。
二戰后,砂拉越和沙巴成為了馬來西亞的一部分,林夢也從此歸屬馬來西亞。當時文萊隸屬英國,抗議也無濟于事,直到1984年文萊獨立后,才向馬來西亞發出了請求,希望馬來西亞歸還林夢,讓文萊實現版圖的完整,否則文萊東西兩部分便無法交往。
對于馬來西亞來說,已經控制的土地,自然不愿交出,結果不出所料,文萊的請求遭到了馬來西亞的果斷拒絕,不過馬來西亞也釋放了一定的善意,允許文萊東西兩部分通過林夢地區進行交往。
所以長期以來,兩地文萊人交往都要過境馬來西亞,久而久之,導致文萊東部的淡布隆地區,經濟越來越差,人口越來越少,很多人搬到了文萊西部生活。所以文萊深知,要想徹底解決問題,必須把東西兩部分連為一體,但馬來西亞拒不歸林夢地區,這該怎么辦呢?
文萊是一個小國,不可能發動戰爭,不過文萊石油資源豐富,并不差錢。最終,文萊根據西部領土向東北突出,接近東部領土的特點,提出了建設跨海大橋的構想,以便連接東部的淡布隆區。大橋被命名為淡布隆跨海大橋,于2016年開工,歷時4年實現了通車,成為了文萊的新地標。從此之后,文萊東西兩部分被連為一體,兩地交往也無需過境馬來西亞,車程由原來的兩小時縮短至約15分鐘,極大的推動了文萊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