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先生說過:“最好的建筑是這樣的,我們居住其中,卻感覺不到自然在那里終了,藝術在那里開始”。我國的園林藝術是中華文化的一顆明珠,是我們民族審美心理和藝術智慧的結晶,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深遠影響。園林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它隨著人類的進步,歷史的變遷,科學的發展,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不斷地擴大、充實、完善?!皥@林”一辭在我國歷史上始見于漢代班彪《游居賦》:“……享鳥魚之瑞命,瞻淇澳之園林”。
園林的涵義大概可以理解為:在一定范圍內的地形(地段)之上,利用、改造、和營建起來的,由山、(自然山,人造山)水、(自然水,理水)物、(建筑物,植物,動物和文物等器物)所構成的具有游、獵、觀、賞、祭、祀、戲、書、繪、息、宴飲等多種功能的大型綜合藝術群體。
我國的園林發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商朝的“囿”開始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園林發展史中,創造了各種各樣類型的園林。按我國古典與園林的主要構成要素和風格,大致可分為五類。
(一)自然風景苑囿,這類園林始建于殷商時代,通常面積比較大,外用土墻或籬笆圍定,專供帝王或王侯們游獵之用。如商湯的桑林和桐宮、殷紂王的沙丘苑與鹿臺、周文王的靈囿等。以圍定的自然景區為主體,配以少量的人為景觀,其內有自然的山、林、河、池、沼、動物、植物及少量人為開鑿的河、沼和人為建筑(宮室、房屋、土臺)及人為種植的草木和蓄養的珍禽異獸
(二)宮廷建筑園林,也稱皇家園林,這種園林最初為離宮別苑,逐漸有宮苑、御苑、行宮之類。此類建筑又漸與人工山水景觀相結合,后來逐步演變成山水宮苑。如春秋吳王的姑蘇臺、漢代建章宮、曹魏的銅雀臺、唐代的三苑、禁苑、曲江池等。以宮廷建筑為主體,結合人工山水,輔以動物和植物的園林。
(三)陵觀廟園林,主要包括五個部分:
1.陵園,帝王的墓地,多呈墓群。歷代帝王都有自己或其家室的萬年吉地—墓地,如黃陵的軒轅黃帝陵,臨潼的秦始皇陵,禮泉縣唐太宗的昭陵,乾縣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等。
2.墓園,帝王下屬大臣及歷史名人的墓地,如海口市的海瑞墓,山東曲阜孔子墓等。
3.觀園,道教的廟宇,山川神靈及歷史名人而在名山秀水之地修建的紀念性,即建筑為主體的園林,內多種植名貴花木、松柏,配以小橋流水,點綴一些亭榭小品,環境幽雅。如周志樓觀臺,佳縣白云觀等。
4.寺園,佛教的廟宇,多選在風景優美之地,融合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又能進行佛教宗教活動的獨特園林景觀。如山西五臺山,登封少林寺等。
5.廟園,我國古代祭祀用的一種園林建筑,多與園林結合,樹木以松柏為主。祭祀祖先的廟有神農廟、堯廟等;奉祀帝王的廟稱宗廟或太廟;皇帝祭祀天、地、日、月、社稷、先農的稱壇廟;世家建的廟稱家廟;奉祀圣賢的廟,如岳王廟、孟姜女廟等;祭祀山川神靈的廟,如土地廟、媽祖廟等。
(四)自然山水園林,以自然景觀(山水)為主體的,配以建筑、古代文化、文物等的一種園林?,F多開發成名勝景區,為旅游景點。有的以山為主體,如陜西華山、安徽黃山等;有以水為主題的,如長白山天池、廣西桂林的漓江等。
(五)寫意山水園,也稱文人園林,這類園林立意新穎、取法自然、設計精巧、布局奇妙、結構精細、詩情畫意,已具有詩情畫意等審美境界達到較高層次的一種園林。如唐代王維的輞川別業、明代米萬鐘的勺園等。
上述這些園林的選址,大多建在山明水秀的“風水寶地”之處,要么就遵循“妙極自然,宛自天開”的園林設計原則,效法自然的風水寶地。園林建造要講究情懷,講究民族精神,講究神態文明,講究和諧社會,這就需要了解和重視風水文化。風水學通過人類建筑物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包括方位、吉日、位置、風流、水氣、擺設、陰陽等各類明顯的或潛藏的因素進行優選、調試,力圖達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事物之間的關系,是人們為人處世必須遵循的原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老子在分析研究了宇宙各種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后,找出了人、地、天、道之間聯系以后,所得出的結論。自然是道的自性,道本來就是自然無為的,中國園林模仿自然的做法這是對風水中“道法自然”的認同。
中國典范性園林建筑,其所受道家美學、易家美學、儒家美學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具體表現在大多數的畫家、詩人、書法家、文人墨客等也兼工造園,將其美學理念融入園林文化中,體現出深厚的民族美學與傳統。
我國的古典園林有的是畫家直接參與的,如宋徽宗、王維、倪云鏈等,有的造園家精通畫里,如計成、米萬鐘等,再加上文人墨客、書法家和詩人,如李白、白居易、王羲之等的描繪、點綴和頌揚……使中國園林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其中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園林更為接近,山水畫與園林譽為“姊妹藝術”。關于“中國山水畫”是如何產生的?山水畫的起源與風水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關,東晉、六朝的山水畫古樸雅拙,元代的山水畫顯得高深莫測,這些都是畫家內心宇宙觀的外化。這種宇宙觀體現了“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相統一的自然觀念,這正是風水學所極力提倡的。聯想到山水畫家大多縱情自然、無心功利的事實,看來這種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
事實上,中國古典園林大多巧妙地運用了種種造園藝術技巧和手法,將亭臺樓閣、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模擬自然風光,力圖創造出一種“城市山林”“居鬧市而近自然”的山水畫的理想空間。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游、可居,在這里人們可以最大程度的親近自然,這種建筑形態其實是居住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人們為了追求與自人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滋生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中國園林就起源于風水學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有關。
以明末著名造園家計成為例,簡單講述下造園師在風水上的成就。計成蘇州吳江人,少年時即善畫山水,他撰寫的《園冶》被園林界奉為經典,其中的《相地》篇科學地將土地分為山林地、城市地、村莊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六種。在此基礎上計氏造園也頗有章法,注重因地制宜,自然天成,構園得體。他還主張園基地勢任其自成高低,以成天然之趣,并獨具慧眼地提出相地必要先看水,以“疏源之去由,察水之來歷”,達到園林格局渾然一體的美學要求。其余造園師在風水上的成就,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中國園林文化的傳承:
一是要與風水布局和地域環境相適應,與本地域歷史遺留的園林建筑保持比較一致的特色,不盲目抄襲外國或外地域的園林樣式;
二是適應現代化潮流的方式,滿足現代人民對園林多功能的合理要求,形成新的地方園林文化特色。園林與風水宗旨也有相通之處,那就是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和順應自然環境,有節有制地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與生存環境,贏得較佳的天時、地利及人和,達到“上山若水”的至善境界。
園林與風水最終達到的效果,往高層次來講那就是對“洞天福地”的不懈追求及孜孜不倦的努力建造;往低層次來講那就是營造一個靜默、養氣、安身立命的住處及外部環境。
從哲學意義上講,靜是動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作為社會人必須與塵器共存,被動接受喧嘩也主動制造喧嘩,而內心深處動極生靜,渴望在時光流逝中靜默,產生思想的升華。園林就能提供一個阻隔外界的空間,俗世的煩惱雜念被滌蕩一空。在動態中生活,在靜態中思考。
總之園林起源于風水學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園林與風水宗旨也有相同之處,所追求的高級目標及低級目標大體一致。
風景園林部落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城市綠化專業委員會工作微信平臺
發布綠專委全國會議、培訓、考察等活動報名通知
分享園林行業各類景觀、工程、植物、生態、養護專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