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股權架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創業公司的股東架構搭建要遵循四個原則:
一定要有一個核心創始人
核心創始人要擁有足夠控制公司的股權;如果這個人股份不多,那么就需要借助足夠多的控制工具:比如其他形式的有限合伙平臺搭建,或者是小股占大的表決權。創業公司如果沒有核心創始人的話,這個公司走不遠。
說起阿里巴巴人們就會想起馬云,說起百度會想到李彥宏,說起騰訊會想到馬化騰。一個沒有核心創始人的公司,或者說大家能力都差不多的一個公司,這個公司很危險,因為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可能股份也都差不多。當股份差不多的時候,有些人就會動心思了,你干能行我干也能行,憑什么你說了算,那我就要想方設法把你擠走,然后他們股東之間的矛盾很有可能在將來某一個時刻會被引爆。所以這個時候,一般情況下投資機構也不敢來投。
有一個核心創始人是做創業公司成功的關鍵。那么核心創始人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和條件?核心創始人的核心能力在哪?對創業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把握如何?
馬云為什么能做阿里巴巴的核心創始人?個人認為他就是看到了O2O的春天,他堅持做O2O,結果成功了。就是說他把握了這個潮流,而且讓別人相信了他的理念,所以一幫人跟著他去做了。
當然馬云還有一個能力,就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演講大家都應該聽過、看過,就是被他一說以后,真的是所有人都會動容,包括蔡崇信,日語大學的那個法學博士,讓他一忽悠放棄了百萬年薪加入他的團隊,給他一個月800塊錢。百萬美金的年薪到800塊人民幣的收入,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股權激勵。在十八羅漢會議上蔡崇信寫了一紙協議書,中英文的,他把他的股權以協議書的形式確定下來。他是對馬云的理念和對馬云這個人的認可。
所以說作為一個核心的創始人,自身要有足夠的人格魅力,對團隊要有足夠的掌控力,對自己做核心創始人這件事情要有足夠的把握能力,這樣的話你才能做好一個創始人。
預留一部分股權
西姆股權激勵研究院在創業的時候也預留了20%的股權。給誰呢?給兩類人。
一類是將來的核心員工。任何一個創業公司都需要大量人才,要人才只是發工資你發不起,或者說你發得起人家也不想留,這個時候股權就是最好的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工具,所以這部分股權要留下來用作股權激勵。
一類是將來引進的投資人。做創業公司靠自己的實力積累慢慢地去發展很難,那怎么辦?需要引進投資人,引進投資人他就需要股權。所以,現在做創業公司的時候一定要預留一部分股權。如果不預留的話,公司股東把股權全部分掉以后,到需要股份的時候從哪里來?要么是大股東轉讓,要么增資。大股東轉讓股份就少了,控制權也受到削弱了;增資的話,所有人的股份都會攤薄稀釋,你要是10%一增資變成8%了,股東心里會不舒服,可能又會有矛盾。另外,增資的轉讓手續比較麻煩。而預留的股權由核心創始人代持,需要用的時候大股東轉讓,手續比較簡單。
三、利益結構要合理
股權不等于分紅權,股權和分紅權可以劃等號,也可以不劃等號。擁有股權可以享受表決權、控制權,但分紅權可以讓渡。
有人要股份你不能給太多,但是分紅權你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多給他一點,公司發展好了以后,約定好他得到他應有的回報以后再收回來。
另外,做創業公司的時候會有人提供資源,而且在創業的時候沒有這個資源真的做不了,比如你做移動醫療,你現在就沒有這方面的人才或者沒有醫院這方面的人脈關系,或者做物流的沒有政府對接的品牌,那怎么辦?有人有,他出資源,其實資源可以換算成錢。資源可以折算,但不建議資源給股權的。如果資源方一定要股權,我們可以少給一點,給完以后也是通過分紅權的設置或者優先轉讓權。要知道,如果創業成功的話這些股權是很值錢的,跟他現在提供給你這些資源遠遠劃不上等號。
通過合理的利益結構的安排,能夠協調創始合伙人或者其他合伙人之間的一個股權的分配問題。
四、設立一個良好的防利益沖突的機制(這點很重要)
什么叫防利益沖突機制?下面通過例子介紹幾種。
第一種:公司股權架構不合理,沒有一個超過50%的股東,那這個時候如果各個股東意見不一致的話,公司的股東會、董事會長期無法形成有效決議,導致公司生產經營困難的,根據公司法律172條規定,10%以上的股東是可以向法院申請公司解散的。
所以如果說股東沒有達到這種控制權,都達不到51%、52%的,或者主要結構比較分散的,如果公司股東會、董事會在一定時期內形成不了決議怎么辦?那一定要設立這個公司僵局的利益沖突制度的事先預防,怎么預防?在公司章程里面寫好,指定一個股東說了算,或者我們指定一個中間方說了算,大家都信任的人說了算。
再有一個,如果我們長期不能形成有效決議怎么辦?競價收購,你是30%、我是30%股權,我們現在公司弄僵局了,我們坐下來,股權擺出來賣,價高者得。通過這種利益沖突機制事先安排,把有可能引起公司未來發展重大矛盾的事件扼殺掉。
還有很多種方法,調解機制,仲裁機制,還有審判機制等等,比較很復雜,但是一定要考慮到,如果你的股權架構不能夠做到控制公司的話,一定要考慮到有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
第二種:股權退出機制。比如說3個人、5個人一起創業,大家的股權也分好了,突然有一個人要退出,那怎么辦?除非你公司章程上規定股權綁定的形式。
比如說我們給一個合伙人15%的股權,那我要求你在公司全職工作滿3年,你每工作滿1年可以拿走5%的股權,要是工作滿1年以后走了,你只享受公司5%的股權,要是滿2年,你享有的股權就是10%,干滿3年再走,15%的股權都是你的。當然我們還可以再約定,我們這個創業是一輩子的,不是3年、5年的,那我股權綁定的同時,你要離開公司,不在公司全職工作,你的股權要以約定好的價格被其他股東回購或者公司回購。
所以建議各位老板在引進創業合伙人的時候,一定要有這樣的一個條款。否則工商局登記完,人走了,但是在公司里面他永遠是有股權的。而你們公司要是做什么事情走的人不來還得走程序。比如說我們3個股東開會,一起坐下來蓋個章簽個字就行了,但是有一個股東不來,你還必須走正式的程序,發一個書面的函件通知他,15天之內,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議題、到哪兒開會,你發了這個信之后還必須要有回執,沒有回執證明不了,到工商局人家都不認,會很麻煩。
還有更極端的例子,人走了股還在,不但在還要給你添亂。比如跑到你的競爭對手家去工作,拿著你的股權,分著你的紅,開著你的會,給競爭對手家干活。或者是說離開以后,出去自己開一家公司跟你競爭,把你的客戶、把你的資源全帶走。
在股權架構搭建的時候你是不是也要約定:第一,我們所有的創始人都在這個公司里面做,你要離開的時候,幾年之內不能做這個事;第二,你要做了這個事,你的股權要被公司收回來。
其實這些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我是做律師的,經常處理這些案例。比如甘汁源,賣功能糖的,它的一個營銷總監和一個渠道經理跑出來賣一樣的東西。甘汁源找我問怎么辦,沒辦法。首先他們不是有股權的限制,保密協議簽了,人家渠道、客戶名單算不算商業秘密呢?應該也算,但是舉證太難了。
總而言之,搭建股權架構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清楚這些問題,股權綁定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你在我公司跟我做合伙,你有多長時間我給你多少股份,你離開以后股權怎么收回來,還是說給你多少留多少,一定要事先講好。
——本文節選自西姆叢書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