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黃洋界哨口

                                           紅四軍黃洋界哨口營房舊址

        9月2日下午2:30——4:00我們來到黃洋界哨口進行現場教學,由李建良教師給我們現場講授《井岡山斗爭時期的群眾動員與激勵及其啟示》。

        紅四軍黃洋界哨口營房位于黃洋界哨口的三個工事之間。舊址原是一家客棧,1928年夏季,紅四軍軍委決定在原客棧的基礎上建造紅軍營房,由紅四軍兵房建筑處主任李少垣負責施工,寧岡縣第四區工農兵政府抽派民工建造。毛澤東、朱德等同志也多次到施工現場視察,勉勵民工加緊施工。同年8月,營房竣工,紅軍在一般情況下有一個排的兵力駐扎在營房內,日夜守衛井岡山根據地的北大門--黃洋界。       

        1928年冬,在全山軍民挑糧運動中,毛澤東、朱德和紅軍戰士挑糧上山時,都要在營房里休息一會,然后繼續將糧食挑往井岡山上的茨坪和大小五井儲藏起來。1963年,營房舊址仍然由當年負責施工的李少垣同志到現場指導,按原貌修復。此后,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在營房的中廳還增設了《黃洋界哨口工事專題展覽》,向觀眾介紹黃洋界保衛戰的經過,同時還展出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瞻仰參觀黃洋界時的照片。

        右邊一個工事用以控制通往茅坪的小路,阻擊從江西永新方向來進犯井岡山的敵軍;左邊一個工事可控制通往原寧岡大隴的小路,阻擊從湖南炎陵縣方向來犯的敵人;這兩個工事的后山山頂上設立一個了望哨所,用以監視山下敵軍的動靜,以掩護前面兩個工事,三個工事互為犄角之勢,作戰時可以互相呼應,組成井岡山紅軍的五大哨口之一——黃洋界哨口 

                                     黃洋界

        黃洋界,位于江西省的原寧岡、遂川和湖南省的炎陵縣三縣邊界的結合部,坐落在井岡山大小五井的西北面,海拔高度為一千三百四十三米,它是茅坪通往井岡山的要隘。黃洋界上山峰似劍,絕壁懸崖,一邊是千仞高山,一面是萬丈深淵,四周群峰起伏,地勢極為險峻。山頭上常有濃霧繚繞,彌漫山間,大風吹來,云海騰波,卷起一陣陣云濤霧浪,猶如一片汪洋大海,遠眺前方,彌漫于云海之中的一座座峰頂,既象似一個個海島,又象似一艘艘乘風破浪的航船……所以,有人又將黃洋界稱為“汪洋界”、“望洋岡”。黃洋界云海也是現在井岡山旅游的主要景觀之一。

        左、右兩個工事的前沿,各設有五道防線:第一道為竹釘陣。在通往大隴方向小路兩旁的草叢里插了三華里的竹釘,通往茅坪方向小路兩旁草叢里插了四華里的竹釘。竹釘削好后均在鍋里炒干,再放在尿里浸泡過,既堅硬又有毒,一端插在泥土里,一端露在地上。因為它體積小,不易被人發現,敵人一腳踩上,既會穿破鞋底,又會刺破腳板,不僅流血不止,疼痛難忍,而且傷口會化膿潰爛,不易治愈;第二道是壕溝。軍民們在工事前沿的半山腰中攔山挖斷,筑成深五尺,寬四尺左右的壕溝,以延緩敵軍進攻的時間;第三道是竹籬笆圍欄;

        第四道是滾木擂石,軍民們仿照古人的戰法,將大樹鋸成4-5尺長一段,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懸崖處,樹兩端用棕繩拴住,樹段上再壘上一大堆石塊,敵軍進攻時,將兩端棕繩砍斷,木頭、石頭一齊朝山下翻滾下去,轟隆隆一陣巨響,勢不可擋,山民們又稱其為“仙女散花”;第五道是用木頭、石頭及泥土壘筑而成的射擊掩體,既有單個地堡式的也有幾個掩體連接起來的串通式的,這是紅軍哨口的最后一道防線。
        這樣,黃洋界哨口,就成了當年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政、軍高級指揮機關的一座天然屏障。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里,紅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在井岡山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配合下,憑借黃洋界天險,英勇奮戰,頑強抵抗,終于打退了敵軍的多次進攻,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輝煌勝利,成功地保衛了井岡山這塊中國革命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當時正率主力紅軍從湘南回師井岡山的毛澤東,在途中得知這次戰斗的勝利,欣然寫下《西江月·井岡山》詩一首: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在井岡山斗爭的第三次反“會剿”中,黃洋界也是主要戰場之一。1929年1月,紅五軍第四縱隊司令員李燦率紅五軍第一大隊全體官兵和徐彥剛率領的蓮花縣赤衛大隊共同守衛在這個哨口上。1月26日,湘贛敵軍從黃洋界哨口又一次進犯井岡山,守衛在這里的軍民們頑強抵抗,同敵軍激戰三天三夜,敵軍未能越雷池一步。
                                黃洋界紅軍哨口工事遺址

        最后,敵軍于1月29日,乘黃洋界上濃濃大霧,在原寧岡縣斜源村收買游民陳開恩帶路,繞道黃洋界右側隱蔽的山溝里,偷偷地摸上了黃洋界,從后側攻破黃洋界哨口防線,竄進井岡山上的大小五井,大肆燒殺。李燦、徐彥剛等指揮員率領紅軍戰士在敵軍的夾擊中,把大家的綁腿布連接起來,吊在山崖上,一個個抓住綁腿帶往山下攀懸崖、過峭壁,最后退到原寧岡一帶山區、繼續堅持斗爭。

        為了紀念黃洋界保衛戰的偉大勝利,1960年,井岡山管理局在剛通車的公路旁興建了一座木質結構、5米高的“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

        1962年和1965年,朱德、毛澤東同志重上井岡山時,都分別在此座碑前照相留念。
                           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的照片

        1965年冬,將此碑改建成12米高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紀念碑,碑基就在現在主碑的位置上。1969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為宣傳林彪,炸毀該紀念碑,又將此碑改建成呈五角形的“火炬亭”。1977年底,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拆除“火炬亭”,依然在原碑基址上恢復原紀念碑的造型。

        現在這座主碑座西朝東,高12米,底座長4米,寬2.8米,正面鑲刻有朱德同志“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的親筆題字。
                    背面是毛澤東同志的手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77年改建主碑的同時,增建了一座高7米,底長11米,寬2.6米的橫碑,橫碑的正面鑲刻著毛澤東同志手書的“西江月·井岡山”詩詞。
                      背面為朱德同志手書的“黃洋界”三個燙金大字。
        毛主席1965年寫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幾乎家喻戶曉,耳熟能詳,而另一首《念奴嬌·井岡山》卻少為人知.
         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的詩詞手跡《念奴嬌·井岡山》

        參天萬木,千百里,飛上南天奇岳。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樓臺亭閣。五井碑前,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江山如畫,古代曾云海綠。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一聲雞唱,萬怪煙消云落。

 

              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的詩詞手跡《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這兩首詩不僅描繪了井岡山舊貌換新顏的景象,而且深刻的揭示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井岡山精神之本源。細細品讀毛主席的詩詞,誰不為偉人的博大的心胸和深邃的思想所折服?這里凝聚著井岡山人乃至全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真正永遠煥發的風光!

                         在一塊大石頭上拍到一只昆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井岡山深度游之黃洋界——阿尼亞房車伴我走天涯
風過猶聞戰鼓聲-鄭州日報數字報
吉安井岡山黃洋界
西江月·黃洋界
井岡山龍虎山三清山6日游記(2012年5月26日)
[原創]井岡山紅色之旅(二)登井岡山黃洋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庆市| 阜康市| 云龙县| 连云港市| 买车| 岳池县| 土默特右旗| 岑溪市| 措美县| 天峻县| 香港| 漳浦县| 玉林市| 陆良县| 德格县| 沾益县| 增城市| 德庆县| 新安县| 禹城市| 新昌县| 北安市| 东乌珠穆沁旗| 津南区| 卓尼县| 贵南县| 双柏县| 嘉祥县| 博罗县| 全南县| 鄂伦春自治旗| 印江| 腾冲县| 沁阳市| 敦化市| 房山区| 贵定县| 苍山县| 银川市| 广昌县| 云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