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有位朋友因為失戀向我訴苦,我以為是她被甩了,后來才得知,是她自己主動提出的分手。
“可是我沒想分手啊!我那么說只是氣話。”她補充道:“之前每次我跟他提分手,他都會來挽留我的,為什么這次他變了?”
提分手,僅僅是為了想被挽留,這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或許前幾次提分手確實可以換來對方的挽留和不舍,但最終很可能導致對方厭倦了被威脅,認為既然你這么想分手,那就分吧……
為什么有些人總拿分手當威脅?
事實上,威脅分手背后的原因往往不是對伴侶不滿意,而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在著名的依戀理論中,有一個維度的依戀特征被稱為依戀焦慮:
高依戀焦慮個體在親密關系中缺乏自信,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并極度缺乏安全感,他們如此地害怕分離,以至于用過激的情緒反應來獲得伴侶的關注和愛。
在感到壓力時,他們除了依賴對方對自己的照顧,也依賴對方提出的承諾,并依賴這種承諾建立安全感。
依戀焦慮真的“沒救了”嗎?
最近的研究發現了這樣一個悖論:
短時間內從伴侶身上獲得依賴和承諾確實可以緩解個體當下的焦慮水平,但是從長遠看來,這反而強化了依戀焦慮。
這意味安全的依賴和穩定的承諾并不是萬能解藥,反而是種“毒品”,它可以短期緩解我們的焦慮,但是會造成更大的依賴。
而當依戀焦慮者在用分手作為威脅時,伴侶的挽回和關注立刻有效的緩解了焦慮情緒,但同時也讓他們的“癮”越來越深,以后可能會更常用這種辦法來獲取伴侶的關注。
有一天如果伴侶累了,不再試圖挽回,依戀焦慮者可能會面臨崩潰。
到底什么才能改善依戀焦慮水平?
在戀愛中指責對方、鬧分手、虐待自己……這些行為背后真實的聲音是:看看Ta是不是真的會愛我。
依戀焦慮者總是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這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因此,若想長期減緩親密關系中的依戀焦慮,最好的方法不是得到伴侶的關注,而是解除對伴侶的過度依賴,提升自我價值感。
高依戀焦慮者可以怎么做?
1.只有自己才能解決自己的情緒
緩解依戀焦慮最好的時間絕不是在鬧矛盾時,而是在平凡的日常。
假如原來每天要打10次電話給對方才能夠有安全感,那么現在請定一個小目標,每天減少到5次,然后再減少到2次、1次……有想找對方的沖動時,可以試著聽歌、散步、看書,或者找其他伙伴去玩。
這里并不是說完全不能找戀人尋求安慰,而是在每一次只因心情不好、感到焦慮就想要黏住對方的時候,其實也就犧牲掉了自我成長的機會。
如果這些已經成為了維持安全感的唯一方式,甚至是一種捆綁,那么則需要從這種捆綁中解脫出來,提醒自己:
“Ta不是唯一能夠解決我情緒的人,我自己才是。”
2.培養自己的目標,重建自信
找一項可以獨立于伴侶進行的興趣愛好或工作,興趣愛好不需要多厲害,為的是讓你沉浸其中、在這個過程中體會獨立成長的樂趣,提升自我效能感和信心。
每個人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而不是建立在伴侶的評價和關注之上。
3.沖突中不輕易下結論
每次吵架和鬧矛盾之后,試著覺察自己的情緒,盡量不要在情緒過激時作出任何決定和結論。
這些吵架時經常下的結論,等平靜下來之后,往往會發現根本不是自己的真心話,而后果卻很難收拾。因此試著在吵架兩天后再試圖做決定和結論。
作為高依戀焦慮者的伴侶,你可以怎么做?
1.在適當的時間給予支持和承諾
如果你的伴侶是一個高依戀焦慮者,那么你要做的不是在他鬧分手時挽留和肯定他,而是在平時的交往中肯定Ta,幫助Ta建立自信,鼓勵Ta獨立完成個人目標。
因此,在對方情緒過激時,適當拒絕Ta的不合理依賴,學會理性肯定,而不是盲目接納。
2.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
當對方再次提出分手時,如果你知道Ta是想獲得你的愛和肯定,那么你需要把你的真實感受告訴對方:“我愿意挽留這段感情,并不代表我肯定你的做法,隨意提分手我也會感到很受傷。”
你的坦白或許會給對方造成一時的壓力,但是從長期來看,可以幫助對方思考自己的行為模式,并作出合適的調整。
緩解依戀焦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能有伴侶的陪伴,這段路可能會走得更安全,但每一個高依戀焦慮者,終究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治愈自己。
希望每一位高依戀焦慮者都能在掙扎之后,鼓起勇氣面對自己的焦慮和不安,那時也許你會感到自由得多,也快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