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漢印是毎個學篆刻者的必修課,漢玉印因其秀逸飄灑、風姿綽約而成為我們臨摹的首選?!袄n”玉印是長沙王利蒼的一方私印,整印布局工整而不失靈動,線條既有玉印的勁挺 雋秀,又有漢(銅)印的大氣和穩審,是方典型的漢印佳作。
利蒼 印拓及印面如圖
王磊臨摹感悟:
臨摹漢印是毎個學篆刻者的必修課,漢玉印因其秀逸飄灑、風姿綽約而成為我們臨摹的首選。此方“利蒼”玉印是長沙王利蒼的一方私印,整印布局工整而不失靈動,線條既有玉印的勁挺雋秀,又有漢 (銅)印的大氣和穩重,是方典型的漢印佳作。在臨 摹此印時,我的做法是:將原印放大打印出來,仔細 觀察各細節后直接反寫上石。由于我選用的是比較 爽脆的宵田石,所以下刀時不敢太急,沖切結合以免 崩裂,印成后拓出和原印比較做細小的修改。雖盡黿 做到形似,然差距仍大,臨了三遍始停,現發上其中 兩個臨作請各位道友批批。
薛元明點評:臨印用刀很含蓄,流露出靜穆之味,殘破處理也很到位,只是“利”字立刀旁處理力度稍微弱,整體上把握很好。
百川歸海臨摹感悟:
漢玉印因其秀逸飄涵、風姿綽約而成為我們臨 華時首選。此方“利蒼”玉印是長沙王利蒼的一方私印,整印布局工整而不失靈動,線條既有玉印的勁挺 雋秀,又有漢(銅)印的大氣和穩審,是方典型的漢 印佳作。我臨革此印時以單、雙刀沖刻之,后用切刀 局部加以修飾,想達到溫潤、古樸之效果,盡量爽利 下刀,追求干凈效果,“利”字“刀”部的上收,都 是為了“利”字“禾”部的暢達,邊框之殘破是長期 使用的結果,而作原印如此,今摹之未加修飾,是想再現原印風貌。
薛元明點評:作者臨摹此印面很“千凈”,沒有著 意表現殘爛之舊氣,有自己的考慮,也許是因為圖片制作的原因,線條有些粗臃膨脹,顯得有些乏力,原 印線條很灑脫,要加強對比體會,方能遣貌取神。
陳慶偉臨鐵感梧:
“利蒼” 一印屬西漢早期作品,印文處于秦篆與 棊印篆之間,印章風格尚留有秦漢烙痕,邊框尚在,界格取消。此印既有漢印后期的蒼茫大氣,又有秦印 的靈動秀美,較之四平八穩的漢印,臨摹難度更大。該印章法開張大氣,線條內斂厚重,一放一收,相映 成趣,加之邊框縛束,使之團結和諧,耐品耐讀。為 更加貼近原印風貌,余采用原大印面進行臨摹,僅得其皮毛矣!
薛元明點評:就臨印而言,筆畫細弱了一些,或 者是鈐蓋和制作原因?!袄弊至⒌杜蕴幚聿焕硐?,外 圓弧收筆時有頓挫動作,不可一瀉而下,且禾木旁中 下方“n”線條尤其顯弱,“蒼”字中短“一”位置稍 微上一點更好,而臨作這樣處理使得字形中部松散。
何輝臨摹感悟:
臨印是為創作打下基礎的手段之一,每個人都 必須通好這一關,白己也不例外。我注重的是古印中的韻律,那份遠古的氣總常令人心曠神怡,形式上的 結構已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因為通過現代手段(使用復印件香蕉水上石法)可以把原印臨每至95%以 上的相似,如左圖就是此法制作而成。右圖是在此基 礎上改變重刻的,雖然與原印相去甚遠,但個人認為 這是臨習后的成果,雖然效果不成樣,但思路是正確 的。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潛移默化,這是我對臨印 目的的淺識,望老師同道們給予指正、批評!
薛元明點評:作者刀法、章法把握都很好,行刀 見筆意,細節變化處理較妥,惜“蒼”字之“口”部 稍微局促,且行刀方向相同,造成橫畫大致相同,乃是需要注意留心之處。
汪超臨草感悟:
關于篆刻臨蓽一般有三種方式:1 .將原印拓在電腦里或是鏡子中做鏡像顯示, 然后依圖鉤幕上石。2.采用復印機或是打印機制作好黑白稿,然后 用香蕉水將印稿復制上石。3 .用拷貝紙在印拓上雙鉤填墨然后上石。此三種方式,無論采用哪種方式,只要細心,都 能達到與原印畢肖之境。
臨蓽此印之前當悉心解構原印之精神,利蒼乃 西漢王丞相。早年隨漢高祖劉邦打拚天下有功,后被封為鈦侯。馬王堆漢墓的二號墓主也?!袄n”一印 亦隨墓葬出土,為玉質陰刻。在古代君子佩玉也是名 公貴卿和士大夫們的一種高雅風尚,盛行兩漢。玉印 制作精良,章法謹嚴而婉轉,筆勢雅潔而勁健。由于 玉質堅硬,不易受刀,據傳古有切玉法、砣治法,今有機雕、噴砂等方法。此印線條圓潤勁挺,左右穿插, 蒼字頭大尾小,利字左撇圓轉斜插以補蒼字之右傾 趨勢,左邊多以橫向取勢,右邊則運用豎向線條來彌 補視覺的均衡,特別利之刀部,以優美之弧線斜插人禾,營造奇險之勢,利用禾之左右雙弧線以及蒼的中間右弧線巧妙呼應,一動一靜,左密右疏,輔以外飾 方框,使得整印布局端嚴卻不欠·靈動。非高手莫能為 之。吾近來多見一些桊漢古印實物,對于古印的理解 更深人了一沙,此印為主人殉葬之物,或者是其原印 的復制品,因而工藝上未能與一些其他玉印相仿佛, 但足正由于刻工倉促,卻成就了其率意之美。
我在臨幕此印時,是直接采用了涂黑印面,用刀 尖在印面上劃出痕跡,然后操刀急就,夸張其形,一 反原印之厚潤內斂,代之以鋒芒畢露,取張揚之勢。此應屬二度臨創結合的方式。我學印至今,所臨摹之 印實在汗顏,屈指可數。我自謂臨摹當有幾種層面, 以能得其精神為上,形似為中,臨舉之冃的實為曰后 創作打基礎。那么,以筆墨虛臨更能加深理解,鍛煉目力。運刀技巧通過大量實踐錘煉,必能收到亊半功 倍之效。
我自一家之言,不足為效??仲O笑大方。希望方 家教正。
薛元明點評:這方臨印其實已經是創作。用刀迅 猛,保留起止刀痕,強化疏密對比,以意為之,是一 種“另類”的臨參辦法。
肖慶黨臨畢感悟:
古玉印以前臨過幾方,但都是十不得一,“利蒼” 一印這次也是刻刻磨磨,修改過好多遍,俱最終還不 理想,也可能自己手上功夫就這么菜,無奈無奈。
薛元明點評:作者行刀大異原印之趣味,很見創 意·刀法嫻熟,變化豐富,尤其是“蒼”字之“n ” 部處理,豎畫略帶彎弧而內收,使得印面二字相互呼 應,通章生色。
于永強臨琪感悟:
余對于泰漢印,只觸及皮毛耳!原印為正方形,我隨手選了一 塊壽山,2.5cm x 2.8cm的,所以感覺縱向的留紅比 原印重點,請大家批評。
薛元明點評:所選印石非正方而稍長,二字形安 排上則吏舒展一些,筆畫輕松,變化自然.如“蒼” 字之“口”部,變化自然.印面氣息清雅。
齊有坤臨摹感悟:
我在臨習過程中,對原印做了一些改造,加強了 其空間感。
旨先將“利”字“禾”部中間的三條長豎線做弧 勢,以承接來自右上方“刀”部的力。然后將“蒼” 字中間部位進行夸張使其產生叫右的推力,而位置 最靠下的“口”部做收勢,以呼應“禾”部的三條弧 線來自右上方的力。
另外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古人云:學以致用。在 臨蓽的過程中,我更關注臨創結合,帶著自己的想法 去臨摹,這樣吏有利干自己進行創作。
薛元明點評:作者篆法處理結合詔版文字,可謂 別出心裁。作者可以進一步在此基礎上發揮。將“蒼” 字之“口”部縮小一些,將“利”字禾木旁“n”變 圓為方,上下分割時可以上大下小,夸張一些,或者 可以將“利”字禾木旁轉折處延伸拉長垂下,再在線 條粗細方面做些文章,印面會更耐看。
點石臨摹感悟:
這方漢玉私印章法處理大開大合,結字左密才疏,左靜右動,線條禮讓有情,遒勁蒼潤。利字的立 刀旁采用古璽式,傳達出了漢私印與官印相比更靈動活潑。全印在方與曲、直與斜、密與疏、渾厚與靈 動的對比與呼應,倍顯其味無窮。此臨作在下以毛筆對臨反書上石,為了表現玉印的梃勁,以雙刀沖刻而 成,輔以局部破壞性修飾,以達到蒼潤遒勁。一點感 悟,不對處請諸位多多指教!
薛元明點評:臨摹細節把握不借,不足之處在于 “利”字,一是禾木旁中筆畫應該上提一些,二 是圓轉不要太圓,形成塌肩,同時立刀旁和邊欄粘連 殘破過甚,行刀至此,注意方向變化,才能出現自己 想要的效果。
片石齋主人臨摹感悟:
早飯后,翻閱重慶出版的《歷代印風系列—— 漢晉南北朝卷· 下》。剛打開第一頁,就看到了“利 蒼”赫然在上,猛地想起還有一項重要任務沒有完 成——這個玉印中的另類,的確有頗多迷人之處,稱 得上“看似平常卻奇崛”。不過,細品味一下原作“利” 字右下角的留紅還是略顯大了些,便想稍稍做一些改 動。就選了一個2厘米左的青田開始了臨作。整個 過程很順利,沒有起印稿,單刀披削完成后打了幾個 點并稍微破邊。鈐出后倒還穩妥,隨即掃描上來了。
薛元明點評:看原石圖片,不知是陶坯還是青 磚?感覺用刀很爽,單刀筆意較顯·作者可以將“蒼” 字之“口”部處理窄一些,留出紅面,“利”字立刀 旁稍微局促了一些,可以再推敲。
林風臨摹感悟:
我臨此印是在屏幕上先把原作圖片縮到與我的 章料一樣的尺寸,然后把香煙外包裝的透明塑料紙 剪下一塊,再用電工膠布將其貼在電腦屏幕上。用細 尖油性記號筆雙鉤原印。
描畢拿下透明塑料將其反過來,取一小塊復寫紙 放在章料與透明塑料紙之間,用圓珠筆拓到石頭上。
臨刻時既要力爭和原作一模一樣,又要體會原 作的創作要領。爭取形似更要爭取神似。
薛元明點評:首先要說明,圖片制作有些過,但 仍不失原印神采。細節處理很到位,照顧起收刀之變 化,“利”字立刀旁很難處理,但是作者領會很好,整 體上統一和諧。
王有軍臨摹感悟:
“利蒼”漢印謂之經典之作,學占人這個審情并 不簡單,手頭資料少的原因,而我又未能作深入的考 慮,現在姑且“比葫蘆畫瓢”。師古人能豐富和加深 今人的藝術修養,提高審美的趣味與能力,有助于今 人識別所學藝術的雅俗和深淺,從而取法乎上,少走 彎路。讀“利蒼”漢印,敦厚、大氣,動諍結合巧妙, 正攱處理得當,二字之中充滿“穩” 與 “靜”的基調。以常用的方法過渡印稿,力求整體章法和字法接近 原印拓,便于細節之處的掌捤和學習,利用雙刀法, 沖切結合,稍作修正而成。
薛元明點評:此印和大多數情況類似,“蒼”字較 “利”字處理得好,“利”字難在字形中有兩段圓弧 線,禾木旁“1”筆畫轉折處理要自然,要注意立刀 旁中收筆少挫,增加力度,不可一滑而下.印面打點 過密,有失自然,要注意適可而止,恰到好處·
陳克中臨摹感悟:
我們初學篆刻臨印,必先選擇特點鮮明、印路工整、章法有巧思的一些印進行認真臨摹。“利蒼”鑿刻 于漢,集璽印的界欄、漢印的斑駁、玉印圓潤流暢于 一身,章法左密右疏,左方右圓,個別筆畫有挪讓,邊 欄略有殘破……這些特點在寫印稿前都要認真觀察,仔 細體會。
本人臨摹此印的大略步驟:首先,用要刻印石畫在 紙上,用毛筆臨幕下來后,把紙反過來,再以白文直 接臨蓽到印石上。其次,用鈍刀臨刻,刻時沖、切刀 結合,沖為主。第三,仔細修整,蓋出印拓,對照原 圖再修改。
薛元明點評:陳克中的作品在聶初篩選時并未注 意,作者所做的是努力忠實于原印,這也正是臨摹所 要注意的——對于細節問題的體會。就臨印來看, “蒼”較“利”好,這也是普遍存在的情況· “蒼”字 中橫筆畫多,要注意變化.“利”字最難處理的就是字 形中的兩段弧線,一定要自然協調,以免方鑿枘.方 處直線行刀易得勢,圓轉需要運刀水平和垂直運動的 相互配合,容易疲軟,此是最要緊處。
太姥刀客臨摹感悟:
此方漢?。ɡn)留紅有疏密,線條有動靜,整 體溫潤,勁挺,雋秀,大方。臨此印,我用一方2.7cm x 2.7cm的壽山。用濃墨把印面涂黑,再用刀尖把原 印對臨反書在石面。以單、雙刀沖刻之,后用切刀局 部加以修飾,望達到溫潤、古樸。盡量再現原印風貌。臨作如圖,還望師友多多指教!
薛元明點評:作者未完全忠實原印,并無大礙,反 而有巧思處。如“蒼”字較“利”字更大更密,形成 強烈對比。“利”字重心上移,進一步強化這種對比關系.如果將“利”字立刀旁稍微再收緊一些,試想一 下觀感是不是更好?
張明臨摹感悟:
“利蒼”一印屬西漢早期優秀作品。此印既有秦 璽的靈動秀美,又有漢印的工整挺勁,臨舉起來難以 把握。該印章法開張大氣,線條內斂厚重,相互穿插, 一放一收,一平一奇,一靜一動,相映成趣,加之邊 欄結合,使之緊密和諧,耐品耐讀。殘破斑駁,盡顯 占樸風貌。臨幕時應先讀印,領悟其字法、拿法和刀 法,注意每一個細節,不但要記其然,還應思其所以 然。做到心中有數,成印在胸。深人讀印后方著手臨 印,先可以通過各種方法(電腦進行圖片反向處理后 臨寫,拷貝紙拷貝沿背面上石,照鏡臨寫等)來整體 勾畫印面線條,邊刻邊對照,及時調整。印文及邊框 刻好后,對線條的細微之處加以對比后修改,形刻準 了后再將線條加寬和原印保持一致。在刻印時根據 印文效果合理采用沖刀、切刀等刀法,相互結合使之 盡善盡美。最后,蓋出印拓從整體到局部仔細觀察, 修整細微之處,根據需要靈活采用敲打等技法來表 現蒼古斑駁的效果。
臨摹是學習篆刻、書法的不二法門,它能訓練 自己的線條質感,培養自己對古人的卞法、章法、刀 法的理解。臨革時盡1:追求形神兼備,但山干臨莩印 章不易,臨孽經典篆刻更難,在保證神似的前提 盡董形似也箅是成功的臨印作品。初學者臨藜最好 還是實臨,認真揣摩創作風格和訓練篆刻技法,做到 “無我”;逐漸成熟后,應擺脫原作的束縛,提倡在把 捤原印神韻的同時,合理融入自己的篆刻特點和適 當改善原印的不足之處,達到“有我”出新。(因平生 喜好吳氏印風,故臨印時借用之。)
薛元明點評:這方臨印亦見巧思?!皾h印+玉印” 的嘗試,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筆畫收筆處稍寬且方正 為主,強化對比·“利”字立刀旁雖然和邊欄粘連,但 并無大礙,因為右側紅邊欄較寬厚穩重,進一步形成 強烈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