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即今河南洛陽南約2公里處的龍門。因?yàn)樵诹鹘?jīng)這里的伊水東西兩岸,香山和龍門山如天然門闕般相互對峙;故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這里就被稱為“伊闕”。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由于北魏朝野普遍信奉佛教,他們便在風(fēng)光壯麗的伊闕龍門山上開鑿石窟,建造佛像。等到了隋唐時代,東都洛陽的皇宮大門正對伊闕,皇帝又多以真龍?zhí)熳幼跃?,伊闕就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龍門,伊闕的石窟便被叫做“龍門石窟”。
伊闕摩崖石刻
提起龍門石窟,有一塊石碑——《伊闕佛龕碑》,這塊石碑出自初唐書法大師褚遂良的手筆。
伊闕佛龕碑
位置:龍門石窟賓陽中洞與賓陽南洞之間
碑高:4.86米
碑寬:1.92米
功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亡母長孫皇后追福造像的發(fā)愿文
褚遂良(596—659),唐代政治家、書法家,性情耿直,博學(xué)多才,精通文史,長于書法。褚遂良曾在唐初擔(dān)任諫議大夫,中書令等職,唐太宗李世民逝世前受其遺詔輔政,但因反對武則天為后,被貶謫到偏遠(yuǎn)地方為官,最終死于任上。褚遂良精研王羲之等書法家的藝術(shù)技巧,與同時代的虞世南、歐陽詢、薛稷三人并稱為“初唐四大家”。
《伊闕佛龕碑》亦稱“褚遂良碑”,由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諫議大夫褚遂良書,于唐代貞觀十五年(641)刻于今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賓陽洞內(nèi),并保存至今。《伊闕佛龕碑》原是北魏宣武帝為孝文帝、文昭皇后開鑿功德窟的發(fā)愿碑文,被魏王李泰抹去原碑文,重新刻于唐貞觀十五年,由岑文本撰文,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碑額上用篆文鐫刻著“伊闕佛龕之碑”六個大字,也被稱為《伊闕碑》。
《伊闕佛龕碑》刻石
《伊闕佛龕碑》雖說是碑,但書法風(fēng)格卻是摩崖石刻(也確實(shí)是刻在石壁上)。碑刻與摩崖石刻,兩者都具有紀(jì)念人物、事件的功能,但創(chuàng)作的條件卻不同。碑刻鐫刻在光滑如鏡的碑石上,往往精雕細(xì)琢、工整雋秀;摩崖石刻則是刻在凹凸不平的石壁上,刻工工作的基礎(chǔ)遠(yuǎn)比碑刻惡劣,故摩崖石刻多氣勢鋪張、字體龐大、韻致飛揚(yáng)、天然拙樸。
根據(jù)對碑文的研究,可知碑中記載的為賓陽南洞正壁的五身大像,文中又對皇后的美德和李泰的孝心大加贊揚(yáng)。據(jù)史書記載,李泰陰謀奪取太子李承乾的寶座,借此造像,表達(dá)“潛有奪嫡之意”的政治用心。
賓陽南洞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被封為魏王,聰慧過人,得到唐太宗的寵愛,每次受到賞賜都比太子李承乾高出一截,久而久之,李泰心中欲壑難平,開始覬覦皇嗣之位。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因病去世,李世民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魏王李泰便借此機(jī)會,請求出巨資為母親在龍門山開窟造像。為了加快工程進(jìn)度,他從北魏皇室開鑿未完工的賓陽南洞入手,在原來已初具規(guī)模的基礎(chǔ)上雕刻出主佛、弟子和脅侍菩薩像,再配合以浮雕和線刻,并在完工之后,請當(dāng)時著名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鐫刻了洋洋灑灑1800多字的造像題記,使用大量篇幅去歌頌長孫皇后的“懿德”,以博取“純孝”的美名來爭得李世民歡心。
《伊闕佛龕碑》是褚遂良的早期代表作,字體清秀端莊兼而有之,筆力蒼勁挺拔,不但具有標(biāo)準(zhǔn)的初唐楷書特征,也表現(xiàn)出了摩崖石刻的特點(diǎn),也是中國石窟寺中現(xiàn)存最大的摩崖碑刻,為目前國內(nèi)所見褚遂良楷書之最大者。
《伊闕佛龕碑》碑文楷書,筆力挺勁,有博大奇?zhèn)ブ?,康有為曾評價此碑“清虛高簡”,劉熙載高贊此碑“兼有歐虞之勝”。因此伊闕佛龕之碑作為初唐書法的代表作品,是初唐時期楷書的典范。
《伊闕佛龕碑》是一件書法藝術(shù)精品,是初唐時一段歷史風(fēng)云的見證者,更是唐代佛教文化的歷史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