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民
王衛民,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博物館副館長、美術館副館長,陜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美術學類)工作委員會委員,陜西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陜西省委委員、陜西省書協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作品入展全國六屆書展,全國七、八屆中青展,全國一、二屆扇面展,全國二屆楹聯展,全國首屆隸書展。中央電視臺《發現之旅····華夏傳奇》于2018年7月拍攝播出王衛民紀錄片上、下集《妙筆生花》、《墨影留韻》。
藝術感言
我主攻書體乃狂草與大篆。
大篆屬古老書體,狂草則創立較晚。二者之別大矣!一者,大篆自用筆至結體皆一“慢”字;狂草則一“快”字。二者,大篆之狀乃“古質”,質厚而古樸;狂草則“今妍”,妍麗而暢達。三者,大篆心如止水,狀如刮鐵,力能扛鼎;狂草則酣暢淋漓,氣吞山河,一瀉千里。由此,大篆與狂草對立者多,和韻者少,一同主攻實乃不妥。然不盡然,其二者處于書體發展之兩端,可互補互鑒,亦可使處于二書體間之眾書體必須涉獵,亦須深研,互潤互通,更可激勵大篆與狂草之深感、深悟、深思、深營。
我之使然,我之依然。
本文選自《書畫世界》雜志2019年7月號
文_王衛民
在說大篆以前,我們首先談談文字與書法。文字屬于文字學范疇,被稱為字體。字體有篆、隸、草、楷四大字體,其發展原動力是速度(提高書寫速度),產生與發展階段自甲骨文始至王羲之終。書法屬于藝術范疇,被稱為書體,書體共有篆、隸、草、行、楷五大書體,其發展原動力為時代崇尚(漢人尚樸、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態、明人尚趣、清人尚勢),其在王羲之以前是和文字發展同步的,而在王羲之以后則單一發展。文字與書法的發展以王羲之為分水嶺,故王羲之的書圣地位也和此有很大關系。
篆書作為字體屬于古文字范疇,而隸書、草書、楷書屬于今文字范疇。作為書法藝術的書體,篆書屬于最古老書體,為隸書、草書、楷書及行書等書體之祖。說起篆書,不得不談談文字。中國的字和詞都可究根求源,就文字而言,何者為“文”,何者為“字”呢?很簡單,獨體字為“文”,合體字為“字”。
王衛民 王涯《春游曲》詩 50cm×50cm 2013
“ 文 ” 即 “ 紋 ” ,就是紋飾的意思,把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的實物通過中國人的造型方法——線、藝術追求——意 描 繪 出 來 , 使 人——看便 知 道 是 什 么 東 西 。如“日”“月”“人”“羊”“虎”“門”等。還有能讓人感覺到的如“一”,“一”就是地平線的意思,天地皆有就是“一”。這也就是許慎《說文解字》“六書論”中提到的象形字:“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在象形文字中,在其某一部位點上一點,就是強調了這一部位,這個字就變成了專指這一部位的字。如“刀”字,在其刀刃部位點上一點,這個字就變成了“刃”;在“木”字的根部點上一點就是“本”,在其上邊點上一點就是“末”,也即樹根為“本”,樹枝為“末”,不能本末倒置;在“女”字的胸部點上兩點,即強調女人的兩個乳房 — 哺育小孩,“女”字就變成了“母”字。這些也是獨體字,在許慎《說文解字》“六書論”中屬指事字:“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象形字和指事字都屬于獨體字——文。漢字被稱為象形字,而象形字(包括指事字)——“文”只有300多個,其余的字都是根據“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按照一定的規則組合而成,也可比喻成英文的26個字母。
王衛民 徐渭題《畫梅》 138cm×69cm 2014
“會意字”“形聲字”就是合體字。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 ,武信是也。”形聲:“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字”是會意字,其意即房子里面小孩出生(在文字里“寶蓋”就是房子)。房子里面小孩出生,是父母結合后產生的新的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既是獨立的,也和父母有無窮的關系。這種會意就是“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結合產生了新的合體字。古人太聰明了。會意字帶“寶蓋”即房子,比如“寒”,篆字是房子里面兩個人,鋪的是草,蓋的也是草,這種感覺就是“寒”。而“冷”則是形聲字,原意是水結冰,使人感覺涼或者冷。所以,“寒”在內,而“冷”在外,如“寒心”“冷水”等詞。再如“安”字,這在過去生存環境惡劣的年代,女人長期在房子里待著是安全的;而隨著時代文明的不斷進步,女人長期待在家里對女人和男人也都是安全的。還有的會意字演化到現在其楷書結構有所變化,如“溫”字,按今人的理解,應該是器皿里的水被太陽曬熱即為“溫”;但其篆法則不是這樣——下面是“皿”,上面是“囚”,左面沒有三滴水的偏旁。《說文解字》解釋為“囚得食也”,指囚徒在監獄里有飯吃,這對囚徒來說是一種“溫暖”。溫暖的事情很多,但當初造字的人偏用這種狀態作為溫暖的字源,很有意思。會意字還有很多,這里不是講古文字,略知一二即可。
篆書傳統講有大篆和小篆。大篆即金文,也叫鐘鼎文字,指商周期間在金屬器銘上鑄造或鍥刻的文字。小篆單指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所頒布的文字政策 — 書同文,由李斯、趙高等以秦國原有的文字為藍本,總結創造一種新的書體 — 小篆,也叫玉箸體。另外,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王懿榮發現的甲骨文也被列為大篆。
王衛民 王維《漢江臨泛》詩 22cm×62cm 2017
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是清末大官僚、金石收藏家王懿榮在1899年無意中發現的。那年他得了瘧疾,在家人抓的中藥中有一味藥叫龍骨,他發現上面有刻痕,后又有古董商范維卿贈送龍骨,又購買北京各大藥店有刻痕的龍骨,最后查閱資料,辨認文字,最終確定這些龍骨上的文字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 甲骨文。《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也沒見過甲骨文。從此,甲骨文研究及收藏一時響徹神州,研究成果也日益豐富:劉鶚《鐵云藏龜》、羅振玉《殷商貞卜文字考》《殷虛書契考釋》《殷虛書契待問編》、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王襄《簠室殷契類纂》、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葉玉森《殷契鉤沉》、朱芳圃《甲骨學文字編》、孫海波《甲骨文編》、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釋》、郭沫若《殷契粹編》、郭若愚《殷契拾掇》等。
《禮記·表記》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當時人們不懂科學,對自然無法理解,更無法控制,只有通過占卜來獲取自然知識,并祈福求吉。殷商時期幾乎無事不卜,甲骨就是當時的占卜工具,甲骨文就是占卜的卜辭。所以,甲骨文也是當時的皇室檔案,涉足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領域。
甲骨文不但是成熟的文字,而且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也是最早的書法作品。郭沫若在《殷契粹編》自序中說:“卜辭契于龜甲,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后人神往……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回環照應,井井有條……足知存世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文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當代甲骨文書法書寫最好者當數已故河南安陽書法家劉順先生。其生前為安陽博物館館長,長期浸淫于甲骨實物,書法功力深厚。他所書甲骨文有別于歷代古文字學家之作品,不但甲骨本質淵深,而且書法味道強烈。其以筆代刀之游刃有余狀,為甲骨文的創作開辟了一種境界。金文是指鑄刻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
王衛民 樵語經聲五言聯 136cm×34cm×2 2019
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故“鐘鼎”也是青銅器的代名詞。“鐘鼎”銘文分兩種,一種是凹進去的陰文,叫作“款”;一種是凸起來的陽文,叫作“識”(音同制)。金文按年代分可分為殷商金文、西周金文、春秋戰國金文三大部分。殷商時期甲骨文和金文并存,由于文字載體和制作方式不同,雖然顯現出明顯的差異性,但其都具有人類童年的氣質,表現一種原始的、天真的、樸拙的時代美。其稚拙童真、憨態可掬的天趣美是任何時代都不可相提并論的。這時的文字多有圖畫意味,字形大小不一,章法排列自由。代表作如《后母戊方鼎器銘》《小臣俞尊器銘》等。西周金文是金文的鼎盛時期,銘文弘美,字數繁多,內容廣泛。西周初期銘文風格沿襲殷商,但字數明顯增多,造型由圖畫裝飾成分多轉為文字書寫成分多。代表作如《利簋銘》《天王簋銘》《大盂鼎銘》《小盂鼎銘》《何尊銘》等。西周中期金文比初年更進一步,裝飾成分幾乎被書寫意蘊湮沒掉,用筆勁健勻挺,暢達爽朗,章法排列整齊協調,格調典雅平和。代表作如《大克鼎銘》《墻盤銘》《衛鼎銘》等。西周晚期是金文的成熟期,器銘眾多,銘文亦多,金文及書法已趨成熟、完美,用筆及結體已趨穩定。代表作有《毛公鼎銘》《散氏盤銘》《虢季子白盤銘》《頌鼎銘》等。春秋時代,平王東遷,諸侯紛爭,戰事連綿,文字也隨著各諸侯國實力的崛起而趨于地方審美。除秦地沿用周文字審美外,其余東部各國文字變化較大,表現在金文上亦然。秦國《秦公敦銘》線條遒勁而婉逸,結體嚴正而清雋,“玉箸”之意飄然而出,上承《虢季子白盤銘》之遺風,下開秦小篆之先河。楚國《王孫遺者鐘銘》結體細長,線條柔美。《中山王鼎銘》為細長結體金文之代表,亦多具裝飾意味。在春秋戰國時代,楚文化比較特殊,在文字審美上亦大大區別于其余各國。《楚王酓肯鼎銘》為楚國金文之代表,結字取橫勢,有太極回環之意,書寫意味強烈,似乎和同時代的楚簡異形而同質。
王衛民 王維《終南山》詩 200cm×68cm 2018
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金文發展歷經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金文浩瀚宏大,作為古文字學研究不能有絲毫遺漏,但作為書法藝術則可以選擇臨寫。根據歷來金文學習的經驗看,《散氏盤銘》及《毛公鼎銘》最適宜學習。
散氏盤為西周晚期周厲王時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而得名。此盤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陜西鳳翔,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銘文19行,375字。《散氏盤銘》以其無與倫比的豪邁、雄壯、樸茂、厚重,屹立于青銅時代書法藝術之巔。其不可一世的霸氣,與當時其他銘文相比,使人有關西大漢持銅琵琶、鐵綽板高歌大江東去之慨。其用筆粗獷奔放,結體扁厚博大,整體體勢左欹右側,章法茂密渾穆,遂鑄成不朽的青銅銘文之冠。
毛公鼎為西周晚期周宣王時期青銅器,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岐山縣。其銘文是一篇冊封書,亦是一篇很好的散文名篇。銘文凡32行,499字,是迄今發現的銘文字數最多的青銅器。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銘》為青銅器銘文最成熟的文字,洋洋約五百言,典雅耿雋,氣格渾嚴,筆法高古,結體瘦勁。其可視為小篆的前身,是金文學習的極好范本。
王衛民 《毛公鼎》集聯 55cm×55cm×2 2016
掃碼即可學習郭繼承教授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