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雨兵草書作品)
漢字發展史上出現過五種字體:篆隸草行楷。
每種新字體的出現,都是書法史上的大事。
書風漸變,陸續出現一個個新字體的代表書家……審美視野得到了新的拓展,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發掘新字體潛在的審美可能……
五種字體,唐朝時已經全部發展出來。
從那以后,書法史上,其影響可以媲美新字體出現的事情,我覺得只發生了一件,就是清代碑學的興起。
(王羲之《采菊貼》)
(王獻之《敬祖貼》)
王羲之,書圣,加上兒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二王為代表,清朗俊逸的帖學書風,起起伏伏,流傳千年,發展到清代,問題很多了,陳陳相因,越寫越弱。
清代外族入主,文字獄盛行。文化人興趣轉向考據,金石學大興。有識之士,大量發現了有別于帖學的碑學資料,并逐漸學會欣賞它們別具一格的美。
這無異于發現了書法領域的新大陸。
(龍門二十品,選刊)
從清前期到民國,碑學從萌芽到成熟,終成書壇主流,名家輩出:
金農、鄭板橋、鄧石如、阮元、包世臣、趙之謙、吳昌碩、沈曾植、康有為、李瑞清、于右任……
碑學繁榮以后,書法藝術的主流趨勢是碑帖結合,努力爭取把碑學的樸實厚重,雄強方拙,和帖學的瀟灑飄逸,雅致圓秀,打成一片,融為一爐……
書法諸體中,草書與碑學的風貌距離最遠。
草書,尤其通過大草(狂草),實踐碑帖結合,難度最高。
(李志敏在北大自題校訓前)
北大教授李志敏先生,在汲取前輩書家碑帖結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率先明確提出引碑入草,并大膽嘗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狂草探索。
我認為,寫草書,難處主要不在圓,在方。
有圓沒方,效果就是柔多剛少。
少看,看小札還好,看多了,看長篇巨制,兜兜轉轉,嘟嚕嘟嚕的,難免有點乏味……
李志敏引碑入草,方筆圓筆,雜糅妙用,渾然一體。
(李志敏狂草作品三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