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漢武帝開辟了河西四郡,隔斷了羌人和匈奴聯系的通道,并驅逐羌人各部,不讓他們居住在湟中地區。到了漢宣帝即位之后,漢廷派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巡查羌人各部。羌人先零部落首領對義渠安國說:“我們希望能時常北渡湟水,到沒有耕地的地方去放牧。(愿時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處畜牧。)”義渠安國表示同意,并將他們的請示奏報朝廷。后將軍趙充國彈劾義渠安國“奉使不敬”,擅作主張。此后,羌人以漢使曾經許諾為借口,經常渡過湟水,當地郡縣也無力禁止。
后來,先零部落和其他各羌族部首領二百余人商議,通過彼此交換人質、共同盟誓,以解除相互之間的怨仇。漢宣帝得到消息后,就詢問趙充國的看法。趙充國說:“羌人之所以容易控制,是因為他們每個部落有著各自的首領,彼此間曾多次互相攻擊,內部不能統一。三十多年前,西羌背叛朝廷之時,也是先解決自身內部的仇怨,然后再合力進攻令居,最終和大漢對抗,歷時五六年才平定。匈奴多次引誘羌人,企圖和羌人聯合進攻張掖、酒泉地區,讓羌人在那里居住。近年來,匈奴西部地區受到困擾,我懷疑他們又派使者到羌中和羌人部落聯合。我擔心西羌事變并不局限于此,他們還會和其他部族再次聯合,咱們應提前做好準備。(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種自有豪,數相攻擊,勢不壹也。往三十余歲西羌反時,亦先解仇合約攻令居,與漢相距,五六年乃定。匈奴數誘羌人,欲與之共擊張掖、酒泉地,使羌居之。間者匈奴困于西方,疑其更遣使至羌中與相結。臣恐羌變未止此,且復結聯他種,宜及未然為之備。)”
一個多月以后,羌人首領、羌侯狼何果然派使者到匈奴去借兵,企圖進攻鄯善、敦煌等地,試圖隔斷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趙充國認為:“狼何不可能獨自訂出此計,我懷疑匈奴使者已經到了羌中,先零、罕、幵乃等羌人部落才摒除新仇舊恨,訂立盟約。一到秋天馬匹肥壯之時,必有事變發生?,F在應派出使臣巡視邊塞防御情況,預先備好敕令,設法阻止羌人各部落解除仇恨,瓦解他們的聯盟,以破敗他們的陰謀。(狼何勢不能獨造此計,疑匈奴使已至羌中,先零、罕、幵乃解仇作約。到秋馬肥,變必起矣。宜遣使者行邊兵,豫為備敕,視諸羌毋令解仇,以發覺其謀。)”于是丞相、御史再次稟明漢宣帝,派義渠安國巡視羌人各部,分化各部落。
攘外必先安內,安內然后可以攘外。所以為了控制包括羌族在內的少數民族,第一要考慮和防備的就是他們內部的統一,只有互不往來,才可分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