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陳后主因為蕭巖、蕭(王獻)是后梁宗室,雖然他們率領江陵軍民歸附了南陳,但心中對他們并不信任,把隨他們而來的軍民分散到邊遠地區,任命蕭巖為東揚州刺史,蕭(王獻)為吳州刺史,并派遣領軍將軍任忠鎮守吳興郡,以挾制二州,防范他們。后來又派南平王陳嶷鎮守江州,永嘉王陳彥鎮守南徐州。不久陳國朝廷征召陳嶷、陳彥二王回京師參加正月的元會,命令沿江鎮防戍守的船只全都跟從二王開赴建康,想借機向后梁降附的軍民顯示朝廷強大的聲勢,結果這時江面上沒有一只戰船,上游各州的軍隊都受到楊素軍隊的阻攔而無法增援。
陳朝湘州刺史晉熙王陳叔文在位時間長,深得民心,陳后主叔寶因為他占據長江上游,因而心中也猜忌他。陳叔寶自覺平時對百官大臣恩惠很少,恐怕他們不肯為自己賣力,自己又沒有可以放心任用的人,于是提拔中書舍人施文慶為都督、湘州刺史,調配給他兩千精兵,打算命令他西上就職,同時征召陳叔文回朝。施文慶非常高興得到這一任命,但又害怕自己出朝之后,繼任者掌握了自己當權時的內幕,于是他推薦黨羽沈客卿代替自己執掌政務。
在施文慶還沒有赴任的一段時期內,他和沈客卿兩人共同執掌朝政。護軍將軍樊毅對尚書仆射袁憲說:“京口和采石都是戰略要地,各須五千精兵,還應出動兩百艘金翅艦船沿江上下往來巡查,以為防備。(京口、采石俱是要地,各須銳兵五千,并出金翅二百,緣江上下,以為防備。)”袁憲和驃騎將軍蕭摩訶都贊成樊毅的建議,于是提請文武群臣商議,想奏請皇帝按照樊毅的計策部署。施文慶恐怕自己無兵可帶,朝廷因而撤銷自己出守任職,而沈客卿又認為施文慶出朝任職對自己有利,自己得以專擅朝政;因此,二人就在朝堂上說:“如果有什么議論請求,不一定要當面向皇上陳奏;只要寫好書表文啟,就立即代為轉交呈奏。(必有論議,不假面陳;但作文啟,即為通奏。)”袁憲等人也表示同意,于是施文慶、沈客卿兩人拿著奏疏入宮。二人對陳后主說:“隋朝侵擾,這是常事,邊鎮將帥足以抵擋。如果從京師調撥軍隊艦船,恐怕會引起驚擾。(此是常事,邊城將帥足以當之。若出人船,必恐驚擾。)”
隋軍進至長江北岸后,江南地區突然出現了大批間諜探子,袁憲等人又多次上奏。施文慶對陳叔寶說:“元旦的大朝會即將來臨,南郊大祀那天太子必須率較多軍隊;現在如果向京口、采石以及江面派遣軍隊和艦船,南郊大祀之事就得廢除。(元會將逼,南郊之日,太子多從;今若出兵,事便廢闕。)”陳叔寶說:“現在暫且派出軍隊,到時候如果北邊戰場無事,就順便使用這支水軍跟從到南郊,參加祭祀,又有什么不可以?。?strong>今且出兵,若北邊無事,因以水軍從郊,何為不可!)”施文慶又回答說:“這樣做會被鄰國知道,隋朝便會認為我國弱小。(如此則聲聞鄰境,便謂國弱。)”后來施文慶又用金銀財物賄賂尚書令江總,于是江總又入宮為施文慶游說,陳后主不好違背江總的意見,但又迫于群臣百官再三奏請,于是就下令由朝廷百官大臣再仔細商議決定。而江總又利用職權多方壓制袁憲等人,所以長時間商議卻沒有作出決定。
陳后主曾經若無其事地對侍衛近臣說:“帝王的氣數在此地。自立國以來,齊軍曾經三次大舉進犯,周軍也曾經兩次大兵壓境,但是無不遭到慘重失敗?,F在隋軍來犯又能把我怎么樣!(王氣在此。齊兵三來,周師再來,無不摧敗。彼何為者邪!)”都官尚書孔范附和說:“長江是一道天塹,自古以來就隔絕南北?,F在敵軍難道能飛過來不成!這都是邊鎮將帥想建立功業,所以謊報軍情罷了。我常常覺得自己官職低下,如果敵軍能越過長江,我一定會建功立業,榮升太尉了。(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南北,今日虜軍豈能飛渡邪!邊將欲作功勞,妄言事急。臣每患官卑,虜若渡江,臣定作太尉公矣!)”有人謊報說隋軍馬匹多死,孔范又口出大言說:“這些軍馬都是我國的馬,怎么會死亡呢?(此是我馬,何為而死!)”陳后主聽后大笑,認為孔范說的很對,所以根本不加以防備,每天奏樂觀舞,縱酒宴飲,賦詩取樂不止。
陳朝幾乎不戰而亡,并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抵抗的力量,而是失去政治黑暗,是朝廷內斗造成了隋朝的兵不血刃。所以一國之滅,內因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