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西晉的八王之亂開啟了中原亂世的序幕,隨后東晉、十六國成為中國歷史為最為黑暗的時代。十六國之后,中國南方和北方以長江淮河為界,陸續形成了南朝諸國與北朝諸國。在南方,先后建立了宋、齊、梁、陳等國,北方則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國。魏是拓跋氏政權,后改漢姓,稱“元氏”。北方的東魏和西魏都是由北魏來,故有“北元魏,分東西”之說。
北魏是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前秦苻堅在試圖統一全中國的最后一戰中敗于淝水,北方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公元386年,鮮卑人拓跋珪稱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后以“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國,宜稱魏如故”,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公元398年7月,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并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并全面漢化。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北魏都是中原地區的強大存在,甚至和苻氏的前秦一樣,有一統全國的潛力。然而不幸的是,最終北魏并沒有成為中國歷史上統一的王朝,而是一分為二。
二、子貴母死
帝位繼承一直是歷代王朝在延續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也是王朝生命線中最薄弱的環節,仿佛螃蟹蛻殼一樣十分兇險。中原政權從周代開始就有了一種相對較優的實踐,那就是“嫡長繼承制”。嫡長繼承制解決了由誰當皇帝的問題,但并沒有解決后宮、外戚干政的問題。所以漢族朝代的歷史,在很大程度就是皇權和和士人、外戚、宦官等三股勢力合縱連橫的歷史。
在北方,部分少數民族政權針對后宮干政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制度,就是所謂“子貴母死”。即當某位皇子被冊立為繼承人時,他的生母將被立即賜死,通過肉體上消滅來避免新皇帝繼位后,生母干預朝政的問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被冊立為太子之時,他的生母就按照這一制度被獻文帝拓跋弘賜死,拓跋宏則交由他的嫡祖母文明馮太后(非親祖母)撫養。
北魏是佛教在中國影響巨大的時代,拓跋弘在北魏歷史上也算得上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拓跋弘和歷代北魏皇帝一樣都崇信佛教;但又和歷代北魏皇帝不一樣,拓跋弘是極端崇信佛教。公元471年,拓跋弘毅然決定不再留戀世俗富貴,把帝位傳給了年僅5歲的太子拓跋宏,自己則稱太上皇帝(有別于劉太公這樣有名無實的太上皇)。拓跋宏登基后,經朝臣們的請求,太上皇帝仍對朝中重大決策負責,后由嫡祖母文明太后(非親祖母)臨朝稱制。直到公元490年太上皇帝和文明太后都駕鶴歸西后,孝文帝才正式親政,當上了名符其實的北魏皇帝。
孝文帝受文明太后影響極深,他親政后延續了文明太后的既定政策,繼續推進對鮮卑族舊俗的全面改革。除了一般性政策外,還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以漢姓代替鮮卑姓,并以南征為名,脅迫皇親貴族和朝中大臣遷都洛陽。正是此時,他們將國姓由拓跋氏改為元氏。
三、母以子貴
孝文帝親政之后銳意改革,然而卻命不長久。他在一次對南齊的親征中病逝,享年三十三歲。孝文帝駕崩后,他的次子元恪即位,是為宣武帝。
元恪子嗣不多,長子早夭,直到二十八歲才由嬪妃胡氏生下次子元詡。元詡的生母胡氏很不一般,她明知按祖制生出繼承人的嬪妃是要被賜死的,但仍期望著能生下長子。宣武帝好不容易又有了兒子,心中大喜,在元詡三歲時,元恪就冊立他為皇太子。不但如此,元詡的生母胡氏非但沒有被賜死,反而升格為貴嬪,更加寵幸。于是埋下了后宮干政的種子。
宣武帝元恪和他老子一樣都是短命皇帝,享年也是三十三歲。這時,元詡還是個剛上幼兒園的小孩,他的生母胡太后因此得以臨朝聽政,逐漸掌握了北魏的大權。胡太后憑美貌成為后宮妃子,又因生下皇帝得以臨朝聽政。她一朝掌握大權,就開始享受人生,放縱自己。胡太后掌權期間,淫亂宮庭,任人唯親,朝綱敗壞,由此引起宗室大臣的不滿。后來,宗室元義等人聯合朝中大臣發動政變,奪權之后把胡太后幽禁起來。胡太后被幽禁期間韜光養晦,等到元義等人逐漸放松了警惕之后,再次利用自己皇帝生母的身份,聯合皇帝本人及部分大臣發動政變,解除了元義領軍的職務,重新奪回政權。
四、爾朱氏時代
權力如同毒品一樣會令人欲罷不能。胡太后二度掌權后,對權力的控制欲更加強烈。這時,她的兒子元詡也已慢慢長大,按照祖制應該親政。然而,嘗到了至高無上權力的胡太后并不愿向自己的親兒子交權,原來的政治盟友突然變成了政治對手,于是母子之間為至高無上的皇權發生了不可調和的沖突。
孝明帝元詡沉思苦想,想到了東漢何進何大將軍用過的那一招,就是召諸侯進京勤王,以武力逼迫自己的老娘交權。孝明帝環顧四方,他看中了爾朱榮,爾朱氏于是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何大將軍邀來了董卓,然而董卓還沒到長安,何進自己就人頭落地,董卓乘機奪取了中央政權。東漢末年長安城里的一幕在北魏的洛陽重復又演了一遍,所不同的只有演員。
爾朱榮是契胡族人,和歷史上后趙的石勒、石虎是同族。他子承父業成為契胡酋長。爾朱榮所在的時代,北魏政治處于黑暗時代,社會矛盾突出,各地起義此起彼伏。爾朱榮借著鎮壓起義,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爾朱榮和其他各路諸侯相比更有追求,因而他比較注意收攏民心。爾朱榮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廣絡人才,挑選其中有才能的人為己所用。在這一時代陸續出鏡的高歡、賀拔岳、侯景、宇文泰等主角,都是爾朱榮從降兵中發現并收羅起來的。
爾朱榮很有政治抱負,他并不滿足于一個地方軍閥,而是等待機會,有成就霸業的大志。
胡太后得知自己的親兒子召外兵來奪權的消息后,她在兒子和權力之間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權力。胡太后迅速下定決心要干掉自己的親生兒子。這時朝廷大權控制在胡太后手中,于是她和自己的姘頭搶先動手,不費什么力氣就毒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元詡。那年,元詡年僅十九歲。
胡太后腦子不太夠用,她在弄死兒子后,竟然把元詡剛剛出生不久的女兒冒充男孩,立為皇帝。這個女嬰連名字都沒有,只好叫作元姑娘。懵懂無知的嬰兒元姑娘很“榮幸地”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份的“女皇帝”,雖然她是最名不符實的一個。很快,胡太后覺得大家對皇帝暴斃表現得還算平靜,于是對外宣稱這個孩子是女孩,又改立另一個年僅3歲的男孩為帝。
這時爾朱榮已經接到皇帝密詔,他又怎肯罷休,放下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他以為孝明帝報仇為名,列舉胡太后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并另擁立孝文帝元宏的侄子、長樂王元子攸為帝,兵發洛陽。
胡太后此時已然眾叛親離,完全無計可施了。在爾朱榮大兵壓境之下,帝都洛陽很快里應外合被攻破。胡太后祈求保命不成,被爾朱榮處死。爾朱榮于是入主中央,成了北魏的“中興”重臣,掌握了朝中大權。
爾朱氏清君側的行動太過順利,以至于他手下的謀士認為戰功太少,立下的軍功不足以樹立爾朱氏的無上權威,于是就給爾朱榮出了一個餿主意。爾朱榮不假思索,采納建議并發動了“河陰之變”。爾朱氏以新皇帝的名義召朝中大臣到河陰舉行祭天大典,不許請假,然后一舉把朝中大小官員聚而殺之。這此事變中,爾朱氏將新皇帝親兄弟在內的滿朝文武幾乎連鍋端。這種血腥殺戮使得爾朱榮和孝莊帝之間的矛盾變得無法調和。把朝臣殺光,雖然暫時讓爾朱榮樹立了權威,然而這種權威是建立在血腥之上,也就得不到真正的支持。
這時,爾朱榮覺得滿朝之中已沒有一個人能夠自己抗衡,于是篡位之念也就油然而生了。然而,爾朱榮的手下也不是鐵板一塊,當他們的主要敵人胡太后不復存在之時,他們內部的矛盾就上升為了主要矛盾了。在廢立皇帝的問題上,爾朱榮的下屬們并沒有形成一致意見,再加上爾朱榮自己的迷信,最終他沒有下手,而是繼續和孝莊帝維持著這根本無法調和的脆弱關系。
爾朱榮掌握了北魏大權之后,本應坐鎮帝都。然而他殺了太多的朝臣,覺得在洛陽不安全,所以自己率大軍鎮守軍事重鎮晉陽(太原),通過親信遙控制朝廷,同時把自己的女兒硬塞給孝莊帝當皇后。爾朱榮父女對孝莊帝非常不客氣,一心就想著獨攬大權,以孝莊帝的恩人自居,稍不如意,就一再訓斥孝莊帝。孝莊帝忍無可忍,于是找了幾個親信,以皇后生了孩子為由,把爾朱榮騙到洛陽、騙進皇宮,成功刺殺了爾朱榮。孝莊帝元子攸雖后被爾朱榮的堂侄爾朱兆所殺,但他卻榮幸地成為歷史上罕見的成功刺殺權臣的傀儡皇帝。
然而,此時的爾朱氏已經大權在握、尾大不掉了。爾朱榮雖死,爾朱氏仍統領著帝國的軍隊,爾朱榮的同黨仍掌握著朝中大權。爾朱氏兄弟很快就擁立北魏宗室元曄為帝,率軍再次攻入帝都洛陽。孝莊帝手無可用之兵,迅速在爾朱氏的反撲中失利被幽禁,直至被爾朱兆所弒。
五、高歡之興
歷史總是在不停地重演。爾朱氏家族中的爾朱兆、爾朱世隆、爾朱天光等人在攻入帝都洛陽、完成了為爾朱榮復仇的大業、掌握了朝中大權之后,內部矛盾就成為了主要矛盾,再也形不成對外的合力了。
爾朱世隆在打下帝都洛陽之后,認為傀儡皇帝元曄已失去了利用價值。在爾朱世隆的逼迫下,元曄被迫“自覺地”禪位給元恭,即節閔帝。
元恭作為皇子一直不順利。一開始他被懷疑有異心,故而一直韜光養晦,扮成一個傻子,幾年不發一言。后來被爾朱世隆看中并擁立為皇帝。其實元恭還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他說出了“天何言哉”這句千古名言。
爾朱氏武將出身,特別是爾朱兆,他的性情十分殘暴。這群人掌權之后并不得人心,這時高歡開始走向前臺。
高歡,字賀六渾,是一個沒落貴族子弟。他早年曾參加杜洛周的起義軍,杜洛周死后又歸順葛榮,成為他的親信都督。后來又投奔爾朱榮。在爾朱榮下決心造反之前,高歡為他做了詳細的分析,他的政治判斷力也因此得到爾朱榮的認可,并成為爾朱氏的親信和重要謀士。如果爾朱榮不死,高歡的下半生也就這樣了。但歷史沒有假設,爾朱榮死了。
爾朱榮是高歡的伯樂,高歡很服爾朱榮。但高歡對除爾朱榮之外其他姓爾朱的人卻并不感冒。高歡見爾朱氏不得士人貴族的擁護,便和他們劃清界線,并最終決裂。在和爾朱氏決裂之后,高歡為了凝聚人心,也找了一個宗室當傀儡,以便“攜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被選中的人就是元朗。經過數戰,同時也在其他各路勢力的配合下,高歡最終取得了對爾朱氏的徹底勝利,掌握了洛陽的大權。
高歡掌握了洛陽的朝廷之后,一開始還想仍尊節閔帝。后來在手下謀士的勸說下,另立元修,是為孝武帝。原來的傀儡,可憐的元朗則以“宗室血統不純”為名廢掉。
六、宇文泰之興
宇文泰是賀拔岳的下屬。賀拔岳和高歡一樣同屬爾朱榮的手下,當時也是一路諸侯。高歡掌權之后,為了消弱諸侯的權力,試圖以朝廷的名義征召賀拔岳,想把他和他的部隊分開。賀拔岳手下一名謀士及時勸止了他。
北魏孝武帝雖然是被高歡擁立的傀儡,但他身上仍遺留了先祖的血性,并不甘心一輩子當傀儡。他敏銳地發現了賀拔岳和高歡之間的矛盾,并試圖利用這個矛盾為自己獲取最大的利益。
宇文泰當時已是賀拔岳手下的重要將領和謀士,如果賀拔岳不死,歷史上也就沒他什么事了。但很幸運,賀拔岳在一次平叛中被刺身亡。賀拔岳一死,他的部下頓時群龍無首,此時宇文泰在外面當刺史。孝武帝、高歡等人都想乘此難得的機會把這支人馬弄到手。然而,賀拔岳的部下們在孝武帝和高歡動手之前統一了認識,他們派人力邀宇文泰當這個頭。于是天下掉下個偌大的餡餅砸到了宇文泰的頭上。
孝武帝和高歡同床異夢,矛盾越來越大。孝武帝雖在帝都,卻無兵無權,高歡鎮守外藩,卻威懾并遙控中央。到后來孝武帝實在受不了了,就率一部分忠于自己的人和部隊離開了帝都洛陽。一開始,孝武帝追求的目標是在高歡和宇文泰中間尋找一個平衡點。結果高歡迅速出兵打敗了孝武帝,這個計劃失敗了。孝武帝吃了敗仗后,不得不放下幻想,一心一意只身投奔宇文泰。宇文泰從此掌握了北魏正統皇帝,開始號令天下了。
七、東西兩魏
好了,到了這個時候,雄居北方的北魏被兩個強人分為勢均力敵的兩支力量了,二分北方之勢已初步形成。
高歡丟失了傀儡皇帝,在政治上失分極為嚴重。于是他不停地給孝武帝上奏章,希望這個傀儡皇帝主動回來給自己繼續當傀儡。孝武帝已經和他撕破了臉皮,又怎能再回去?于是對高歡的奏章一律留中不發。高歡壓力越來越大,只好以“為社稷”為說詞,另立元善見為帝,這就是東魏第一位皇帝孝靜帝。
在西邊,孝武帝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剛擺脫了權臣高歡,又立即落入權臣宇文泰的手中,所謂才出狼窩又入虎口。孝武帝是個有志青年,空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心中實有不甘,自然又和宇文泰產生了矛盾。宇文泰一世梟雄,干脆利落地毒殺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文皇帝。
自此,北朝元氏的大魏國分裂為東西兩國,兩國之間的斗爭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活動。
八、幾點思考
其一、打破舊規則之前,必須做好建立先規則的準備。北魏在處理繼承人的問題上奉行“子貴母死”制度,雖然這一制度極為殘忍,但卻是經過實踐檢驗、比較有效的。宣武帝元恪好不容易得了個兒子,一時興起就廢除了祖制,沒有足夠重視可能出現的太后干政,更沒有采取預防措施,結果造成胡太后干政、兩次政變、母子爭權,并由此引發孝明帝被毒死、爾朱榮屠盡朝臣等嚴重后果。
其二、打天下和守天下的能力極難兼得。胡太后有政變奪權的本事,但卻不能維持;爾朱榮以清君側為名掌握了朝中大權,卻大肆屠殺朝臣,結果很快敗亡;高歡順利奪權上位,卻留不住孝武帝。胡太后、爾朱榮、高歡等人在開展政治或軍事斗爭方便很有水平,但在整合資源、治理國家方面卻一再犯錯。
其三、暴得大名者不祥。秦末陳涉首舉義旗,以戍卒之長忽稱王道寡,結果身死于車夫之手;更始帝以宗室旁支忽為義師首領并承繼漢統,結果身死于赤眉。爾朱榮以邊民酋長,一夜之間成為總攬朝綱的北魏丞相,然而德不配位,既不能以德能鎮撫四方,又大肆殺戮朝臣,結果身敗名裂,為高氏北齊、宇文后周做嫁衣。故后世有“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