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為人沉敏而富有權謀,武則天認為這個孩子很像自己,因而在眾多的子女中對她格外偏愛,經常讓她參與軍國大事。在武則天時代,太平公主因為懼怕武則天的威嚴,不敢招勢攬權。后來,張柬之等人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時,太平公主也參與了。唐中宗時期,韋皇后和安樂公主都懼怕太平公主,后來太平公主又和李隆基一起鏟除了韋氏集團。太平公主屢次立下大功,她的權勢地位更加顯赫,唐睿宗經常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針。每次太平公主入朝奏事時,都要和睿宗坐在一起談上一段時間。有時她沒去上朝謁見,睿宗也會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征求她對某些問題的處理意見。每當宰相們奏事的時候,睿宗常常會詢問:“這件事已和太平公主商量過嗎?(嘗與太平議否?)”接下來還要問:“與三郎商量過嗎?(與三郎議否?)”在得到宰相們肯定的答復之后,睿宗才會對宰相們的意見表示同意。凡是太平公主想干的事,睿宗沒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或降,全憑她的一句話。其余經她舉薦而平步青云擔任要職的士大夫更是不可勝數。由于太平公主的權勢甚至超過了睿宗皇帝,所以對她趨炎附勢的人也非常之多。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三人都受封為王。太平公主的田產園林遍布于長安城郊外各地,她家在收買或制造各種珍寶器物時,足跡遠至嶺表及巴蜀地區,為她運送這類物品的人不絕于路。太平公主在日常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也處處模仿宮廷的排場。
太平公主也不甘心當一個公主。一開始,太平公主覺得太子李隆基還很年輕,因此并未把他放在心上。不久之后,她感覺李隆基并不是一個易于操控的人,于是開始有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的念頭,以便她自己能長期保住現有的權勢地位。于是太平公主屢次散布流言,聲稱“太子并非皇帝的嫡長子,因此不應當被立為太子。(太子非長,不當立。)”景云元年十月己亥(二十二日),唐睿宗頒下制書曉諭警告天下臣民,才得以平息各種流言蜚語。太平公主還常常派人監視太子李隆基的所作所為,即使一些細微之事也要報知唐睿宗知道。此外,太平公主還在太子身邊安插了很多耳目,李隆基心中越發感到不安。
看到武則天、韋皇后兩個榜樣,很有政治野心和實力的太平公主也坐不住了,于是睿宗剛剛即位,她就開始了和太子李隆基的斗爭。由于李隆基非嫡長子,在宗法上是有先天缺憾,所以也就成為太平公主用的第一個重要借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