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6月26日晚上12點,位于紫禁城西北角的建福宮內突發大火,火苗一下子竄上了屋頂,宮內的太監、宮女們們頓時驚慌失措,大聲呼救。火勢很快蔓延到其他建筑,熊熊火焰直映夜空,方圓幾十里之外都可以看到。
得到清宮發生火災的消息后,警察總署總監薛之衍立即率領消防人員趕去滅火。救援隊一路快跑到神武門,卻被守衛攔住了,說是皇家禁地沒有皇上的諭旨,外人不許進入,救援人員頓時傻了眼。
此時的宣統皇帝溥儀雖然早已退位,但還住在紫禁城內,主持著他的小朝廷,像模像樣地做他的皇上,整天發號施令。
內務府總管紹英急得滿頭大汗,急忙尋找溥儀,請求下諭同意開門救火。半個時辰過后,紹英終于在西宮見到了一臉睡意的溥儀。18歲的溥儀一時也拿不定主意,因為清宮自古有訓:外人不得隨意入宮。
經過一番討論,溥儀總算下了諭旨,準許消防人員入宮救火。但是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整座建福宮早已是一片火海。意想不到的事情還在后頭,消防隊員發現里面根本沒有可用的水源,當時也沒有自來水,宮里的一些水井大多已枯竭多年,有的話也是杯水車薪。
無奈之下,救援人員只能把周邊的房屋予以拆除,以防止火勢蔓延。在燃燒區域,大火一直燒到第二天早上七八點鐘,建于乾隆初年的整座建福宮,包括靜怡軒、慧曜樓、吉云樓、凝烽樓等十座建筑都成了一片廢墟,損失無法估計。
更讓人痛心的是,儲存在建福宮內的大量古玩字畫、瓷器珍寶全部付之一炬。自乾隆以來,建福宮是清朝歷代皇帝存放古玩珍寶的場所,庫房里面的文物不計其數。據內務府事后粗略統計,這次火災共燒毀房間120間,金佛2665尊,字畫1157件,古玩435件,古書幾萬冊。
火災過后,大量的黃金制品經過高溫烘烤,都融化成了黑不溜秋的碎金塊。為了清理火場,內務府決定用招標的形式出售建福宮火災現場的灰燼處理權,一家金店以50萬兩白銀的價格中標,結果從灰燼中煉出來的黃金多達1萬多兩,讓金店老板賺了個盤滿缽滿。
建福宮大火經媒體報道后,在當時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對于這次火災的原因,作為紫禁城的主人,其實溥儀心里比誰都清楚。就在火災發生之前,溥儀已經覺察到宮內的一些異樣。
幾天前,溥儀的洋老師莊士敦告訴溥儀一件奇怪的事情:在北京的街頭巷尾,似乎一下子冒出來不少神秘的古玩店。經過莊士敦秘密查訪,發現幕后老板竟然都是宮內的太監,這些店里的古玩字畫全部來自宮內,個中原因不言而喻。
溥儀聽后感到十分震驚,當即決定要親自去建福宮看一看,但內務府的太監卻以種種理由阻攔。溥儀一氣之下宣布,稱要對建福宮內儲存的文物古玩進行一次徹底的清點。
就在宣布過后的一天深夜,一場神秘的火災發生,溥儀確信是太監們從中作亂、故意縱火,目的就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偷盜行為。出于對太監的憤怒,7月16日溥儀下了一條當時轟動全國的諭旨:“將宮內太監全部裁撤,立即出宮”。
當天晚上,內務府總管紹英把1000多名太監集合到乾清宮內,宣讀“諭旨”,那些本來希望在宮里安安穩穩度過余生的太監們不禁失聲痛哭。最終,每人收到了一筆遣散費,太監們陸陸續續離開了紫禁城,從此各奔西東,大多隱姓埋名度過了下半輩子。
過了一段時間,在莊士敦的建議下,溥儀命人在建福宮的廢墟上建起了一個網球場,玩起了洋味十足的網球。不過好景不長,第二年的11月5日,溥儀也被馮玉祥趕出了紫禁城。
歡迎關注趣頭條號《古越永哥》,歡迎點贊、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