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視角
俗話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本質上都體現了中國傳統以血緣為紐帶的親情關系,隨著隔代逐漸疏遠的人際關系。它是以第一代人的感受去看待這層關系的。
“哥走侄不親”,說的是哥哥不在了,侄子不會像哥哥那樣對弟弟(侄子的叔叔)“親”了。
大哥活著的時候,兄弟倆是血親關系,哥哥通常會包容、照顧弟弟(不是說弟弟貪婪,而是以前大家庭,長兄如父),經常哥哥家有好吃的也記得留給弟弟一口,弟弟沒錢了,給弟弟拿一點。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孫輩一樣,沒什么偏私。
但是大哥不在了,這兩家突然就真的變成兩家人了。弟弟再也沒有這種“額外照顧”了,到了哥哥家,侄子也不親熱了,也不會再“額外照顧”弟弟了,甚至再去蹭飯,還會被嘮叨。但是弟弟已經習慣了哥哥在時的氛圍,久而久之,弟弟也不好意思去了,兩家人的關系也就越來越疏遠了。
“姐去門檻斷”,說的是姐姐不在了,姐夫家人反而會踏破娘家的門檻。因為這里涉及一個民俗。
所謂“姑表親,世世親”不是白說的。姐姐在的時候,作為弟弟妹妹們沒有少去姐夫家去“蹭吃蹭喝”,而通常姐夫也大方,“長姐如母”,姐姐對弟弟妹妹們也是額外照顧。
這里面姐姐疼愛弟弟妹妹是有血緣關系。但是姐夫如此大方,實際上是有原因的。因為誰都可以得罪,“娘親舅大”,唯獨舅老爺不能得罪。
舅老爺(姐姐的弟弟)到姐夫家做客,都是要坐席的,得罪了舅老爺,隨時可以掀桌子走人的。
因為這和一個幾千年民俗有關系。姐姐死了,蓋棺釘釘時候,必須要舅老爺執斧釘三下,方能入葬。所以舅老爺又被稱為“三太斧”。
以前農村里重“規矩”的人,即便老婆沒有兄弟,也要去線人查族譜,非得尋出一個遠方的堂兄弟或者族兄弟來代替。
所以有這樣一層關系墊底,姑表親世世親。但是姐姐死后,憋著氣的姐夫家人會三天兩頭到姐姐娘家,“蹭吃蹭喝”把以前“受的氣”的找補回來。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實際上只要懂得彼此尊重,姑表親兩家人關系會很好,即便姐姐不在了,兩家人走動仍然頻繁。
但是現在即便是農村里,已經很少見到“娘親舅大”的“老規矩”了。反而會因為姐姐死了,姐夫另娶,兩家關系就斷了。
“兄死叔就嫂”實際上和上面兩句無關。意思就是哥哥死了,小叔子有權力娶嫂子,以保全家庭的血脈和財產。
這實際上不只是民俗,而且還曾經是法律。在元朝的時候,這是一條不成文法,明初的時候,在北方還被糊里糊涂執行了幾十年。只到一件案子引起朱元璋關注后,這條法律才側底廢除。這里不展開講了,炒米以前寫過這個案子。
文/炒米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