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20多歲的小伙,長期低熱,下午明顯,基本上是37度多些,周轉了幾家醫院,效果不好,最后在一家省級醫院診斷為EB病毒感染,給予抗病毒治療后,低熱消失了。
問題來了,EB病毒是什么鬼東西,竟然會導致低熱?這種低熱,中醫又該如何認識呢?
EB病毒,是皰疹病毒科的一種病毒,能夠通過我們的咽喉部位進入人體,讓我們出現類似感冒的癥狀,如咽喉部不舒服、發熱、乏力等癥狀,還有就是淋巴結腫大,并可能會引起免疫、皮膚、血液、肝脾損傷,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大家對于EB病毒的擔憂之處,另外的原因就是其與鼻咽癌有關!
面對EB病毒,我們不必害怕,因為大多數人感染后都可以自愈,并獲得對該病一定的免疫能力。但是,如果我們自身免疫力低下,就可能出現EB病毒的慢性化,并可能出現一段時間的低熱及乏力。所以,如果你“感冒”后,出現長時間的低熱及乏力,就要考慮是否有EB病毒感染的情況了!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我們可以通過查EB病毒的抗體、數量情況,來確定是否有感染。常見檢查如EB病毒外在的衣殼抗體(VCA)、內在的核抗體(EBNA)、以及有意義的早期抗體(EA),包括病毒定量,當然,這些都是醫生要做的事情,非專業人員了解就好。而EB病毒感染后導致的低熱,提示人體免疫系統出現了調節失常。
從傳統中醫學的角度講,EB病毒導致的這種低熱、乏力,屬于內傷發熱,提示人體三焦系統、脾系統功能失常。所以中醫會使用治療三焦經的小柴胡湯+治療脾體系的三仁湯或補中益氣湯治療,適當加減變化,往往能夠獲得很好的療效。在EB病毒感染的急性期,則使用升降散、達原飲+銀翹散治療。
面對EB病毒,我們擔心其損害我們的免疫系統,還擔心其慢性化會導致鼻咽癌,又擔心會傳染給家人朋友。但是我們慶幸,現代醫學可以很好的讓EB病毒無所遁形,而傳統中醫學,則可以很好的恢復人體的正氣,同時處理掉EB病毒。這,就是中西醫結合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