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逛知乎,發現一個扎堆現象,就是好多寫“人性思維”的博主追捧者眾多。
這種現象給人一種感覺,仿佛只有深諳人性思維者就能充分駕馭人性,就能讓自己從人性弱點處獲益。
但看了一些行為經濟學的書以后,我也開始將思考和關注的焦點從“人性”轉移到“人的行動”上來。
人性和從人性中得出的道德規范是絕對化的,而且也是非常籠統抽象和含混不清。
每個人都是善惡的綜合體,人沒有絕對的好壞。人性包括多個層面,有的被認為是仁慈、同情、慷慨,有的被認為是自私、貪婪、愚蠢等,這些層面會在不同場合,在一個人身上交替出現。
比如,吧臺邊坐著一個性感美女,趨于人性本能,男人都會多看兩眼,有的蠢蠢欲動,有的想入非非,有的上前聊騷,但只要沒有發生出格的行為,就說明大家是文明人。
但如果美女的環境從酒吧變成深夜幽暗的街角呢?文明人變成惡棍的概率是不是上升了不少?
從“人性論”來看人,在酒吧的那個理性的人和在街角的沖動的人都是一個人。
從“人的行動論”來看,就簡單很多,只是看一個人在面對不同環境時可能的行為反應。
人與人最后命運的不同都是在人的共性這個基礎上,面對不同情境進行選擇和行動的結果。
米塞斯認為,人行動的原因是消除不適性。
在面對這種情境時,這個人會有什么樣的不適?如果你知道動機,你就知道結果,試著根據人們所處的困境,來預測他們會做什么決定。
顯然,人的行動是他的目的的結果,而不是由他的“人性”決定的,這也決定了不能從“人性”中尋找有關社會的一般理論。
從人的行動的目的性這一根本特征中,可以得出的有關社會的一般邏輯,這被稱為“行動學原理”。
這也是行為經濟學派想告訴我們的,很多情況下,人的行為不完全由他的本性決定,而是由情境決定的。
我們無法預知,自己在另一種情境或情感狀態下的行為,即使我們曾經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我們也不知道下回自己到底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一個新的觀念,那就是不必糾纏于人性的善惡,要想改變人類的行為,就得更多地從情境中去尋找線索,要從人的行為來判斷他當時的心理狀況。
難怪哈耶克認為真正的經濟學是“如何協調千萬人之間的行為”的學問。
當然,我們可以從心理學去觀察人性的視角,再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個人行為決策的問題更容易。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就將心理學上的理性假設用于經濟決策分析。
通過研究人的有限理性、社會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演示出這些人類特征性如何系統地影響個人決定和市場結果。
大家耳熟能詳的塞勒行為學研究理論,如稟賦效應、心理帳戶和雙曲貼現等,對我們每個人了解和預測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決策非常有啟示作用。
總之,人性幽暗復雜善變,無法準確把握。但人的行為是人性選擇的一種顯現,了解在某種情境下,人可能會做出哪些行為,就可以提升我們的判斷能力和決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