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陽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源自漢唐,興于明清,盛于當今,有著濃厚的中原漢族文化與閩越習俗交融的特點。峽陽美食以山區溪流獨有的奇味異品作原料,大多源自農家地道的食材,有多湯、清淡、滋補的獨特之處。采用中式家常菜的烹飪技藝,既繼承了傳統的烹調工藝,也博彩各地精華,突出食材加配料的原汁原味。峽陽美食以烹制山珍而著稱,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在閩北烹飪界中獨具一席。峽陽美食經濟實惠,以小炒清燉,面點小吃、葷素搭配聞名,讓食客大塊朵頤中流連忘返。
食材:番鴨、鹵料、椒鹽等。
口味:穌潤噴香,不油膩。
做法:將整只番鴨洗凈放入鍋內焯去水分和血漬,拌上佐料養浸入味;再將番鴨投入鹵料鍋中鹵至七分熟,將鹵好出鍋的番鴨放入油鍋中油炸,炸至十分熟出鍋,最后灑上椒鹽切片裝盤。
口味:清甜爽口,糅軟潤滑。
洋芋粉加水加白糖,溫火調成糊狀后出鍋置竹簸箕冷卻;將凝固冷卻的涼粉粿切成菱形狀,裝盤上桌。
食材:豬膀蹄、香菇、佐料等。
口味:濃香熟軟,肥瘦朵頤。
做法:取豬膀蹄三斤左右,入鍋焯去水分雜漬;起油鍋加佐料配制高湯,將膀蹄用稻草扎實入湯鍋鹵煮至5分熟起鍋;將半熟膀蹄置于砂鍋或盆皿中,加香菇、高湯、調料,文火蒸熟至皮爛。
食材;五花肉、豆腐、香菇、蝦仁、蔥花、佐料等。
口味:清香潤滑,爽口不膩。
做法:五花肉洗凈去皮剁泥,香菇、蝦仁、蔥花為末,與豆腐揉碎拌勻做餡;將洋芋粉置平底盤上壓實,用湯匙或手將豆腐丸餡拇指般大小放到洋芋粉上翻轉成丸狀,排列于蒸籠里蒸熟;燒油鍋制高湯紅燒豆腐丸。
食材:豬排骨、鹵料、糖、醋、生姜、蔥花等。
口味:松軟甜脆,不膩且滑。
做法:將豬排骨切成七寸條狀,入鍋內焯去水分和血漬;拌上木薯粉、佐料養浸入味再入油鍋炸熟;文火燒油鍋熬糖醋漿拌排骨出鍋。
食材:面粉、食用堿、豬油、蔥蒜、調料等。
口味:清香松滑,勁道爽口。
做法:面粉加食用堿加工成方形面條;將面條放入沸水鍋中焯煮熟透膨粗成筷子粗細,出鍋清水退熱,抓取成團涼放;豬油爆蒜頭制油湯,將熟面條放入開水中焯熱,取出入油湯攪拌,灑上蔥花即可食用。
食材:瘦肉、豬油薄紗、香菇、荸薺、佐料等。
口味:松軟甜脆,噴香爽口。
做法:瘦肉切成細小肉丁,香菇剁成末,荸薺去皮剁成末,三料按比例拌均為餡;用豬油薄紗做皮包卷肉餡成條狀;蒸熟褪去熱氣,切成寸長,再入鍋油炸成雞卷狀。
傳說:古時候,峽陽人請新相(貴客)要用“三鑒水”的盛宴和重禮來款待。“三鑒水”光主菜就有36碗,還有12碟點心。點心類是甜食糕點,其中有一種名稱叫“雞卷”,類似今天的“雞蛋卷”。一次,姓應的人家請大公(兒媳婦的爺爺),那排場可大著呢。可臨到開宴時,才發現少了一樣點心——雞卷。街市上又買不到,主人急得團團,怕丟了面子。廚師急中生智,用瘦肉、荸薺、豬油薄紗做了一道假雞卷。沒想到上席后,那老爺子感覺松脆爽口,吃的人也個個叫好,從此,雞卷便成了峽陽的一道名菜。
將芋頭去皮篩絲,拌少許米漿成粘稠狀,加味精、鹽、五香粉等佐料調勻;燒熱油鍋,將米漿芋頭絲切成塊狀放入鍋中油炸,炸熟出鍋。
食材:峽陽水壅、豬油、蒜頭、佐料等。
口味:香脆嫩滑,爽口清甜。
做法:水壅取嫩梗葉相聯采摘好,洗凈;燒猛火豬油鍋,水壅下鍋爆炒至八分熟;加佐料和蒜末,起鍋。
峽陽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源自漢唐,興于明清,盛于當今,有著濃厚的中原漢族文化與閩越習俗交融的特點。例如峽陽現在仍然盛行的宴請貴賓的“三鑒水”,實則源自漢朝的“大宴”。《三國演義》描述,曹操為籠絡關云長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這種“大宴”從酒宴場景的布置、菜譜的考究,以及迎來送往的禮數,均是有秩有譜有數的。峽陽每年正月十六廟會的“擺大碗”是滿漢全席,大碗共118碗,有豬、牛、羊等五牲和參筋翅鮑;有八大碗、八中碗、八小碗;有四全、四點心、四甜湯、四咸菜等。大碗中間陳放古玩珍寶,襯以檀香縈繞,樂聲悠揚,令觀者賞心悅目。峽陽美食以山區溪流獨有的奇味異品作原料,大多源自農家地道的食材,有多湯、清淡、滋補的獨特之處。采用中式家常菜的烹飪技藝,既繼承了傳統的烹調工藝,也博彩各地精華,突出食材加配料的原汁原味。峽陽美食以烹制山珍而著稱,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在閩北烹飪界中獨具一席。峽陽美食經濟實惠,以小炒清燉,面點小吃、葷素搭配聞名,讓食客大塊朵頤中流連忘返。
食材:鴨(雞)蛋、豬小腸、佐料等。
口味:清香潤滑,可口不膩。
做法:小腸去油翻卷洗凈;鴨蛋按比例加水打開并加上調料;灌腸成形,將小腸的一端用線扎實,另一端灌入蛋漿并用線扎實;把小腸放入鍋中用溫火水漸漸使其凝固,出鍋退溫冷涼;將蛋腸切成每節三厘米左右,中間輕輕切開一道小口,再放入70度左右熱水中焯熱膨裂,形成蘑菇狀;燒油鍋,入姜末蒜末炒熱,倒下蛋菇略加翻炒,入味,出鍋。
傳說:1979年,在閩北風味菜肴評比中,峽陽蛋菇以色、香、味俱佳奪冠。關于峽陽蛋菇,還有一段孝親的故事。傳說在明朝,峽陽里有一戶叫張保仁的人家。一年的冬天,張保仁80多歲的母親生病了,老太太滴水不進,什么也不想吃。張保仁是個孝子,經他四處求醫,母親的病有了好轉。一天,老太太說要吃蘑菇。時下冬天,哪里去找蘑菇?就算有蘑菇,因蘑菇性偏涼,體虛的老母親也不能吃。張保仁的媳婦見丈夫犯愁,就連夜用雞蛋、豬小腸制作蛋菇。第二天煮好蛋菇湯端給婆婆吃。那蛋菇又滑又潤,還有酸甜的味道,婆婆很愛吃,病也就漸漸好了。其實,雞蛋富有營養,小腸滋補,酸甜開胃,老太太的病自然也就好得快了。從那以后,蛋菇就成了峽陽傳統特色菜。
如此美食是不是令人食指大動呢?
心動了吧!
那就趕緊行動了!
內容編輯:看南平
內容來源:延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