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我去大佛寺散步,行至一亭,見四個七八十歲老嫗,正拉著家常,聽她們的話題有點意思,便駐足旁聽:
談到居住問題時,那位年齡最長的說道:“人老了,最好與子女居住,我自從老伴過世,一直與小兒子居住,兒子的經濟條件也很好,兒子兒媳待我也不錯,兒媳就是不大與我說話,笑臉也不大多,可能是她的性格緣故。不大好受的是十多歲孫女,見我總是一臉嫌棄的目光,唉,老了,不值錢了,總會遭人嫌啊......”聽得出,她兒子是一個辦企業的小老板,兒媳是個實在人,說話不太甜。年齡最小的婦人接著說:“我是不會和兒女住一起的,我們二老一直自己居住,多自由呀,想吃什么做什么,老話說,‘天下好同,屋檐難同’,住一起難免有說話.....”言語中得知,她與老伴都是退休職工,育有一子一女。
那位比較文靜的老人接著話茬:“老伴死后我是一直一個人居住,現在身體還好,不想與子女住一起,等不能動了,就去養老院.....”話語中可知,她是一位寡居的退休教師。大家議論著,認為子女兒孫有孝心,住在一起當然好,但難免有說話,同住與分住各有各的好處與不便,關鍵是要自己身體健康,至少生活要能自理.....然后話題轉入了健康。
退休老師先說道:“人老了難免生病,我身體不大好,雖然沒生大病,但小病常有,平時我一個人居住,生活都能自理,也沒什么,但生病時總會想子女,去年我心臟不好住院,子女們雖然不時來看我,但看看便走了,沒有一個陪著我,其實不需要他們護理,陪陪我就行.....唉,人老這一關看來難過呀......”她們便談著自己和認識的鄰人生病、住院、陪護等問題,你一句我一句的在言論中不難看出,老人住院大都是老伴陪護,也有子女和護工陪護過的,都說子女工作忙,沒整天陪伴也能理解,但都希望子女們能多陪陪,即使自己能照顧自己。
后來她們又聊到了死亡,這個問題她們聊得最多,說某某小區某某村,誰誰是怎么死的,死得那么突然,沒享過一天福;誰誰又長病在床,痛苦不堪,生不如死;最后她們一致認為:生活能夠自理的話,希望長壽,生活不能自理或絕癥,不死不活還不如早點死了算了,要‘活得哇,死得快’。
約莫一個小時的旁聽道聞,約略可以感悟老人們對物質生活是非常滿意的,吃住無憂;兒女們對老人總體比較好,也舍得為她們花錢,對子女們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忙比較體諒。有所期盼的主要是精神生活方面——希望子女們?;丶铱纯?,多陪陪她們說說家常,生病住院時希望有親人的陪護。
201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