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文物覽】古建筑——西安孔廟
陜西學習平臺
2021-01-13
訂閱
作者:趙力光
清代以前,碑林并不獨立存在,它一直依附于孔廟和京兆府學(明代以后稱為西安府學)。因此,我們在細數碑林那些林林總總的石刻遺存之前,不能不提及孔廟,亦不能忘記其作為保護碑林的屏障所起的重要作用。
明代西安孔廟平面圖
1906年西安孔廟太和元氣坊
孔廟,即文宣王廟,又稱文廟,是用來祭祀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據歷史記載,孔子卒后第二年(前478),魯國國君魯哀公為了紀念孔子編修魯國史書之功績,將山東曲阜孔子的故居辟為廟宇,收集保存孔子生前用過的衣、冠、琴、車、書籍等物品,以為紀念。這就是最早的孔廟。隨著歷代封建統治者對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推崇,孔廟得以不斷擴建、增建。
1906年西安孔廟戟門
1906年西安孔廟泮池
位于碑林之南的西安孔廟,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唐武德二年(619),李唐王朝剛剛建立,統一戰爭的烽火硝煙還沒有平息,唐高祖李淵便詔國子監立周公、孔子廟各一所,以周公為先圣,以孔子為先師,四時致祭。至貞觀二年(628),唐太宗接受房玄齡的建議,以孔子為先圣、以顏回為先師進行祭祀,從此停祭周公。貞觀四年(630),又詔州縣皆立孔子廟。孔廟自此遍布全國。開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封孔子為文宣王,因此孔廟又被稱為文宣王廟。
1906年西安孔廟大成殿
1957年陜西省博物館(今西安碑林博物館前身)正面全景
唐代的孔子廟堂,處在尚書省西隅國子監中最為顯著的位置。從流傳至今的唐《孔子廟堂碑》中,可以得知國子監孔廟曾經的規模與盛況。“萬雉斯建,百堵皆興。揆日占星,式規大壯。鳳甍騫其特起,龍桷儼以臨空。霞入綺寮,日暉丹檻。”
1959 年之前的西安孔廟
開成二年(837),著名的石刻典籍《開成石經》刊刻完成,并被藏于國子監的講論堂里,具體位置在國子監中的孔廟之西。從此,西安孔廟與碑林的命運便連在了一起。它們在共同經歷了唐末至北宋近二百年的幾次遷置之后,最終定于現址。此后歷經九百余年,歷朝歷代對孔廟都有整修。直至1944年,陜西省歷史博物館(今西安碑林博物館前身)成立,孔廟劃歸博物館。然而遺憾的是,此后人們只知有碑林,而不詳孔廟在其內。
《石臺孝經》碑亭老照片
西安孔廟自北宋崇寧年間遷建于現址后,始終保留著中國傳統的中軸貫穿、左右對稱的庭院風格。明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西安府學文廟記》云:“擴其舊址,首建大成殿七間,崇四丈有五,深五丈,袤九丈有二。兩廡各三十間,崇深視殿半之,袤且數倍。次作戟門,又次欞星門,又次文昌祠、七賢祠、神廚、齋宿房、泮池。”萬歷二十年(1592)增建太和元氣坊。崇禎九年(1636)《重修文廟碑記》中記述:“其殿七楹,東西廡各十九楹,啟圣三楹。”清順治十年(1653年),孔廟在明代舊址上重新修建。雍正年間的《陜西通志》也記載有:“正殿七間,兩廡各十七間,廡南為廚舍,東西各二間,前為儀門,稍南為碑亭二,兩司府縣官廳東西相向,又南為宰牲所,前為欞星門,門前為泮池,跨以石橋……橋前為太和元氣坊,左右碑亭二……坊前為屏,東西二坊曰賢關,曰圣域。”據乾隆年間的《西安府志》卷十九《學校志》載:“大門前有坊,內有泮池;儀門內當甬道為魁星樓,中為明倫堂,兩旁四齋,曰:志道、據德、依仁、游藝。東西號舍各三十六楹,堂后為尊經閣,閣后神器庫,射圃亭。”乾隆年間后期,在孔廟庭院的中部修建了六座對稱的八角亭,用以置放康熙、雍正、乾隆諸位皇帝的御書碑石。民國七年(1918)在孔廟中軸線的最南端重建照壁,并于其外側書寫楷書“孔廟”二字,尤顯莊重肅穆、簡潔樸素。此外,清朝雍正二年(1724),川陜總督年羹堯量西北物力,為西安孔廟續補上了一整套精致的祭祀器皿。從這些有限的留存世間的文獻資料,我們依稀可以遙想到當年孔廟的風貌。
西北歷史博物館(今西安碑林博物館前身)大門(1952—1955)
西安孔廟的建筑規模雖不大,但無論是從整體格局,還是從單體結構來看,都烘托、渲染了孔子和他的思想,展現了孔子崇高的地位,表達了后人對孔子的崇敬之情。就拿孔廟的整體格局來說,在全部建筑中突出中心,然后設一中軸線,兩旁協調相配,使孔廟的總體建筑空間達到神圣、莊重、統一、秩序井然、主次分明與整體和諧的意境。這種空間意境,恰恰是對儒學思想中“中”“正”“和”“序”等觀念的直接反映,體現了儒家思想對孔廟建筑美學的影響。
西安孔廟之戟門
陜西學習平臺2020-07-08訂閱
作者: 趙力光
西安孔廟戟門。
戟門,又稱啟圣門、儀門,因祭孔時在門兩側陳列儀仗性的禮兵器而得名,是西安碑林區孔廟古建筑群中十分珍貴的明代建筑。按照古代的禮儀制度,宗廟、陵墓等門前是否設立戟門和列戟多少,是衡量主人身份的一個重要標志。孔子在唐代被封為文宣王。從宋代開始,為顯示文宣王的威儀,欽準在戟門兩旁分列持戟武士共二十四名,其威儀等同帝制。這一定制,從宋大觀四年(1110)一直延續至清末。古代舉行盛大的祭孔大典之前,文武官員必須在戟門前整理好自己的儀容、儀貌,并在熟悉祭孔的儀規后才能進入。同時,為了表示對孔子的尊敬,武官要將隨身攜帶的兵器陳放在戟門兩邊的配室中。
歇山頂式建筑。
戟門是西安孔廟第二重院落之中的主要建筑,它采用的是我國古代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歇山頂式建筑形式。其屋頂為歇山式單檐九脊頂,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在屋頂上部的正脊和兩條垂脊間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垂直區域,稱為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將正脊兩端的屋頂覆蓋。戧脊在整個屋頂中最顯柔美、流暢,其上從前至后一般依次裝飾有仙人、龍、鳳、獅子和馬等走獸。走獸的數目依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級而定。明清時期規定,戧脊上走獸最多為11 個,最少為3 個,最前面放置騎鶴仙人,然后依次為龍、鳳、獅子、麒麟、獬豸、天馬等。
戟門的屋頂上覆蓋有綠色琉璃筒瓦,主體建筑以朱紅色粉飾。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之下,綠瓦紅墻形成鮮明對比——熱烈的紅色和冷艷的綠色,顯得鮮艷奪目、簡潔明快,不僅體現出建筑的特殊等級,也彰顯了戟門的莊重肅穆、古樸典雅。
戟門面開三間,中間為大門,兩側為配室,配室邊再開一邊門。三門中,大門最大,邊門次之。在古代,戟門平時都是關閉的,兩扇邊門只有春、秋祭祀時才能打開,中門則只有考中狀元的人去祭拜孔子時,才可獲準打開通行。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如今西安孔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已不復存在,鄉賢祠等已改建為陳列室,我們今天僅能看到一些建筑遺存。西安孔廟內,從南向北依次有照壁、太和元氣坊、泮池、欞星門、戟門(儀門)、碑亭、東西兩廡、大成殿廣場,照壁兩側為出入碑林的禮門和義路門,建筑內還保存有當年祭祀孔子時使用的禮器和孔子像等遺存。它們歷經各代,又發展延續,繼而成為儒家文化的匯集之所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之地。
(原載于《風雨滄桑九百年:圖說西安碑林》 西北大學出版社)
來源:“學習強國”陜西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