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壇子里有人問張錫純的健脾化痰丸的做法,覺得這個方子剛好對我的證,用料又簡單,就干脆自己做來試試。
原方是:
治脾胃虛弱,不能運化飲食,以至生痰。
生白朮(二兩)生雞內金(二兩,去凈瓦石糟粕)
上藥二味,各自軋細過羅,各自用慢火焙熟(不可焙過),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白朮為健補脾胃之主藥,然土性壅滯,故白朮多服久服,亦有壅滯之弊;有雞內金之善消瘀積者以佐之,則補益與宣通并用。俾中焦氣化,壯旺流通,精液四布,清升濁降,痰之根柢蠲除矣。又此方不但治痰甚效,凡廉于飲食者,服之莫不飲食增多。且久服之,并可消融腹中一切積聚。
初擬此方時,原和水為丸。而久服者間有咽干及大便燥結之時。后改用蜜丸,遂無斯弊。買了生白術和雞內金回來炒。從生的炒起,最好按照原文弄成了粉再炒。我媽非要讓我掰成小塊炒,說是粉會炒煳。但是掰成小塊炒不勻的,尤其是火再大點,外面焦了,里面還是生的(要不是看到網上資料,炒白術要用麩皮,大概是為了受熱均勻)。所以要用粉炒才好,主要有火要小,白術極其容易煳的。炒白術有一股香氣,我非常喜歡。用粉炒的時候,粉會粘鍋底,要用鏟子刮下來。
雞內金我是邊炒邊弄碎,炒到顏色比買來的深就好,大塊酥酥的很容易就能壓碎,但是要弄成粉還需要再努力。炒好以后的雞內金粉碎后像是結晶,咬到嘴里也像嚼細沙子,但是遠沒用生的那么苦。
做蜜丸的時候,蜂蜜中加些水上鍋煮,開喲始冒很多泡泡的時候攪一攪。熬蜂蜜的時間可以比較長,蜂蜜的顏色會變深。用筷子沾起一滴蜂蜜滴到冷水里,如果蜂蜜成“珠”就到火候了。
我的藥用的是80克(40克白術,40克雞內金),因為我買雞內金的時候告訴賣家要一兩,她卻給了我40克。這里的商家用的還是16兩1斤制,一兩大概就是31克,給我40克是相當客氣了。我把炒好的藥分三份(也就是一次做1/3),把蜂蜜倒入藥粉里做的,蜂蜜和藥粉的比例是大概 4:5。拌蜜的速度要快,最好有人給你幫忙,不然蜜冷了很快就硬了。或者把拌藥的碗放在大概60度的溫水盆里,你就有足夠的時間做蜜丸。我沒敢在鍋里直接拌,怕蜜的溫度太高(白術香氣很大,溫度高了香氣散失太多),也怕蜜會煳。搓成條以后可以直接用手掰成小塊,然后搓成丸,也可以搓成條后先用刀切成小塊,再搓。搓成條后的藥物溫度下降很快,所以最好搓一條就做一條,其他拌好的藥留在碗里用溫水保持溫度。要么就把拌好的藥都搓成條,再切或者掰開成小塊。
再就是一定要注意蜂蜜的選擇,絕對不能使用超市買的液體蜂蜜。液體蜂蜜因為其中已經去除了蜂蠟,無論你如何熬,在室溫下都是黏黏軟軟的,永遠不成型。必須使用巢蜜,里面才有足夠的蜂蠟幫助丸子在室溫下凝結。如果找不到巢蜜,能買到蜂蠟的話,在液體蜂蜜中加進一些蜂蠟也起作用。不過要保證蜂蠟的質量,一定要可以食用的。
我做好的蜜丸大概3克/20丸(我想不是每個人都見過梧桐籽的,我也只是憑印象)。如果是自己吃,大一點無妨,只要能夠咽下去就好,越大越好做
。
我再增加一些制作的細節,希望對有興趣自己動手的朋友有所幫助。
買到藥材以后,如果有藥材粉碎機,就用粉碎機粉碎,如果沒有,可以用廚房搗蒜的石杵和石臼搗碎,當然比較費勁,藥粉也沒有那么細。不過我第一次就使用搗蒜的石臼自己弄的,第二次才使用了粉碎機。先把藥材用手掰成小塊,分次放入粉碎機或者石臼中粉碎。藥材粉碎以后,需要過篩,顆粒過大的還可以放回去重新粉碎,有時最后剩下的非常少而且特別堅硬,就倒掉好了。藥粉要分別炒過,注意不要炒糊,炒的過程中要小火慢慢來,勤翻攪,看到顏色突然變深就得拿下來了。千萬不要把兩種藥粉混合在一起炒,因為兩種藥物的對溫度的反應不會完全一樣,可能有一種糊了,另一種還沒到火候。然后把炒好的藥粉按比例混合均勻,放在一邊備用。
下面就開始熬蜂蜜,如果蜂蜜特別粘稠,可以適當加些水,注意不要把蜂蠟放太多,不然做出來的丸子就特別硬。如果你要做綠豆大的小蜜丸,蜂蠟就多放些,做出來的丸子硬,且不容易粘在一起。如果做成龍眼大的大蜜丸,可以不放蜂蠟,做好后使用蠟紙把蜜丸分別包好就行了。熬蜜的細節上面說過了,蜜熬好以后,拿一個空碗,倒1/3的混合藥粉進去,再趁熱倒入熬好的蜂蜜,蜂蜜和藥粉的比例大概是4:5或者1:1左右,拌勻,動作要快,不然蜂蜜涼下來就會變硬。然后就可以開始團蜜丸,手上可以涂些香油,這樣做起來不粘手。我喜歡做大蜜丸,龍眼大小,團好了放在一邊晾涼。再接下來按同樣的方法把另外2/3的藥粉分兩次做完。
全部蜜丸做好后,把蠟紙裁成手掌大小,把蜜丸分別包起來,一張蠟紙包一個丸子,最后放把包好的丸子放在一個儲物罐里,在室溫下避光保存。
吃的時候可以直接把蜜丸放在嘴里嚼,這個配方的口味很好,吃起來一股藥香氣,沒有苦味。或者把大蜜丸掰開,揉成綠豆大的小丸子,用開水送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