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桂枝五物湯是古代治療血痹病的專方,《金匱要略》對此有專門論述:
“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由上可知,黃芪桂枝五物湯用于“血痹”,即是治療以肢體肌膚麻木不仁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癥。主要癥狀為肌肉松軟乏力,或肢體沉重無力,或關節麻木疼痛,浮腫,常伴自汗,舌質暗淡,脈微、澀、緊者。
【經典原方】黃芪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
【名醫經驗方】生黃芪30-60克,桂枝10-15克,白芍10-15克,生姜15-20克,大棗20克。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該方有三個特點:其一,以桂枝湯為主,調和營衛并能解肌祛風。其二,加黃芪重在益氣,取意于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痹通。臨床上有時加當歸同用,目的是為了加強益氣活血的作用。由于黃芪甘溫,補衛氣而行于表,所以桂枝湯中去炙甘草。其三.桂枝湯中倍用生姜,取其外散走表,載芪、桂之力而行于外,這也是臨床取效的關鍵,不可忽視。
【加減】下肢疼痛麻木者,加懷牛膝15克;
高血壓、冠心病、腦梗,癥見頭昏頭痛、胸悶痛者,加葛根30克、川芎15克;
糖尿病、腎病,癥見臉紅、小腹壓痛、小腿皮膚干燥等瘀血證候者,合桂枝茯苓丸。
注意:本方體瘦、腹脹者慎用。黃芪大量使用可以導致食欲下降。
黃芪桂枝五物湯現在臨床常用于治療以下疾病,療效頗著:
★ 糖尿病、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腦梗、中風后遺癥、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末梢神經炎、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炎等,以肢體麻木為主要表現。
★ 腰椎間盤脫出、頸椎病、骨質增生癥、肩周炎、坐骨神經痛、變形性關節炎等,以關節疼痛為主要表現。
★ 肥胖癥、高脂血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腎功能不全、尿毒癥、貧血等,以
以浮腫為主要表現。
【劉渡舟驗案一】
融×,男,6歲。患頭暈病三年之久,近來自覺左太陽穴處如蟲蟻爬行狀,左側肢體麻木不仁。經多方醫治無效。脈浮大無力,舌苔薄白。
處以黃芪桂枝五物湯:生黃芪40克,桂枝12克,生姜12克,白芍12克,
服藥后頭暈明顯好轉,太陽穴處蟲蟻爬行感消失,肢體麻木亦減輕。乃改用黃芪為50克,另加當歸10克。
再進六劑后,諸癥全部消失。三個月后追訪,未見反復。
【劉渡舟驗案二】
李×,男,49歲。一年多前,患者開始發現四肢感覺逐漸遲鈍,慢慢發展為肌膚麻木不仁,肢體強直,屈伸不利,行步不穩,頭重腳輕如踏棉花,伴見腰痛,腹部拘緊如有束帶。經CT檢查,發現C2~C6椎管狹窄,確診為“脊髓型頸椎病”,建議用手術治療。由于患者有所顧慮而轉請中醫治療。舌苔白略膩,脈來澀遲。
辨為氣虛血滯,血痹之證。處以黃芪桂枝五物湯:生黃芪4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大棗l2枚。
上方服二劑后,各種癥狀均有減輕。原方加大劑量,改黃芪為50克,桂枝12克,加牛膝10克,又進六劑后,患者兩腿已能行走,不用他人攙扶而來就診。在上方基礎上加木瓜lO克,另開澤瀉15克,白術10克,以利水濕之邪。二方交替服用共約四十余劑,上述癥狀全部消退,恢復正常工作。半年后來信致謝,病情一直沒有復發。
按:“血痹”病是一種以肌膚麻木不仁為主耍臨床表現的病證,其病機在于營衛不足,氣血陰陽俱弱,由于外受風寒邪氣而使陽氣痹阻,血行不暢所以被稱為血痹。該患者的脈象以虛澀微緊或浮夫無力為主。治療應采用調補營衛,益氣和血的方法,故用張仲景黃芪桂枝五物湯為其治療的主方。
【胡希恕驗案】
馬某,女,65歲。1965年10月31日初診:右上下肢關節痛、兩手麻木三個月。今年8月1日不慎跌倒,出現四肢不能動,十多天后雖能動,但右肩關節、右下肢疼,兩手麻木不能緊握,汗出惡風。舌苔白,脈弦細。
此血痹之病,屬太陽表虛。處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苓術防己:生黃芪15g,桂枝9g,白芍9g,生姜9g,蒼術9g,茯苓9g,防己9g,大棗4枚。
11月6日復診:上藥服六劑,汗出減少,右上肢疼減,兩手麻木皆減輕,但仍握拳不緊,右臂時感刺痛。仍繼服上方,增黃芪為24g。
11月20日三診:汗出已很少,兩手麻木明顯減輕,左手已能正常握拳,右手仍不能緊握,右臂外側刺痛減,仍繼服上方12劑,諸癥已。
按:患者外傷后、關節痛,手麻木,三月未愈。右肩及右下肢痛,雙手麻木不能緊握,汗出惡風,很容易判斷屬表虛邪湊。究其原因,乃氣血不足于內,故“脈弦細”;營衛失用于外,衛外不固,是以汗出肢節疼痛;榮潤不足,是以肢端麻木失用。此乃血痹之病,證屬太陽表虛,處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故取和營衛的桂枝湯去甘緩的甘草,加大劑益氣固表的黃芪;二診時更加大了黃芪用量。胡老指出(生)黃芪的使用指征,關鍵在“體表虛衰”。方中據證加入苓、術和防己,以祛表之停濕,化里之留飲。
胡老在介紹黃芪桂枝五物湯證的條文時說:“本條所述是由于榮衛氣虛所致者,此外還有因瘀血或濕氣所致者,宜隨證加減治之。”本案即加化飲祛濕諸味,但癥候中除舌、脈象外,其余癥狀并無典型的腫、重等濕象,亦或敘癥不詳所致,亦或如《素問·痹論篇》“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兼而有之,各有側重。臨證權衡,全在醫者測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