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讀過很多書以后,大部分書中的內容已經(jīng)不大記得清了。比如一本小說的大致劇情線你可能還有印象,但是某個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你已經(jīng)慢慢遺忘了。
這個問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在看書的時候,只是在腦海里過了一遍這個內容,隨著時間的流逝,內容也慢慢從我們腦海里溜走了。
打個比方,當你忘記了一本書,你才能記住另一本新書。
如果說我們的記憶量是一個長長的隊伍,那么這個數(shù)量是有限的。只有把前面的第一個人踢走,后面的新人才有機會進來。
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需要我們真正去讀懂一本書。
先去熟悉書籍的框架是很好的辦法,比方說用思維導圖來篩選出有用的信息,并把它們整理,歸納以及分類,將不同的零碎知識點組合在一張思維導圖里。就像一棵大樹的枝干,樹就是這本書的核心觀點,而枝干則是你記錄的這些知識點。
劉艷在《看完就用的思維導圖》提到了一種框架式閱讀法,就是用思維導圖來梳理全書的脈絡,制作讀書筆記,從而輔助自己進行閱讀和思考。
1、結構式
適合于脈絡清晰的圖書,特別是致用類書籍。也就是一些教你提升某方面的技能,或者可以幫你解決一些在生活或者工作中碰到的問題的書籍。
比如我之前推薦過的《七堂思維成長課》,里面有提到人際交往的簡單原則,教你如何打造成長性的人脈關系。《深度工作》中則告訴我們每天忙到昏頭的生活,其實對你來說一點幫助也沒有,是一種浮淺工作的展現(xiàn),而書里的核心內容就是教我們如何從浮淺工作狀態(tài)變成深度工作的狀態(tài)。
這樣的書,往往目錄的結構非常清晰,你一眼就能看出來每個章節(jié)在講什么東西
中心主題根據(jù)書本的內容,提煉一下核心觀點,而主干直接可以使用章節(jié)的名字或者內容。
打個比方,《看完就用的思維導圖》前三章的目錄是這樣的,我們可以直接套用這樣的框架。
2、主題式
適用于結構不清晰,比如用不同的小主題組成的書籍,小說、雜志等等很多都屬于這個范疇。
這一類圖書的結構沒有那么清晰,甚至上下兩個章節(jié)之間一點關系都沒有,又或者是用一個個案例和故事組成的,我們很難直接使用書籍原本的框架。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靠自己的理解去提煉主題。
中心主題選擇從需求出發(fā),比如你看到有啟發(fā)的點,或者說你想要閱讀的內容。大綱部分需要略讀每個章節(jié)中和你的需求有關的內容,然后再進行整合。
比如我想講的是如何寫讀書筆記,那怎么選書,怎么買書都不在這個范圍內,我們看書的時候直接跳過就行了。
繼續(xù)用剛才《看完就用的思維導圖》第四章的目錄來舉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生活篇】底下,制作清單,賬單統(tǒng)計和基金理財,創(chuàng)意思考這三塊內容之間其實關系不大,但是經(jīng)過我們的總結和概括,統(tǒng)一歸類為【生活篇】就可以了。
用上面這種方法做讀書筆記,思維導圖其實就是大腦在進行思考和輸出的過程,下面來看一下畫思維導圖的具體步驟。
步驟一:明確目的,統(tǒng)觀全局。
帶著看書之間想要解決的問題,去快速略讀一遍書籍的封面,目錄、推薦/自序、后記等等。
這些部分包含了大量書籍內容的劇透,在開始閱讀之前,對內容和自己的需求進行一個匹配,做到心中有數(shù)。
選出我們需要閱讀的章節(jié),讓時間花在真正需要閱讀的部分。
步驟二:快速瀏覽,標記重點。
確定完閱讀目標,我們就開始迅速進入正文部分,重點關注步驟一選出的章節(jié)。閱讀的過程中,抓住章節(jié)中的開頭和結尾,大小標題,粗體字,并在思維導圖上進行記錄。
開頭和結尾往往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和結論,大小標題是段落內容的總結,粗體字是全段中作者覺得重要的內容,抓住這三塊內容,基本上書籍重點就跑不了了。
步驟三:精讀重點,繪制導圖。
抓完了重點,下面就要開始精讀了,把這些重點部分重新認真地閱讀一遍。
在寫讀書筆記的時候,我們不能光是記錄書中的原文就行了,而是要有自己理解后的想法和感受。
因為抄寫這個過程是機械的,我們完全可以不思考,這樣就有可能不能真正地理解某個知識點,產(chǎn)生一些我看過了就懂了的錯覺。
這個步驟其實就是不斷帶動自己的認知升級的過程,而且只有這樣寫出來的讀書筆記,才是你的讀書筆記,而不是像工廠里流水線產(chǎn)出的標準化產(chǎn)品。
步驟四: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敲黑板,接下來是重點,思維導圖不是畫完了就結束了,一本書也不是看完了就可以了。
我們總結或者提煉來的內容,是要真正能幫助自己去提升某項技能,或者解決某個問題的。把書里的知識放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多實踐、多應用,做一個實干家。
魯迅說過一句話,別看一個人說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
用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其實就是一個獲取信息—提煉精華—內化知識—實踐應用的過程。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著急把一本書看完,然后把閱讀的數(shù)量當成我們的成就。而忽視了是否在書中獲得了收獲和啟發(fā),只是單純地記錄了一些書中的金句,沒過幾天就遺忘了。
而如果用思維導圖去做讀書筆記,里面的內容其實都是你讀書時產(chǎn)生的感悟和收獲,不僅僅有思考,還有如何行動的方法,我們可以真正去把書中的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
這樣的讀書筆記才是更有溫度和深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