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河人結(jié)婚的傳統(tǒng)習俗我以前說過,這里就不再贅述。
(點擊藍色字打開 【陸河習俗】 婚 嫁 )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各個地方的習俗都會有多少不同,現(xiàn)代人所說的婚禮或古人所說的婚禮大典就是以接新娘儀式為標志。下面本人就河田鎮(zhèn)的一些地方接新娘習俗簡單介紹一下。
接新娘前,男方要準備好思茅、末草、“手信”(蘋果、柑橘、糖料包等)、紅傘、紅包(大紅包、小紅包)。根據(jù)距離新娘家的路程合理安排好時間,一般提前1個小時左右。
接新娘的車要裝扮一下,要給司機思茅、末草、紅包,以示吉利。
車隊要開應急警示燈,因為接新娘的車一般為車隊,距離相對會跟得緊一點。
喝茶完畢,車隊人員要把嫁妝搬到車上,如果嫁妝較多女方也可以一起幫忙。
按照陸河的傳統(tǒng)習俗來看,女方準備的嫁妝除了大件的如冰箱、消毒柜、洗衣機等和其他地方基本相似之外,一些細小的東西估計會有所不同。
具體說來,女方要準備好籮格,籮格里面裝的東西一般有蘋果、柑橘(有平平安安、大吉大利之意)、粄粉、米骨(俗稱貴骨,有女子貴重之意)、酒。
除此之外,還要一對鴛鴦雞,鴛鴦雞象征著新娘新郎。
雞要染成紅色,象征頭紅花赤,既然象征了新郎新娘,因此這對鴛鴦雞是不能殺來食用的,公雞也不能閹。
在籮格上,還要放上白線和帶子,象征著牽子帶孫、白頭偕老之意。
嫁妝搬上車后,新娘的兄弟再把籮格從家里用扁擔挑出來,此時的扁擔兩頭也要用紅紙貼上。
挑完籮格后,男方代表要把早就準備好的紅包交給女方長者,長者把紅包交給新娘的兄弟,由新娘的兄弟撐傘,讓好命的兄嫂等牽新娘出門。
新娘出門跨過門檻后,要換上新拖鞋,象征著走出家門,走上新的道路。其他地方有跨過火盆象征紅紅火火的習俗,陸河基本上沒有這一習俗。
車隊回到新郎家時,男方要安排好接新娘的好命婆,所謂好命婆,是指好命之人——子孫滿堂、富貴之人。新娘下車前替新娘打傘,新娘要給紅包好命婆。
好命婆撐著傘,牽著新娘要先來到裝有思茅、末草水的臉盆前,示意新娘要洗洗手,新娘洗手后,其他送嫁人員也要洗手。
新娘到了家里,可以直接進入新娘房。
新娘進入家門前,新郎和新郎的父母要暫時正面回避一下,意為怕以后婆媳、公婆之間在生活中會產(chǎn)生不必要的矛盾。
新娘進入洞房后,新郎就要準備祭拜先祖了。
在新郎拜祖期間,新郎家人會邀請送嫁人和新娘吃擂茶。一般大廳用來祭拜先祖。
新郎拜完祖先后,接下來就是新郎新娘一起拜天地了。
在新郎新娘拜天地期間,按照陸河的傳統(tǒng)習慣,送嫁人還要享用粄子丸、雞蛋、雞肉、黃酒等,象征家庭和和睦睦,生活甜甜蜜蜜。
甜粄子丸
在陸河,除了舉行傳統(tǒng)的婚禮儀式外,還有一種情形就是等孩子出生后舉行結(jié)婚儀式的習俗。此種民俗這里叫做“一頭姜酒、一頭妹子酒”。言外之意是指在結(jié)婚這天,新郎、新娘和孩子一起祭拜先祖,一起慶祝,雙喜臨門。
客家人認為婦女產(chǎn)后月內(nèi)食用雄雞炒姜酒能祛風活血,有助于婦女產(chǎn)后恢復身體。婦女產(chǎn)初生子后以姜酒送外家,叫“送姜酒”。
謝伯倚得孫送姜酒至(明·陳獻章)七言絕句“七十一年云水中,半江老隱舊知儂。一杯引滿為君喜,伯倚今朝又作翁?!?/span>人問懷孕之信即說:“姜酒香否?”陳白沙詩:“隔舍風吹姜酒香”,就是說的這件事情。
遇到這等好事,在祭拜先祖時,一般分為三步進行:首先新郎拜自己的祖宗,接著夫妻拜堂,最后奶奶抱著嬰兒祭拜祖宗。
至于祭品方面,有所區(qū)別,不同的是在奶奶抱著孩子祭拜先祖時,祭品中多了一副三牲,而且在三牲上放了幾塊或幾條生姜而已。放的姜這里有講究,主要是根據(jù)姜的形狀來辨別嬰兒的性別,在客家地區(qū)比較普遍,凡是圓形的、三角形的,幾乎都可以與女性聯(lián)系起來;凡是條狀的、挺拔的,幾乎都可以與男性聯(lián)系起來。
在完成了祭拜儀式后,午餐時間也就差不多了。
現(xiàn)在人結(jié)婚比較講究場面,喜歡在酒店舉行,一般把送嫁人和嫁妝接到新郎家里后,稍坐一會,就直接到酒店,所以,看不到陸河人在家里拜天地的情況。
就餐一般為現(xiàn)代的儀式:主持人宣布婚禮開始,證婚人宣布,新郎講話,新郎、新娘家長講話。
發(fā)喜糖
作者: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
恭祝有妻者早生貴子,無妻者早結(jié)良緣,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