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國大部分的人生病都會采用西醫的方式治療,因為西醫可以快速為人民治療疾病,但是西醫無法改變人民的體質。
中醫主要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并通過“望聞問切”等診斷方式為人民診治,通過探求人類生病的病因,改善人類體質,進而幫助人類恢復健康。
現代我國人民高效率的生活影響人民的身體狀況,受到過度加班、熬夜以及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年輕人的體質越來越差,通過中醫治療可以幫助人類改善體質。
人類的身體狀態會通過某個方式反映到身體上,醫生通過仔細觀察就可以判斷病情。
舌苔是舌背上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主要是由人體內的胃氣產生的,胃氣通過熏蒸谷氣,使得苔狀物留在舌背之上,所以中醫可以通過觀察舌苔判斷患者是否患有脾胃疾病。
在我國古代,中醫就通過觀察患者的舌苔診病,清代名醫所著《醫門棒喝》一書曾經表明,觀舌苔可知患者體內正氣虛衰和病情深淺,判斷患者的病勢進退和病情預后等。
中醫通過舌苔判斷脾胃病是由于舌苔的色、質以及分布反映脾和胃的生理狀態。
在中醫原理中,脾與胃是相輔相成的兩個器官,可以互為促進,互相制約,保證人類的身體健康,如果兩者出現問題,就會在舌苔中表現。
根據西醫的相關原理可知,舌苔是人體的上皮細胞經過角化、脫落等過程后與人體唾液、食物殘渣以及滲出白細胞、細菌等物質混合而成,其形成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不僅涉及多個器官,還與患者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大有關聯,所以中醫可以通過望舌苔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
據相關研究表明,人類受到血流狀況、唾液質量以及營養狀況等多個因素形成不同的舌苔。
身體健康者的舌苔是由上皮細胞正常新陳代謝形成,其顏色會呈現薄白色,身體不健康的人的舌苔是由于局部發生病變,舌黏膜發生變化,進而形成病變舌苔,其顏色、質地以及分布均會發生不同,所以中醫通過舌苔判斷患者身體狀況是符合科學依據的。
觀察舌苔前,患者應先學會如何正確伸舌,伸舌時應放松舌體,舌尖略微向下,舒展舌面,盡量張大口,但無需過于用力,舌體可充分暴露即可。
若伸舌用力過大,或伸舌時,舌體緊張及蜷曲,則會對舌的氣血運行造成影響,導致舌干濕度,或舌體顏色變化。望舌時還應遵循一定順序,通常情況下,順序為自舌尖處起,再觀察舌中、舌側,至舌根部結束,在觀察過程中對舌體的色質、舌苔的顏色、舌苔的薄厚予以觀察。
舌苔及舌體的變化為觀察重點,針對健康人而言,正常的舌象應為“淡紅舌薄白苔”,主要體現為舌體的顏色應呈淡紅色,舌質應滋潤,而舌體的大小應始終,舌苔則應薄白且均勻。
通常情況下,舌象的變化規律由舌苔的變化體現,當舌苔逐漸變厚時,表明病進,當舌苔由薄逐漸變厚時,表明病退。對于胃病患者而言,舌象通常表現為如下幾種形式:
(1)薄白苔,表明病癥初期,病癥較輕,并未對胃氣造成損傷;
(2)當舌苔自白色便為黃色且舌邊尖紅時,表明體內存在熱象;
(3)當舌邊尖呈紅絳色,或變成紫色時,表明體內存在痰濁血淤現象;
(4)若舌苔白厚膩且于舌表面存在一層白黏液時,表明體內存在痰濕現象
生活中,并非所有的異常舌苔均需經醫療手段治療,下述幾種異常舌苔便可經自我調節后恢復正常:
(1)有口氣且舌苔厚,如果一個人常年伴隨口氣且舌苔較厚,表明胃部存在部分小問題,若未存在其他異常癥狀,則可借助飲食加以調節。如在攝入食物時,應增加易消化食物攝入量,多進食新鮮蔬果,減少油炸及肥膩等食物的攝入量,戒煙戒酒,經一段時間調養后,異常癥狀便可自愈。
(2)舌苔黏膩、發黑,但舌邊尖為淡紅色,且并未出現其他不適者,有時為“染色”現象,當患者進食著色食物,或服用某類藥物后,便可產生黑苔現象。此外,服用抗生素患者,也易產生黑苔現象。以上癥狀并不屬于病態,無需借助醫療手段診治。但若患者自身便存在較為嚴重的胃病,當發現黑苔時,則應及時到醫院檢查,若此類患者再發現舌邊尖為深紅色,或發紫、發青,則表明病情存在加重可能,需至醫院就診;
(3)舌苔出現花剝者,若在舌面上的舌苔呈現不規則塊狀“地圖樣”變化,具體表現為,有的地方光滑無舌苔,而有的地方則存在薄苔,此類現象被稱為地圖舌,若存在此類現象者,身體無明顯不適癥狀產生,則多為生理性改變,無需治療。若患者長期患有胃病等其他病癥,但卻首次出現“地圖舌”癥狀患者,則多為陰虛表現,可于原發病診治基礎上,每日飲用西洋參茶,加快自愈。
總所周知,“三望舌”是中醫一種傳統的診斷手法,可以通過觀察舌苔的狀態判斷患者的身體狀況。
在中醫理論中,舌苔的形成與脾、胃兩個器官有莫大的關系,并且受到兩個器官的影響,中醫可以觀察患者的舌苔變化了解患者脾胃病癥的病勢,進而為患者更換合適的藥方,讓患者快速恢復健康。
舌苔的顏色是中醫觀察的要點之一,普通人的舌苔薄白。
如果患者的舌苔過白與潤滑,說明患者體內所犯為寒癥;
如果舌苔薄白且干燥,說明患者體內所犯為熱癥;
如果患者的舌苔出現白滑且黏的癥狀,則說明患者體內津液異常存留,或者為患者的脾部過濕;
如果患者的舌苔呈現雪花舌的狀態,則說明患者的脾較冷。
在日常診斷過程中,醫生通過觀察患者的舌苔變化判斷病癥病勢進退,如果患者的舌苔從白色逐漸變為黃色、灰色甚至是黑色,則說明患者的病情日益嚴重;如果舌苔轉白,則說明患者的病情逐漸恢復健康。
在中醫學理論之中,脾胃屬于人體的重要組織,可以幫助患者消化食物生成氣血,進而讓氣血灌溉人體的五臟六腑,所以脾胃屬于人體中氣機升降的主要樞紐。
如果脾胃有疾病會使得脾胃功能遭到破壞,進而無法控制人體氣血流通,進而生成病癥。中醫通過觀察舌苔診斷患者疾病時,除觀察舌苔的色與質外,還應該觀察舌苔的分布,舌苔分布情況可以反映患者的身體狀況。
舌苔如果偏在一側則形成為偏苔,一般情況下,舌偏苔一般可分為偏內、偏外、偏左以及偏右四個方向。
在中醫學著作《望診遵經》、《辨舌指南》中均有相關記載,如果患者患有“左病”,則舌苔偏左;如果患有“右病”,則舌苔偏右。
清代醫學名家劉恒瑞所著《察舌辨證新法》中有關于察舌診斷的方法及原理,該書中言道:“氣聚苔聚,氣斂苔斂,氣結于一邊,苔亦結于一邊。”
如果醫生發現患者的舌苔偏向一邊,說明患者偏向一側患有疾病。在中醫理論中,脾為陰土,在蒸熏谷氣后在舌背形成舌苔,胃為陽土,胃氣下行,將化成舌苔的代謝產物排除體外,使得舌苔保持薄白的形態。脾和胃兩種器官相輔相成,共同完成新陳代謝的過程。
胃氣失衡導致熏蒸谷氣至舌背之時出現偏苔現象,如果舌苔逐漸恢復正常,則說明脾胃功能逐漸恢復正常,病癥有所好轉,如果舌苔偏苔現象逐漸嚴重,則說明患者的病情有所加重。
在中醫理論當中,脾開竅于口,舌居于口中,脾與舌關系緊密,脾胃主水谷運化貯藏,舌苔則為水谷之氣上升至舌面導致,脾胃是氣血生發的基礎,也是后天根本,脾胃正常就氣血旺盛,胃氣充裕那么表現在舌苔當中就是舌象淡紅,舌苔白薄,這就是正常人的舌象。
而往往不正常的舌象主要以舌苔厚膩、薄白、質淡、苔有齒痕、舌紅而少苔或無苔、舌質偏紫等為主。
從中醫脈象理論可以看出,經脈分屬于各個對應的臟腑,通過經脈構成臟腑陰陽表里統一整合。
肝開竅于目、腎開竅于耳、肺開竅于鼻,而開竅和所屬臟腑并不是直接相連,而是通過其對應的經脈來進行連接,同時開竅同樣可以體現臟腑的病癥。
舌與足太陰脾經相連,因其脈絡與脾胃聯系。因為舌與脾有經絡互相連接,這也就可以從經絡角度當中可以論證舌與脾胃的關系,而從經脈循行過程中可以發現舌苔與脾胃的關系也十分密切。
因脾胃病可以與舌象互相影響,脾病及舌,那么舌病亦可及脾,從舌象當中對于脾胃病治療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種治療方法:
從舌象指導治療脾胃病大致可分為清熱健脾化濕、疏肝利膽和胃、健脾益氣溫胃、養陰潤燥和胃、活血行氣化瘀為主的治法,就可以發現脾胃病的舌象、“證”、治療藥物與其對應的治療理論。
綜上所述,舌苔是中醫診病的主要依據,舌苔生成情況可以反映人體的氣血流通情況,中醫可以通過觀察舌苔判斷患者的病癥進退。
舌苔的形成和人體的脾胃兩大器官有重要關系,所以舌苔的狀態才可以反映脾胃病的病勢。
中醫主要通過觀察患者舌苔的色、質以及分布觀察患者的病情,普通人的舌苔薄白且潤,如果患者的舌苔逐漸恢復健康,則患者的病情好轉,如果舌苔由白轉黃甚至轉黑則說明患者的病情逐漸惡化。
本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