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局長黃偉
中國德育
黃局長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我們知道您有多年在中小學當老師和校長的經驗,能否結合您從學校到行政部門的經驗,談談您個人對當前中小學德育現狀的認識?當前德育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
教育工作就是要教書育人,但重教輕育、教和育脫節、育人方法缺少實效性和針對性等問題長期困擾廣大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中與新課程理念不相適應的觀念和現象也日益凸顯。要認識和重視德育,首先是要看到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在我看來,目前德育中普遍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德育的懸空狀態。我們的德育,有時把目標定得比較高,不能顧及學生身心發展和實際情況,與學生年齡特點和生活經歷存在一定落差,上不著天,下不落地。二是德育的虛化現象。雖然都很重視德育,但實踐中往往是以活動代替德育。一談到德育,總覺得要搞活動,要有顯性呈現,沒有真正做到入腦入心,沒有進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三是德育的溫室效應。認為德育就是教育界的事情,或者再狹隘一些,認為就是學校的事情。在學校中,德育是教師的事情,再狹隘一些,就是班主任的事情。因此形成了德育工作中的孤島現象,或者稱溫室效應。德育的主陣地當然是在學校,但這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我過去當老師的時候流行的提法是“5+2=0”,是說孩子在社會上和家庭中會受到的影響與在學校中所受的教育脫節。比如在學校當中對孩子講要誠信,但在社會當中有可能他感受到的是利益規則更重要。我總覺得,正確認識和解決好溫室效應,解決好育人割裂的問題,對于我們怎樣培養知行合一的人、培養表里如一的人、培養一個純粹的人,是很重要的。有些學生在學校里是個好孩子,但在家里的表現可能會有反差;有些孩子在社會中非常熱心公益,但是進不了學校的評價系統,學校甚至也沒有發現孩子具有這么好的品質。
中國德育
對問題有了清晰的認識,下一步就是考慮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請問下城區教育局對此有哪些思考和做法?
教育行政部門要處理好收和放的關系,我們所擔負的責任:一是規劃引領,辦學方向上要起指引作用;二是作好保障,在學校自主辦學發展過程中提供支持;三是督促與評價。具體的教育實踐層面,要讓學校有更大的舞臺去發揮,向好教育這個目標去邁進。
具體而言,首先是要擺正位置。我們講全面育人,一方面是學生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要導育、心育、共育三位一體。所謂導育,學校德育是引導人發展和成長的過程。這種引導應是一種引領、指引式的教育,與之相對的,或是過于注重形式,或是方法上過于強調灌輸。所謂心育,德育過程也是孩子社會化的過程,孩子要通過自己的參與、體驗、感悟,從而發自內心接受、悅納、反思,這樣的德育過程才不是外加的,只是簡單要求孩子如何做是不行的。所謂共育,德育是個系統工程,不能是割裂的。教育系統內部,黨政工團隊、學校、教研等三支力量要相互配合;學校、家庭、社會這三者也要形成合力。去年《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印發之后,區里和教育局都成立了德育工作領導小組,教師教育學院內設德育研究室,黨政群團等部門也在德育工作中各自發揮重要作用。總之是要形成共育的生態環境,共同為孩子成長努力。我們下城在確立區域教育的發展指向時,提出“高位均衡、育人為本、師生幸福、人民滿意”,把育人擺在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育人的最終效果,是讓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幸福,進而贏得社會的信任和滿意。
其次是要對好坐標。以往焦距上有模糊的地方,比如評價問題。學習、體能狀況可以量化評價,但對思想品德水平很難量化。德育的評價很重要,但也不要為了強化它的操作性,而過于注重量化評價。德育是很難以分數衡量的,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德育情境式、案例式的評價。孩子在實踐過程、具體情境中反映出的精神面貌更具有信度。對于德育,我們過去是用學生行為規范約束學生的行為,后來與國外的規范對比后發現他們的操作性強。現在我們發布了學生核心素養,這是個很大的推進。核心素養著眼于孩子未來在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能力,確立了6個板塊、18個要點。把核心素養的發展作為橫軸,年齡成長發展作為縱軸,德育要對好坐標,知情意行的養成要符合學生成長規律,德育工作者要看到這一點。有人說過去是小學時講共產主義教育,中學講社會主義教育,到大學退回到講公德教育,行政部門還要去檢查大學生宿舍文明習慣。孩子在每個年齡段,在他核心素養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他可以達到的要求是什么。與其去研制一個德育的評價指標,不如去研制一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網格化體系,使我們的教育切合孩子身心成長規律,細化每一個年齡段的要求和做法。我過去在安吉路實驗學校做老師的時候,那時做德育整體改革的實驗,就提到系列化的德育:根據學生的年齡,設定德育的目標要求,配置相關的德育課程。時隔二十多年,我覺得一些核心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比如對標的問題,在這個坐標系的參照下形成系列、進而形成網格。有了這項工作的基礎,德育才能做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否則口號式的德育、運動式的德育就還會存在。
中國德育
的確,德育工作必須尊重教育規律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立足于學生已有的道德經驗,關注學生作為主體的道德生活實踐,德育才有可能取得預期效果。請問在具體的德育路徑上,下城有哪些探索?
目前的德育存在四個比較大的短板:一是評價導向;二是教育方法;三是師德師風;四是工作合力。德育要拓寬途徑,不能提起德育還是那些老問題,要找到新形勢下推進德育工作的精準路徑。具體來說,我們主要在以下五個領域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是課程領域。德育不應是外加的,學校的核心內容是課程,校長主要關注的也是課程。不要一談到德育就是公民道德課、班隊活動課,德育應該滲透到各科課程當中。必修課程之外,現在的中小學都非常重視選修課程建設。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把選修課僅僅當成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培養的課程,更重要的,要把與人溝通、與社會交往等育人內容納入課程的目標、內容、教學方式當中。我們也在進行精品課程和社團的建設,比如長江實驗小學的十竹齋木版印刷課程,除了技藝本身,也把國學的內容、家鄉傳統文化的傳承、古代勞動者創造性的智慧等內容都融入課程當中,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參與互動,成為潤心的德育、導行的德育。
二是文化領域。課程與文化有交叉,但在區域層面,文化育人重點是做搭建平臺的工作。要讓學校教育生動活潑起來,要重視校園和社會當中文化氛圍對學生的熏陶作用,比如我們推動的教育超市、教育公園、素質教育體驗基地,利用各種文化載體,吸引孩子參與其中。
三是教師領域。我們提倡導育而非灌輸,我們講“身正為范”,這都需要教師具有高尚師德、具備高水平的德育素養。我們非常重視并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師德教育,比如我們下城區教育局出臺《師德師風十項戒律》,開展專項督查等,引導督促教師既要成為經師,更要成為人師。
四是實踐領域。比如我們的少先隊開展的紅領巾領袖班、隊干部夏令營等,更重要的,讓孩子在社會實踐當中培養組織、溝通、創造的能力。教育不能是圍墻式的,比如我們朝暉實驗的孩子開展紅領巾制作活動,使德育場景化、情境化,豐富孩子的實踐。
五是網絡領域。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發揮作用,在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方面也要發揮作用。網絡在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們相關單位也在開發這方面的平臺和微課。網絡教育既可以有針對問題學生的行為矯正,建立個性化數據庫,發揮起點對點的作用,也可以借助網絡數據,通過形成性評價對孩子的情況加以診斷。不能簡單地把孩子成長中的一些問題行為看成操行問題,上升到品質問題。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正面強化的,只有這樣,我們所培養塑造的人才是一體的,而不是標簽化的人。
中國德育
您剛才談到高尚的師德和高水平的德育素養對德育工作至為重要,事實上,教師也會在課堂上或是通過各種與學生交往的過程,自然把自己的價值觀昭示出來,影響并傳遞給學生。能否具體介紹一下下城在師德師風建設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成效如何?
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正面引領和底線規范相結合,打造風清氣正的下城教育生態。
一是聚焦師德樹導向。結合市區政治生活及工作領域的重要事件,著力開展年度主題教育活動。如2016年全年,采取最美行動、最美心靈、最美聲音3大板塊9個項目分線推進的形式進行。
二是聚焦責任強擔當。區教育局出臺《師德師風十項戒律》,通過“我為自己代言”主題教育活動、“最具溫度的教育故事”征集活動以及微信發布、電視臺連播等形式樹立下城教師好形象,強化教師使命感和責任擔當。
三是聚焦作風抓督查。成立“師德師風專項督查工作領導小組”,開展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全覆蓋的師德師風專項督查行動。
四是聚焦專項明治理。根據教育部、省廳、市局相關要求,先后開展“中小學校有償補課和違規收受禮品禮金問題”和“深化校園欺凌專項整治”等工作,暢通問題反映渠道,推進問題的整改和落實。
中國德育
要達到育人目標,需要拓寬路徑,也需要各方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工作。剛才您也談到多方共育的問題:教育系統內部力量要相互配合,家、校、社也要形成合力。您能否具體談談各方在共育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哪方面的工作?
是的,關鍵還是在人。不但要擺正位、對好標、拓寬路,還要各方努力,才能促成事。具體而言,需要做到四個強化。
一是強化校長的核心價值。辦好學校、教好孩子是為什么,辦好、教好的標志是什么,這一點校長要有清晰的認識。如果校長認為辦好學校僅僅是為了升學,好學校的標準是學生成為名人、有多少學生被好大學錄取,這樣的教育是短視的教育、迎合式的教育。目前的環境下,升學率對學校會帶來直接的影響,有些校長也覺得自己似乎是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戴著鐐銬在跳舞,但辦學者在價值上要有清醒認識,我們的教育必須要辦成適合人的發展的教育、適合中國社會發展的教育。一方面做人的教育,另一方面做為社會培養人的教育,校長要把兩者統合起來,不能偏廢。
二是強化教師的示范作用。最好的德育不是看教師說了什么,而是看做了什么。有一些學校提出打破班主任制、實行完全的走班選課等,但我覺得班主任還是需要的,孩子在班集體當中的集體感、共同形成的凝聚力、對共有目標的認同,這是無班級制不能替代的。
三是強化學生的實踐體驗。在豐富的生活實踐中培養青少年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長,同時也在實踐和活動中豐富他們的道德情感體驗。
四是強化家長、社會的參與協調。家庭、學校、社會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占據了學生的生活,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會使教育在時空上出現裂痕。學校、家庭、社會,各種教育力量要在德育目標一致的基礎上,建立教育網絡,形成教育的正向合力,統一協調地開展德育工作,發揮德育整體效益,加速個體的社會化進程。
總之,德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我們的教育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使家長焦慮、教育工作者糾結,當人們都在關注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時候,我們也更應考慮不能讓孩子跌倒在終點線。如果一個孩子成績很好,但品格出了問題,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了,這不能說是成功的教育。我們要培養的是健康、善良、對社會有責任、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德育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德育需要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