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0日,一場罕見的暴雪襲擊了美國首都華盛頓。一名行人在國家廣場上深可及膝的積雪中走著,他身后是美國國會大廈。
地處南歐的西班牙今年也發出了低溫警報。1月11日,馬德里著名的大地女神噴泉被冰雪覆蓋。
一名行人走過全球變暖的大幅宣傳畫。畫中的北極熊戴著潛水鏡喊:“救命!”
本報訊從亞洲到歐洲,再到北美洲,幾乎所有的北半球國家都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迎來了2010年。更糟糕的是,各地這種持續性的嚴寒都是幾十年一遇的:英國面臨30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天;中國北京的氣溫達40年最低;韓國首爾的降雪量達70多年來最大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低溫創下112年以來的紀錄……
無獨有偶,就在一個月前世界各國的元首和氣象學家還云集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氣候大會,會議的主題卻是全球變暖!人們不禁要問:“如果天氣真的在變暖,那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嚴寒的天氣?”
有西方媒體稱,天氣與人們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全球大雪代替了全球變暖”。不過世界大部分主流媒體和主流科學家依然在捍衛氣候變暖的觀點,甚至提出正是全球變暖才讓天氣變得極端異常。不過他們也承認,這個罕見的寒冷冬天讓氣候學家關于全球變暖給人類帶來危害的宣傳工作變得越來越困難。
本版文字:李明波
現象篇
北半球遇罕見嚴寒
本報訊時間剛剛進入公元2010年,北半球各國——亞洲、北美洲、歐洲,都出現了數十年不遇的暴雪、寒流等極端天氣,而且持續時間相當長。
在韓國,首都首爾4日降暴雪,創自記錄氣象觀測數據以來最大降雪紀錄。歐洲也正在經歷氣候異常。英國遭遇30年來最嚴寒的天氣。英國媒體稱:“英國變成了嚴寒地獄。”蘇格蘭高地的溫度一度降至零下22.3度,創冬季氣溫有記錄以來的新低。當地媒體說,這次低溫天氣持續時間之久也創下30年來的紀錄。
在德國,法蘭克福機場一度禁止所有航班起降。德國媒體稱:“德國的鐵路、公路、航空等所有交通工具一度全部癱瘓。”
地處南歐的西班牙,這個季節原本應該是相對溫暖的,如今也發出了低溫警報。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近日連續遭遇暴雪,靠近北極地區的阿爾漢戈爾斯克州最低氣溫達到零下53攝氏度,這樣的嚴寒天氣在俄羅斯已多年未見。
從上周開始,突如其來的寒潮還襲擊了美國東部大部分地區,就連被稱為“陽光之州”的佛羅里達也不例外。
罕見的嚴寒天氣讓融雪鹽和防滑粗砂等特殊物資供應變得緊張。英國化工產品生產商英力士公司將原計劃運往德國的1.2萬噸融雪鹽轉供英國部分受大雪影響較嚴重地區。另外,英國公路管理部門還將有限的防滑粗砂“定量配給”,保證主要道路暢通。
在一片寒冷之中,全球變暖的理論遭到了質疑。英國媒體評論說,在討論全球變暖的哥本哈根峰會結束還不到半個月時,北半球就經歷了這樣一場嚴寒,“特別具有諷刺意味”。
主流篇
極端天氣源于全球變暖
本報訊面對全球是否在變暖的質疑,世界大部分主流媒體和主流科學家依然在捍衛氣候變暖的觀點。世界上很多位氣象專家指出,北半球多個國家最近遭遇的嚴寒天氣并不算反常,與全球變暖的大趨勢并不矛盾。
不能片面地下結論
美國著名氣象服務網站“地下氣象員”的創始人杰夫·馬斯特斯介紹說,按照氣候的自然變化,美國大約每隔10年到20年就會遭遇一次類似今冬這樣的大寒流,因此目前的天氣狀況在意料之中,并未超過1977年年初和1989年年底美國遭遇極度嚴寒時創下的低溫紀錄。
馬斯特斯指出,在分析今冬北半球地區天氣時必須看到,雖然一些地方極度嚴寒,但幾乎也有同樣多的地區異常溫暖,兩者基本平衡。這意味著不能片面地只因為局部地區出現嚴寒,便匆忙地就全球氣候變化的整體趨勢作出結論。
馬斯特斯強調:“即使是在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下,地球到了冬天仍然會變得很冷。”
美國另一家著名氣象網站AccuWeather的首席氣象專家喬·巴斯塔爾迪認為,美國今冬的嚴寒程度至少是2002年至2003年冬季以來最嚴重的,很可能也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寒冷的。
但巴斯塔爾迪同時強調,這并不是什么異常信號,不過表明地球氣候變化“具有周期性”而已。
世界氣象組織副秘書長顏宏的觀點也類似,他指出雖然目前北半球冬季出現極端嚴寒天氣,但全球氣候變暖的總趨勢不會有大變化,不應該把全球變暖的總趨勢和今冬北半球出現的嚴寒天氣混為一談,也不應該認為這兩者相悖。相反,這兩者之間存在內在聯系。
顏宏說,以前科學家就預言,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歐洲或北半球可能出現短時間嚴寒天氣。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全球氣候變暖的第一個影響,就是導致地球氣候系統出現不平衡,進而引發極端天氣事件。
氣候和天氣不是一回事
英國《衛報》也提出,目前的寒冷天氣并不能證明氣候科學家關于變暖的結論是錯誤的,因為氣候和天氣不是一回事,不能把偶然發生的天氣事件看成是更大范圍的大趨勢。
專家篇
或是利益集團有意誤導
本報訊“如果我們是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去看的話,我們是不應該懷疑氣候變暖的結論。”北京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海濱副教授也認為,氣候變暖本身是無可爭議的,并非“忽悠”,其科學的依據主要是來自IPCC(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這個機構由數千位科學家組成。該機構最新評估認為氣候確實在變暖,而且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于最近50年的人類行為所導致。”
科學問題被政治化
張海濱副教授特別指出,氣候問題本該是科學問題,但是卻被政治化,這直接導致了氣候問題的復雜性。在減排問題上先行一步的歐洲甚至會借此機會來打壓美國。
中國氣象局的氣象專家于飛在和本報記者交流時指出,判斷氣候變暖還是變冷,時間尺度非常重要,“工業革命以來的變暖是屬實,但是放到更長的時間尺度上,這樣的變暖很平常。”于飛說,他最近參與一個重大項目的數據整理,調查整理了中國一千年主要氣候指征的變化:“根據史書、樹輪、巖層反推,平均氣溫是很容易得到的,在大約漢朝時期比現在更暖。”
但目前國際社會關注的氣候變暖主要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百年時間尺度的變化。于飛認為,之所以強調工業革命這個時間尺度,實際上就是有利益集團故意誘導將人引上這樣的思路——變暖的趨勢和人的活動有密切關系。他認為這些利益集團的背后,可能與某些發達國家存在聯系。
“上世紀20年代~30年代剛好是最近一個稍微偏冷的時期,所以有人為了突出顯示工業革命以來的變暖,會故意從上世紀30年代初開始畫曲線。”去年年底曝光的“氣候門”丑聞,郵件里很明確地提到怎樣讓氣候變化曲線看起來更“sharp”(意為“明顯”)。
爭論篇
史上最熱一年
VS
微型冰河世紀
本報訊同在1月10日,英國的兩家報紙卻刊載了兩篇截然相反的文章。英國《衛報》10日援引一些權威氣象學家的話報道,2010年可能成為有記載以來最熱一年。
另一家報紙《每日郵報》卻在同一天引用另外幾位權威氣候學家的觀點稱,連日來的異常氣候很可能只是全球氣候變冷的開端而已,在接下來的20~30年間,地球將經歷一個“微型冰河世紀”。
《衛報》援引氣象專家道格·史密斯的話說:“1998年是有記載以來最熱一年。一些質疑全球變暖理論的人說,如果真會出現全球變暖,1998年以后的每年都應更‘暖和’。我承認,這種情況沒有出現……不過,事情很快會發生變化。”
厄爾尼諾現象重現?
史密斯和其他一些氣象學家介紹,1998年之所以成為最“熱”一年,與當年厄爾尼諾現象不無關聯。厄爾尼諾現象指發生在中、東赤道太平洋地區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升高現象,出現周期2年至7年不等,一旦出現,可持續數月。1998年出現的“超級厄爾尼諾”現象使當年成為歷史上破紀錄的高溫年之一。
史密斯介紹,新一輪厄爾尼諾現象眼下已經出現,一旦持續數月,今年就將成為有記載以來最熱一年。
變暖因海洋冷暖周期?
《每日郵報》則援引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數據稱,2007年以來,北極圈夏季海洋冰層增加了49.7萬平方英里,升幅為26%,這意味著海洋正變得越來越冷,即便是那些最堅定的全球變暖理論支持者也對此毫無異議。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主要成員之一、德國著名氣候學家莫吉卜·拉蒂夫的最新研究成果更進一步挑戰了傳統變暖理論。他表示,1980年至2000年這20年間所經歷的變暖現象大部分都是由于海洋冷暖交替周期引起的。
拉蒂夫說,現在大家所擔心的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的狀況即將暫停,全球已停止暖化;也許20至30年之后,全球將再次回到“暖化”模式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