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股腿足疼痛
2、婦女痛經屬血虛寒凝,男子寒疝,睪丸摯痛,牽引少腹冷痛
3、手足凍瘡
4、血痹肢麻:
5、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6、老年慢性頭痛
7、肩周炎
8、下肢疼痛
9、雙膝關節疼痛
11、尿道炎后綜合征
視頻精彩解讀:
【出處】 《傷寒論》351條原文: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白話了就是:手足寒冷,六脈細的好像摸不到了,就用當歸四逆湯。氣血不能溫煦于四肢,所以厥寒;氣血不能充盈于脈道,所以脈細。是治療血虛寒厥證的代表方劑。
【組成】當歸(12克)、桂枝(9克)、 芍藥(9克)、 細辛(3克)、 通草(6克)、 大棗(8枚、擘[bo])、 炙甘草(6克)。
臨床上你也不要太死板,要理解它的含義就行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根據藥性和身體癥狀去調整;
胡希恕先生認為,此條說的是厥陰病,因為脈細欲絕,是血少,血少而手足厥寒,所以用當歸四逆湯,以桂枝湯為基礎,并以細辛換生姜,另加當歸、通草,主要是補血液、調營衛的法子。(屬于桂枝當歸劑)
本病以女性、老年人為多,陰血內虛,則不能榮于脈,血弱不充養四肢,;陽氣外虛,則不能溫于四肢之末端,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也。“女子以肝為先天,以血為本?!庇捎谏鐣膲毫υ龃?,女性肝失條達,抑郁日久,藏血不足,則血虛,又感經脈受寒,寒邪凝滯,血行不利,陽氣不能達于四肢末端,營血不能充盈血脈,遂呈手足厥寒。老年人陽氣衰敗,此時既要溫經散寒,又要養血通脈。西醫也真沒有什么好治療方法。
脈細欲絕,是當歸四逆湯很好判斷的一個主證。血分能量不夠,陰陽分裂,厥陰肝經虛損了,就會出現這脈象。當歸四逆湯證是手足厥逆,還是厥寒?桂本寫厥逆,它加人參、附子,手腳如果厥逆,的確是加人參、附子就好。如果照宋本厥寒,歷代中醫中也有人說:仲圣在別的地方都寫厥逆,只有這地方寫厥寒。
厥寒與厥逆會不會有所不同?厥逆的人是冷得手腳縮起來,縮起來是主動的動作;厥寒的人是別人摸時才感覺到,本人不一定知道。學術上這么說不一定正確;但臨床有點用,因為厥陰病人,手腳冷下來,本人不見得會感覺到(也有人感覺到)。厥陰病是陰陽不相順接的狀況,還不是很嚴重的厥陰體質,手指尖,陰經、陽經相通的地方,是要通不通的、通一下堵一下的。
這是當歸四逆湯好用的證之一。典型的手指頭冷掉的病是什么?雷諾氏癥。天一冷,手指頭就發白、發紫、發青。或凍瘡,也可以用當歸四逆湯,不一定要吃,熱熏溫泡就有效。
如果末梢特別虛冷,脈細欲絕、末梢虛冷的專病專方,手指皮膚特別粗糙硬化,如富貴手,那也是當歸四逆湯。冷到背部膝蓋腹部都冷痛了,附子四逆湯。
方解釋義: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利筋骨,治拘攣。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癥瘕結聚,崩漏,痿痹,肌膚麻木,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
現代藥理實驗:
1、當歸可以使心肌血流量增加,使心肌毛細血管開放增多,增加冠脈血流量,對心肌缺血有明顯保護作用;
2、動脈血壓明顯降低。可使冠脈、腦動脈和股動脈阻力減小,血流量則明顯增加;
3、降低高血脂甘油三酯,有明顯的抗血栓作用;
4、對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恢復有顯著促進作用;研究還表明,當歸對慢性肝損害有一定減輕纖維化和促進肝細胞功能恢復作用。對實驗性肝葉切除有一定促進肝再生作用;其腫瘤生長抑制率可達39%,副作用較少,且可長期用藥。
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
當歸四逆湯就是把陽氣引到血里面,單吃黃耆會補氣補到爆,加一點當歸,一點都爆不了,全都補血去了,當歸補血湯里那么多當歸,一點也不漏的都被抓去養血;你給我回家!這就是當歸。當歸把陽氣都引到血分去了。
白芍
調養肝血,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為臣藥。酸苦的藥是收斂。白芍也可改為炒白芍,白芍量加大,靜脈血會很快流回心臟,當桂枝藥力使得動脈加速噴出的同時,也要靜脈同等速度的回來,否則會造成出去的多,回來的少,血液循環不暢。同時加速回流,讓好的津液盡量少喪失。白芍具有補血,補津液,幫助行血,破血之功能;在黃連阿膠湯里面,不用桂枝用白芍,身體的靜脈回到心臟的速度加快,就會使大量血會流進到心臟。
白芍重劑量可以治療靜脈曲張,西醫對付靜脈曲張,只會把血管割掉,嚇死人的,白芍是疏通肝臟用的,肝硬化了,天天煮點白芍喝,靜脈是肝臟在管,靜脈曲張了,那是肝臟出問題了,專治下肢靜脈曲張。小劑量時效果不明顯,白芍加大至60克時有明顯感覺,我最大量是70克,(白芍和炙甘草比例保持在2比1)
桂枝
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善祛風寒,通達陽氣而解表,為君藥。桂枝是增強心臟功能用的;
1、行陽發汗:桂枝是陽藥,陽主發射,故有行陽發汗的作用,
2、走肌肉:桂枝如同自然界中的樹枝,可以把水分運送到樹木的各個部位,桂枝進入人體,同樣有這個功能,把津液水分帶到人體的各個部位,桂枝是解肌的藥,當肌肉被寒水所束縛的時候,桂枝到達肌肉,幫助肌肉行陽,寒水得出,以汗水的方式排泄出體外;
3、助心、脾胃行陽:桂枝是解肌的,脾胃主肌肉,故桂枝可以幫助脾胃行陽,從腸胃中調動津液,去幫助肌肉解決寒水束縛的問題,腸胃與肌肉均屬于脾胃臟腑統治,故解肌一定是從腸胃中調動津液。同時振奮心陽,讓心臟搏動有力,增加動脈循環,保證能夠充分的把津液帶到肌肉去解肌。它與麻黃與芍藥在不同的感冒中如何配用,解表和調營衛不同的功效,以后再講;
桂枝性溫助熱,如應用不當則有傷陰、動血之虞,故在溫熱病、陰虛火旺及出血癥時,不宜應用。
炙甘草
是修復心臟功能用的,我們的動脈是心臟在管;
1、解毒:來消解腸胃中壞死掉的食物和中藥里的毒素;
2、生津:炙甘草用蜂蜜炒過,甘草味甘,甘入脾胃,可以生津液,防止發汗過多,腸胃津液損失過多而造成便秘;
3、行陽:炙甘草被炒過之后,陽氣足,可以幫助振心陽、脾胃陽,增加腸胃的動力,一方面幫助桂枝發汗提供動力,另一方面幫助腸胃消化動力,防止便秘。
甘草兼調藥性而為使藥。
細辛
祛風,散寒,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溫經散寒,辛香走竄,宣泄郁滯,上達巔頂,可上可下,辛竄無比,通利九竅,善于祛風散寒,百節拘攣,可以解表散寒,大凡經絡臟腑沉寒痼疾用之可驅,且止痛之力頗強;在這個方子里助桂枝溫通血脈;我現在用的細辛量大都在10--15g,但并未出現所說的那種副作用。細辛一般不超過六克是指散劑,煎煮10g沒有問題,細辛煎時不要蓋住蓋子;入煎劑一是煎煮時間久一些。先煎半小時,二是分幾次服用,都能降低藥物的毒付作用。
通草
通草的作用是通利血脈,舒筋活絡,以暢血行;現代使用多用川木通,分不清的時候雞血藤替代也可以的。
大棗
生津:皮紅肉黃,粘糊糊的,增加腸胃津液,是補充腸胃津液的最主要的生津藥。益氣健脾養血,重用大棗,既合當歸、白芍以補營血,又防桂枝、細辛燥烈大過,傷及陰血。起到一散一收的作用,在本方里為佐藥。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溫陽與散寒并用,養血與通脈兼施,溫而不燥,補而不滯。
所以,我們學習中醫,應掌握陰陽大法,要學會中藥的用途,還有組方的原理,掌握了原理,治病時,那是條條大道通羅馬,桂枝通陽,白芍理陰,陰陽一調百病消,當我們學習了傷寒論以后,你會知道,中醫組方很簡單而神妙的。
君臣佐使組方思想:
甘溫之當歸入肝,補血和血;桂枝辛溫,溫經通脈,以祛經脈中客留之寒邪而暢通血行,2味共用為君,是養血溫通之法。
以白芍、細辛為臣,白芍養血和營,與當歸相合,補益營血,與桂枝相伍,內和氣血;細辛辛溫,外溫經脈,內溫臟腑,通達表里,以散寒邪,可助桂枝溫經散寒。
通草為佐,以通經脈。
甘草、大棗味甘,益氣健脾,調和諸藥,重用大棗,既助當歸、白芍補血,又防桂、辛之燥烈太過,免傷陰血,是以為使。
諸藥合用,溫而不燥,補而不滯,共奏溫經通脈之功效,使陰血充盈,客寒去除,陽氣振奮,經脈暢通,手足溫而脈亦歸復正常。
通脈四逆湯如何搞定腰股腿足疼痛、婦女痛經、手足凍瘡、血痹肢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老年慢性頭痛、肩周炎、下肢疼痛、雙膝關節疼痛、腰部疼痛疾患?
具體應用加減法:
1、腰股腿足疼痛
若腰、股、腿、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者,怎么辨別虛實呢?用手按上去舒服就是虛癥,按上去疼痛就是實癥,就要攻,攻補兼施!
加川斷、牛膝、雞血藤、鹿花盤粉、草烏川烏等壯腰強骨、活血祛瘀、散寒止痛;
2、婦女痛經屬血虛寒凝,男子寒疝,睪丸摯痛,牽引少腹冷痛 加香附、艾葉、吳茱萸、三棱、紅花、小茴香、烏藥等溫經行氣止痛;
3、手足凍瘡,不論初期未潰或已潰者,均可加羌活、獨活、白芷等散寒止痛;
4、血痹肢麻:夜睡醒來,兩手發麻,似蟻走感,手指活動不利,但握力尚存。手微冷,觸覺痛覺無異變,脈沉細而稍弦緊,舌淡苔白。此寒邪凝滯,經脈受阻,血行不運,肢端絡脈失養之候,治以本方加川芎、黃耆、麻黃。
5、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尤以趾(指)端最明顯。因神經末梢受缺血性影響,癥見下肢厥冷,劇烈疼痛,脈細澀,患肢(趾、指)可出現胼胝感、針刺感、麻木或燒灼等感覺異常。靜脈呈紅色條索、結節狀,伴輕度疼痛,或則潰爛,膿水淋漓;以本方合黃芪、附子、牛膝、金銀花、玄參、地龍、丹參、乳沒、桃仁;
6、老年慢性頭痛 用本方加減:氣血虧虛者加黃芪、川芎、生地、白術;肝腎陰虛如以肝陽偏亢為主者(太陽穴這條線脹痛為肝陽偏亢)則加天麻、鉤藤、白蒺藜、牡蠣鎮肝息風;若以腎陰虛為主者則加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茱萸;頭重如蓋痰濕郁甚者加半夏、天麻、白術、茯苓;疼痛甚者加蜈蚣、地龍、全蝎。
7、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滑囊和韌帶及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好發于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屬中醫學痹證(肩凝)范疇,乃因中老年肝腎不足,氣血虛弱,衛外功能低下,風寒濕邪乘虛侵襲或肌肉筋骨失養,不耐外傷和勞損,致筋脈痹阻,氣血凝滯,痰瘀膠結,筋腱肌肉間膠結粘連活動受限。用本方去通草、大棗,加葛根30g克以上,川芎、威靈仙、雞血藤、桑枝,羌活、防風。
加減:寒邪痹阻證見肩關節疼痛,夜間及陰雨天或受涼加劇,舌苔薄白,脈細弦,加制川、草烏各10g(先煎),威靈仙15g;
痰瘀痹阻證見肩關節疼痛不劇,關節僵硬,活動受限,舌紫苔白,脈細澀,加全蝎6g,烏蛸蛇15g;
經絡血瘀證見有外傷或久痛不愈者,舌暗紅或瘀斑,苔薄白,脈細弦,加紅花5g,川芎10g,桃仁10g,丹參15g。
用法:每日1劑,文火煎煮2次,分服。藥渣裝袋,扎口放藥鍋內再煎煮30min,先熱熏患處,待藥溫適宜后,用藥汁擦洗局部至潮紅,再把藥袋放置患處熱敷,邊敷邊活動患肩。連用10天1療程。無效者停藥,有效者繼續用藥2~3療程,鞏固療效。
8、下肢疼痛 患者以雙下肢或單下肢疼痛為主,疼痛下至腳尖、上至腰椎處,有劇痛、隱痛、持續性疼痛,部分患者有麻木重感。食欲稍減,牛膝、乳香、沒藥、制川烏草烏、威靈仙;
9、雙膝關節疼痛 加紅花、制川烏草烏、威靈仙、桑枝、牛膝等;
10、腰部疼痛 威靈仙、補骨脂;痛有灼熱感,加金銀花藤,游走性疼痛加秦艽,防風。
11、尿道炎后綜合征
既往曾患淋菌性尿道炎(GU)或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正規”治療后淋球菌(NG)、沙眼衣原體(CT)、解脲支原體(UU)、人型支原體(MH)、白色念珠菌培養與毛滴蟲涂片鏡檢連續3次(間隔2周)均為陰性,前列腺液(EPS)中WBC數≤10個/HP。有不同程度的尿道不適感、刺癢、刺痛、排尿灼熱感,殘尿感,小腹墜脹不適或隱痛,會陰、腹股溝、精索、睪丸不適或疼痛,腰背酸困疼痛,下肢麻木,疲軟,頭暈腦脹,記憶力減退,周身乏力,失眠,性欲減退或力不從心,早泄陽痿,外陰皮膚蟻行感等。
而相關的治療藥物喹諾酮類抗生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四環素類等藥物,都有不同的脾胃損害?!端貑?/span>·五臟別論》說“胃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養五臟氣”,胃氣衰,與胃相表里的脾亦虛,脾胃虛弱,不勝濕邪,而聚濕(內外之濕)生痰,痰濕過盛而流注下焦,積陰成形,結聚宗筋,督脈不通,氣血不暢,腎陰陽俱損。而所有病人診見面色晦暗,小腹隱痛,舌質暗紅,苔微黃,脈弦緊、沉,俱為脈絡瘀阻之征,治當以氣血雙補,陰陽并調,健脾利水,溫經散寒,托毒和營,活血化瘀。
黃芪當歸四逆湯:黃芪30g,半枝蓮、菟絲子、女貞子、川牛膝、川楝子、麥冬、熟地、茯苓、白芍、川芎、當歸、遠志各15g,人參、肉桂、通草、大棗各6g,木防己、白術、甘草梢、郁金、赤芍、乳香、沒藥、穿山甲、皂角刺各10g,細辛3g,
自擬黃芪當歸四逆湯由《外科發揮》內補黃芪湯,《傷寒論》當歸四逆湯,《金匱要略》防己黃芪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外科正宗》透膿散等古老方劑化裁而來。方中芪、參、術、歸、甘草補中益氣,配茯苓健脾滲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佐以肉桂、菟絲子、女貞子補腎強腰,溫陽化氣,以收陽生陰長之效。麥冬養心除煩,有護陰以配陽。遠志寧心安神“長肌肉治一切癰疽”《本草綱目》。熟地大力滋陰補血,半枝蓮抗炎利尿,郁金、川楝子、赤芍、炮山甲、皂角刺疏肝解郁、行氣止痛,活血化瘀,而乳香、沒藥宣通十二經絡,活血化瘀,推陳出新,去毒、消腫、定痛。木防己既解表又不傷已虛之正氣,得芪、術、甘草之助,衛陽復振,驅濕下行。白芍養血柔肝,營養宗筋,合甘草梢緩急止痛,又甘草梢能清熱解毒,以除莖痛,還能引諸藥入于精室,甘草、大棗之甘,既益氣健脾,又助歸芍補血,桂、辛通陽,合川芎、通草通經脈,使陰血充,客寒除、陽氣振,經脈通。細辛性溫,歸肺腎二經,具有解表散寒、補風止痛,溫化痰飲等功效,既能發散在表之風寒,又能祛除入里之寒邪,辛而不耗氣,溫而不爍液,辛則升浮,宣開氣機通調水道。川牛膝利尿行瘀,引諸藥下行直達病所,諸藥配合,氣血充盛,濕腐祛,邪毒清,通補并用,焉有不效?!夺t林改錯,脾癥有瘀血說》:“黃芪甘草湯治老年溺莖如刀割,不論年深日久,立效”,單味黃芪亦補中益氣,既能鼓舞真氣運行,又能兼顧脾、肺、腎三臟之真氣,脾氣升而濁陰自降,配甘草梢藥力更宏,李時珍說黃芪“補丈夫虛損”另芪、芍、桂、大棗益氣溫經主治血痹癥,而芪、歸、山甲、皂刺、川芎為透膿散組方,益氣養血,托毒和營消散通透,“通則不痛”。
黃芪當歸四逆湯治療尿道炎后綜合征效果突出,方便簡捷值得推廣。
臨床現實中,初用通脈當歸四逆湯治之多效,但日久也有無效者,或初愈又犯病的患者比較多。特別是男性患者也比較多。那就要把思考面再放大,跟現代人腎陽虧虛、陽氣不充、心陽不振有關,導致不能溫煦四肢,據此,我將通脈四逆湯與附子合用之,其功效為溫補命門、溫陽散寒,養血通脈,臨床實踐療效甚佳。真正才具有通關斬將、除妖平魔、立起沉疴之效;
值得注意的是,四逆散、四逆湯和當歸四逆湯均主治“四逆”,但三方證主治迥異。怎么區別?怎么合用?慢慢再分解學習!
四逆散以柴胡證為主,側重于氣郁不舒,見有全身不涼,唯獨感覺手冷特別明顯,不容易出汗,經前反應明顯,容易乳房脹、腹脹、胃脹等,在年輕人中極為常見;四逆湯以附子證和干姜證為主,側重于脾腎陽氣大虛之重癥,見有全身畏寒汗出,精神極度疲乏,衰微欲寐,容易腹瀉清稀,脈微欲絕等,在久病大病重癥中較為常見;當歸四逆湯證則以當歸證和桂枝證為主,側重于正氣虧虛、經寒血凝,以肢體關節沉寒痼疾為主。所以在臨床中,四逆散、四逆湯和當歸四逆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態合用的幾率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