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不夠完整的觀點進行補充完整,對于不夠具體深入道理給予繼續深化,至于衍生和演化出新的道理出來,這更妙不可言。當然,我們也不希冀每一次讀書都達到如此這般之境界。但是,理解仍然只是基礎,領悟才最重要;光知道和了解(理解)某道理還遠遠不足以掌握和運用該道理,領悟了才能讓人獲得這一道理內在的精髓,才能很好地運用它。如此,他人之知識或道理必將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成為自己身上的一部分,這是讀書的最終目的。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認為,別人的經驗(書本上的知識)只能經過自己地再勞動之后,它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余以為,這個再勞動過程就是理解、分析、判斷及領悟等整個過程。
理解只是讀書的開始,也只是讀書的基礎。我們唯有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和道理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明白它所闡述的道理與內容。然后,我們根據其每一句、每一段,甚至是每一文章的意思和道理進行分析其邏輯性和合理性。能否做到敏銳地判斷與辨別其道理的真偽,這還在于你自身所具備的認知與判斷能力上。當然,這一方面的能力是可以經過訓練培養出來的,勤思勤想是關鍵因素和主要途徑。
我們讀書的根本目的是學習、弄懂及領悟書中的道理,而不是為了記憶書的內容。能夠領悟了的道理,我們不可能會忘記。而記憶下來的內容,我們很可能連理解都做不到。
讀書靠的是理解與領悟,而不是靠記憶。記憶的只是對那些技術性的內容方面才需要。閱讀說明性的文章只要做到了解即可,它還構筑不起供人來學習的道理存在。時事性的文章也屬于了解范疇之內;技術性的亦在于了解,其側重于熟悉掌握其連貫性系統操作上,故需要靠大腦記憶、機械性的模仿及練習。當然,了解也是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一個步驟,重點還在現場實踐上。如學醫,其基礎的理論部分就需要理解與領悟,而對于臨床表現、藥性、配方、治療方案步驟及護理過程、人體結構等則需要的記憶。而在具體操作及踐斷上還需要經過長期地臨床實踐,只有在不斷積累經驗之后,他才能逐漸融合書本上的理論與臨床經驗很好地結合起來,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如對樂器等技術性掌握方面,親身反復實踐與練習最為重要。它的重點在于熟練地掌握其適到好處的技巧上,而這只能通過無數次反復磨練中才能獲得的。“熟能生巧”就是這種境況的結果。
這些與理論性文章所區別的就在記憶與領悟的側重點上。相對于數學的運算與學習也在于理解與領悟上,記憶無法將數理進行復雜的深化以及演繹。數理只有理解與領悟了,才能很好去推演和結論它。理論性的文章重點在領悟。只有領悟了,其理論上的道理(原理)自然而然而通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成為自身的一部分。讀書就是學習和掌握道理。對于道理,光知道是不夠的,靠記憶也無法深曉其理義,只有領悟才能掌握其道理的精髓與核心,你才能與道理融為一體,道理才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這樣,你才能操縱自如地運用道理,而你又是這一道理的化身。
記憶只是學習的輔助性手段,是學習基礎知識階段方面所必須的,如小學生階段的課程內容等;但對于學習理論性方面的內容并不是最關鍵因素。我們在讀書時,如果能做到理解與領悟其道理條件下,對于這一道理或知識也自然會是記憶了的。當你某一時刻需要它之時,它便自然而然會出現在你面前;準確說,它便會在你無意識間展現和發揮了出來。因為它本來就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你能忘記或丟失的嗎?
悟性是人對所要學習的道理及技能地掌握程度的學習領悟能力。悟性既是理解的能力,更是領悟以及演繹的能力。因此,無論是學習理論性方面的,如哲學、數學、物理等,還是練習技巧性方面的,如畫畫、樂器、雕刻等都需要悟性。它能夠將一個人所學習的內容與技能充分領悟、運用及進行再創造之。當然,悟性亦必須建立在勤奮努力學習與創造的基礎之上;天才若不去磨練及開掘它,天才也要變成廢物。或者說,悟性(聰明)是人的一種資質,修行才是人獲得智慧和靈魂境界提升的行為方法。因此,悟性不高的朋友切切千萬不要喪氣而放棄自我修練。因為人的悟性也是經過長期勤奮感悟修行才獲得的,人的悟性也只有經過不斷地修行感悟方形成之。這就是不同的靈魂境界所表現出不同悟性現象的原因所在。不斷地自我突破和超越就是對自我的最佳褒獎;無疑,消極而不思進取的自我是最愚蠢的思想行為。因為無論是人的特性上,還是靈魂的實質上,他們都是能夠通過修行來獲得不斷提升和進步的自我存在;不斷超越自我和提升境界是自我永恒的源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