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戲談漢代的表演藝術家——以劉徹、卜式為例(上)

(說明:本文是我的一位朋友所作,他理科出身,有經濟學學位,且好藝文,在政治學文學藝術電影等方面也有很深造詣。我碰到有關理論方面的疑難問題,經常和他討論,他邏輯思維縝密,我的見解若得他許可,庶幾安心;若他覺得有漏洞,基本就不可靠。此文剖析漢武帝時代的政治經濟政策,我個人認為頗多閃光點,鄭重推薦。)

 

讀歷史很有意思,好像在畫星空圖。大多數的星星隱藏在黑暗里,閃亮的那些依著想象連起來,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有時是北斗,有時是大熊尾巴。在南半球或在北半球,在地球或在太空,讀者的位置不同,星空圖也不一樣。然而星星總在那里,讓人覺得世界并非虛幻。也許這種真實感不過是一種幻覺,可它讓我感到踏實——就算是虛幻,仰望星空時,那些碎小而銳利的光輝,已經打動過我了。

 

可惜,如今空氣不好,難得見到滿天的繁星。

 

把史書當故事讀,是我個人的癖好。竊以為,與小說一樣,細節豐富的史書才好看。史書中記錄的細節,常常與史家正統的評價不一致,我喜歡把這些細節聯系起來,用虛線,畫成自己的星空圖。不過,業余讀者讀歷史,好像沒有望遠鏡的觀星者那樣,總會遺漏這樣那樣重要的東西。所以,如果我的星空圖畫得實在太離譜,請不吝批評。把虛線擦掉重畫,我沒有心理負擔。

 

這篇文章想勾勒的,是兩個人物。按班固的贊語,一個雄才,一個質直。我用狗仔隊般的眼光仔細一打量,不禁感嘆道,班固真不是伯樂,埋沒了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一對表演藝術家!他們的演技流傳千古,指導了多少好學上進的中國人!直到最近,不是還有洞房花燭抄黨章的逸事嗎?班固埋沒的這兩個影帝,一位本來就是皇帝,名字叫劉徹,對了,就是他,漢武帝!你肯定知道,演技是帝王的職業素質,要想當個不孚眾望的皇帝,演技不過關就失敗了一半!另一位,是比巴菲特還巴菲特的畜牧業大亨卜式。巴菲特會理財,會做長期投資,那也得道瓊斯指數一直漲才能借勢而行吧。人家卜式不用,經濟形勢再差,卜式也有的是辦法。論投資的眼光、手腕和魄力,呂不韋都未必比得上他,別說巴菲特了。投資要想成功,光有眼光那也很危險,關鍵還得有執行力。卜式的執行力來自哪里?——演技啊!

 

閑話少說,下面我們好好研究下兩位影帝的表演藝術。

 

 

第一部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劉徹16歲繼位,繼位后首先要建立自己的班子,就讓天下舉賢良方正,嚴助就是這時被舉薦的。景帝留下的丞相衛綰,素來只聽皇帝的沒啥想法,所謂“忠實無它腸”,估計是揣摸了武帝的意思,提出,“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武帝順勢就答應了。這其實就是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開始。

 

這里要注意,一般我們以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的主意,其實不然。老董雖在景帝時就是博士,可一直在“三年不窺園”呢,到武帝元光元年才獲得提拔,跟公孫弘、主父偃是同一批。董仲舒提出“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內容與衛綰提的比較接近,可時間上晚了好幾年。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多半是漢武帝的意思。要不是漢武帝在背后,老董又不是什么位高權重的領導,一提建議就提絕這個絕那個的,要是搞不成,那不是四處樹敵嗎,有這么不開眼的人?多年的冷板凳都白坐了?

 

老董當然沒有這么二,我們看個事例就知道了。我們知道老董喜歡講個天人之應。建元六年的時候,遼東高廟、長陵高園便殿分別發生火災,老董一琢磨,這是我的專業啊,就寫了篇論文估計是想規勸點啥,還沒修改好,結果稿子被主父偃看見,就給交上去了。這下可壞事了,死罪,差點丟了性命。幸好漢武帝還需要老董這樣的理論人才,只是敲打他。為啥是敲打呢?《漢書·董仲舒傳》里記著呢,“上召視諸儒,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大愚。於是下仲舒吏,當死,詔赦之,仲舒遂不敢復言災異”。看看這手腕,先不說是老董寫的,讓那些趨炎附勢的儒生來議論,儒生議論只能評價水平,還不夠給老董一個教訓,漢武帝就裝作遵紀守法讓司法部門來處置,皇帝讓處置,那肯定從重啊,直接判了個死刑,武帝這才出來赦免老董。這個事兒教會老董做人。別以為有學問就可以胡說八道。天人之應,講祥瑞是可以的,皇帝需要這個。想用災異來勸誡皇帝,讓皇帝不舒服,那就要掂量掂量自己是誰。武帝這里用了個帝王術的常見手段,一直到文革都在用,先發動群眾批判,再移交司法部門,最后下放改造,先修理再拯救,所謂的恩威并用。靠著這一手,好多知識分子都被整得服服帖帖,衷心擁戴。

 

不過,武帝顯然覺得老董這人有點死板,不如公孫弘好用,下放時還是把他派給了兩個狠角。老董先后去給江都王和膠西王當相,江都王不是善主,膠西王更狠,老是把相弄死。這兩位,要把老董弄死了,那也不算漢武帝的責任。就跟老劉死了,有人說不是老毛的責任一樣。老董總算識相,趕緊病退加入中顧委了。漢武帝有什么事要找理論根據,還時不時打發人來問問他。“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其對皆有明法。”瞧,懂事了不是,先頭不懂事,就下廷尉拷問,這會兒懂事了,廷尉反而來請教。學問啊,儒家啊,在古代大概就是這么一個地位。

 

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很多有點死腦筋,一個勁地感慨董仲舒大才沒進中央,這些書呆子,以為漢武帝真是虛心求教嗎,漢武帝對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明白著呢。后面我們還會看到,主父偃、公孫弘、卜式、桑弘羊,莫不如此。這里我們只需明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很可能來自是漢武帝的授意,這也是皇權需要的結果。

 

老董的故事先講到這里,漢武帝的表演精彩吧?我們接著分析罷黜百家。

 

本該擁有罷黜百家知識產權的那個丞相衛綰,按史書里的記載是個唯唯諾諾的人,以明哲保身作為工作的重點,新皇帝一上來就提罷這個罷這個,也不像是他的風格,背后恐怕還是有人授意。所以我們猜測很可能是漢武帝的意思。

 

漢武帝為何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呢?我們看看罷黜百家的過程。

 

衛綰最初提出罷黜的,是法家和縱橫家,對漢初來講,秦搞的法家那是政治不正確,只能做不能說,縱橫家游說諸侯間,也不利穩定統治,所以漢武帝不喜歡是順理成章的事。這里罷黜的暫時沒有道家,為什么呢?因為漢初作為對秦二世而亡的一個反思,崇尚道家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具體說就是,在經濟上修生養息;軍事和外交上,采取和親的容忍政策;法令上,在繼承秦法的基礎上逐步放松,如文帝廢肉刑,景帝減笞刑。漢武帝剛上臺,自然不可能上來就先把他爹給否定了,而且當時還有一個崇尚道家的重量級老太婆,竇太后活著在。

 

竇太后是文帝的老婆景帝的媽,所以是太皇太后,是武帝的奶奶。漢初的孝可是個有力的武器,什么孝文孝景孝武,全是孝。所以竇太后在景帝時就很有影響力。景帝一次為了討好她,說死了以后要把位置傳給弟弟梁孝王,多虧竇嬰這個直筒子跑出來說,高皇帝的天下,說好的只傳兒子,這才遮掩過去。不過,竇嬰就因此不討竇太后的喜歡,要不是竇嬰是竇家人,他肯定就完蛋了。《漢書》上還說,“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可見景帝他媽的強勢。不過,竇嬰算是個異類,不聽老太太的,喜歡儒家。竇太后還干過一個事兒。她問《詩》學博士轅固,《老子》這書怎么樣?這轅固也沒眼色,說“此家人言耳”,意思是,這是廣場舞大媽聽的東西。竇大媽當場發飆,你看的才是囚徒看的書!來人,讓他去跟野豬角斗。幸好轅固身手還不錯,景帝也偷偷讓人幫他找把好矛,不然轅固就得被豬拱死。漢武帝比他爹會來事,上臺的第一年,在建元元年的夏四月,就發布了一個關于孝道的詔書,這詔書是不是哄奶奶開心的,不得而知,反正詔書的意思是國家給錢,讓老百姓也盡孝心,總而言之,新皇帝很重視孝。不扯遠了,反正這些事兒說明,竇太后有影響力,而且崇尚道家。因此,衛綰就不敢提罷道家,直到竇太后死了,漢武帝輕松了,又讓舉賢良方正,董仲舒才敢提罷百家,這下道家也在里面了。但漢武帝也不好說他爺爺他爹的政策不對,所以只能籠統地重說罷百家,而沒有把道家單獨地拿出來再罷一下。

 

竇太后又不是慈禧,漢武帝又不是光緒那么沒出息,老太婆哪來這么大權勢呢?這我們得分析一下。

 

照我看,竇太后的權勢還是來自于皇權。皇帝有最高的權力不假,但皇帝又不是三頭六臂,總得找人給他干活。劉家的兄弟子侄,封王的封王,封侯的封侯,都不是中央直屬的,而在中央的那些,沒準也有皇帝候選的資格,是皇帝潛在的競爭對手,防著還來不及,怎敢放心使用。功臣和他們的后代也是一樣,說不準是擁戴誰呢,除了一些唯唯諾諾裝老實的,一般也不敢放心用。號稱敦厚的周勃,安劉氏的過程中,不也廢了少帝嗎。所以相對可靠的,還是媽媽家或者老婆家的親戚,也就是外戚。外戚沒有繼承權,不會危及皇帝自己,在外也只能封侯不能封王,實力不足,所以皇帝把中央兵權常常交給外戚掌管。后來皇帝們發現外戚也靠不住,還是自己來才放心,可自己又確實忙不過來,就開始重用太監,到漢末唐末,太監也尾大不掉了。其實不論是所謂的外戚跋扈還是太監干政,本質上都是因為皇帝太懶,把皇權下放了。要是都像秦始皇雍正,沒日沒夜干工作,肯定沒外戚太監什么事兒。所以外戚太監的權勢,其實是皇權的一個變種。

 

竇太后是景帝的媽,景帝時,自然軍隊中有的是竇家的人。漢武帝初登大位的時候,竇太后有什么意見,漢武帝不得不重視。這竇老太其實也無意干政,只要不讓她覺得危險,具體政務怎么搞,她未必有興趣管。武帝上臺之后,不到一年,丞相衛綰很快就退休了,畢竟,他只是景帝留下的舊臣,在新的派系中沒有位置。武帝新建的班子反映了政局的走向。丞相由竇嬰擔任,竇太后家的人,雖然不太聽話,喜歡儒家,可畢竟可以讓老太后放心。太尉,相當于國防部長,由舅舅田蚡擔任,讓武帝安心,也算是新舊外戚的交替。田蚡號稱喜歡儒家,卻沒真把什么君子之道當回事,時不時受賄,后來還跟學過法家的韓安國走得很近。御史大夫,相當于副丞相,是要主持具體事物的,由崇尚儒學的趙綰擔任。郎中令,相當于中央辦公廳主任,也由尚儒學的王臧擔任。新班子全是崇儒的,這反映了武帝的政策傾向。竇太后雖然好黃老,但也接受了這個人事安排,這反映出老太太不大想干政。可不干政不干政,軍隊里的人都在,老太太的分量還是在那里,武帝還是不自在。沒有證據,我估計還是出于武帝的授意,趙綰提議“毋奏事太皇太后”,這下讓老太太嗅出了危險,立刻反撲,趙綰王臧,沒有外戚的身份,被迫自殺,竇嬰田蚡下臺閑居。竇嬰之所以下臺,跟他尚儒家和不討竇老太喜歡有關,前面已經講過了。漢武帝轉型儒家的政策,因為太冒進,在此遭受了一次重大的挫折。一直到建元六年,竇太后去世,武帝在第二年重新舉賢良,借用董仲舒、公孫弘、主父偃等人政策主張,才實現了他想要的政策轉型。

 

為什么說是借用董仲舒等人的主張?我們看兩個細節。第一個細節,董仲舒是坐冷板凳的博士,公孫弘是個搞《春秋》的老豬倌,主父偃是四處碰壁的變態,全是不得志之人。他們的被任用,說得好聽是任人唯賢,不拘一格,可公孫弘被封侯,官至丞相,他除了時不時坑些人,拍拍漢武帝的馬屁,賢在哪里?主父偃除了幫漢武帝干臟活,學問又在哪里?董仲舒學問好一些,不是外放了嗎,為何反不如公孫弘混得好?更別提武帝用的張湯楊可之類的酷吏了。當然,這并不是否認武帝用的人中,確實有個人才能不錯的,比如司馬相如、桑弘羊。任人不拘一格,實際上說明武帝想用誰用誰,愛怎樣怎樣,只要自己順心。公孫弘得志的秘密,其實在這里呀。桑弘羊的經濟政策,跟儒家主張明明大相徑庭,為何得到重用,秘密也在這里啊。什么賢不賢,淡不淡的,全看是否符合權力的需要!第二個細節,按《漢書·董仲舒傳》的記載,董仲舒對策時,漢武帝“制曰:蓋聞虞舜之時,游於巖郎之上,垂拱無為,而天下太平。周文王至於日昃不暇食,而宇內亦治。夫帝王之道,豈不同條共貫與。何逸勞之殊也。蓋儉者不造玄黃旌旗之飾。及至周室,設兩觀,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陳於庭,而頌聲興。夫帝王之道豈異指哉。或曰良玉不瑑,又曰非文亡以輔德,二端異焉。”明白了吧?是漢武帝在引導如何將垂拱無為的黃老之術轉型為重有為重文飾的儒學思想,使其同條共貫啊!

 

從罷黜百家的過程,很容易理解,哪里是什么學術爭鳴儒家勝出,全是因為權力的需要!可為何權力會選中儒家呢?獨尊儒術又是怎么個尊法呢?

 

話說漢代到了武帝時期,從黃老之術流行變到儒家思想逐步占上風,也不是誰腦洞大開,而是有時代背景的。經過幾代的積累,經濟上比較寬裕,崇文尚禮發展文化,這是社會發展的自然要求,也是普通人的儒學角度。轅固啊、申公啊、伏生啊之類,這些搞《詩》《書》《禮》的多是從這個角度。可是,從帝王的角度,儒學還有另外一面。帝王,是掌握國家暴力機器的人,他們最關心的是權力。首先江山要坐得穩,坐得穩了就想坐得更爽,這個更爽,既有與普通人一樣發展文化的一面,還有對帝王更重要的一面,就是要對內要求馴服聽話,對外要開辟疆土,讓外夷臣服。所以對皇帝有影響力的儒生,多是像賈誼、公孫弘、董仲舒、張蒼這樣搞《春秋》之學的,這實在是因為權力的需要。最明顯的是張湯,他本不算儒生,“是時,上方鄉文學,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儒家經典中,五經都跟統治有一點關系,而以《春秋》的內容最密切,《春秋》在漢代逐步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成為決獄庭辯的重要依據,我想是這個原因。不難發現,并不是武帝才開始崇儒,漢高祖任用叔孫通,文帝傾慕賈誼,景帝保護轅固,都是崇儒的事例。只是到武帝時,要想在官場上混,儒家學問作為進身之階,已經是流行的趨勢了。

 

我們再看一個事例。武帝即位一年多,建元元年秋七月時,武帝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魯申公。申公以前就教過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就是被迫竇太后逼死的那兩位,學問主要在《詩》,可以猜到,申公雖然聲譽高學問好,可跟武帝所需要的不搭。果然,《漢書·儒林傳》記載,“至,見上,上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馀,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上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即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班固替漢武帝找的借口是正喜歡文辭,所以對申公失望,這其實是委婉的說法。漢武帝問申公的問題是什么呢?是統治術啊,這跟文辭有什么關系!申公一不主張宣傳忽悠,二不主張奢侈享受,這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來游說君王,當然就不受歡迎。申公這個觀點,實際是崇德尚為,是比較接近儒家理想的統治觀點,跟道家清靜無為不同,按說是有明確政策內涵的,但是顯然,不可能獲得權力的青睞。對比獲得重用唯唯諾諾的公孫弘等人,不難發現,的確是權力選擇了儒家!因此,毫不意外,武帝作為一個帝王,他的尊儒,重點并不在于從文化上對儒學的宣揚,而是為了維穩和擴展權力的需要。道家從廟堂之上退出也是同樣的道理,相對不那么折騰老百姓的黃老之術,并不符合權力的需要,統治者既不明確地反對,實際上也不想抬舉它,只把它晾在一邊。道家在中國歷史上從此就變得有點不尷不尬,本來也算是跟統治術相關極大的一種學說,最后變成士大夫修身養性的一種流派了,在官場上混得還不如法家。畢竟法家那些手段,統治者實際上是喜歡的。黃老之術原本也有一些觀點,德刑相濟之類,接近法家的內容,這一部分統治者悄悄在用,但跟一直在用的法家主張已經沒什么區別了。

 

所以統治術的主流從秦代法家剛性的嚴刑峻法,經過黃老之術的短暫反彈,最終變成虛偽的外儒內法,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天才的表演藝術家劉徹同志,適逢其會,在漢初的權力舞臺上生動演繹了怎樣利用影帝級的演技,攫取權力引導政策。不論是年幼時為登大位聲稱金屋藏嬌,還是繼位初一面韜光養晦一面借崇儒打造忠于自己的班底,又或是借董仲舒主父偃等人的理論實現黃老之術到外儒內法的政策轉型,漢武帝隱身幕后操縱自如,只在必要時才登上舞臺留下驚鴻一瞥般的身姿。影帝看重的從來就不是戲份的多少,而是演技的含金量。“只有鞏固權力的演技才是好演技,膚淺的臺前就讓給那些奴才們吧,權力在手,再多的臺前也只能是龍套”,——漢武帝如是說。


(待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真實目的是什么?歷史書沒敢說出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獨尊儒術:漢王朝統治方略從“無為”轉向“有為”的標志
西漢竇嬰為何結局凄涼?儒家游俠精神害慘了他
罪功豈在悔輪臺
一個被漢武帝摒棄的儒生,卻成了之后整個封建社會的帝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票市| 汤阴县| 孟村| 大化| 土默特左旗| 增城市| 承德市| 弥勒县| 定日县| 云浮市| 佛学| 日照市| 微博| 林甸县| 尚义县| 永泰县| 罗江县| 阿拉善右旗| 合肥市| 子洲县| 扎兰屯市| 扶余县| 泰宁县| 卫辉市| 曲阜市| 黔南| 文成县| 沈丘县| 吴川市| 开阳县| 永宁县| 石林| 玛沁县| 西贡区| 柳林县| 溧水县| 肥城市| 额济纳旗| 晋州市| 凉山| 关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