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至今,我一直處于“失業”狀態。長期在家賦閑的生活,讓我多出大量的時間來讀書和反省。由于在跟瑞閑聊時他再三強調《窮爸爸富爸爸》是本值得人讀一輩子的書,于是我又抽時間將《窮爸爸富爸爸》,《富爸爸的財務自由之路》,《富腦袋才有富口袋》,《中國式價值投資》,《逃莊》,《輸贏之催龍六式》,《高薪水比不上會理財》等書籍從頭至尾復習了一遍。 按照《窮爸爸富爸爸》里的區分,我跟大部分工薪階層一樣,暫時處于“E(Employ也就是工薪族象限)”與“I象限(Invest也就是投資者象限)”,換句話來說,我目前的收入完全來自兩方面:大部分來自我的工資(暫時性收入,一旦我停止工作,我的工資也會隨之停止);小部分來自我股票與基金的收益(這個在我看來也應該屬于暫時性收入,因為它的收益是不確定的)。至于來自版稅,租金等的持續性收入,我目前暫時還沒有,估計一時半刻也有不了。 在職場晃蕩15年,我越來越發現“馬無夜草不肥”真是句至理名言。無論你的工資有多高,哪怕是月薪20萬,你也無法靠工資來實現財務自由。因為當你月薪2K的時候,你的基本開銷及人情費用只是2K所決定的你能夠支付得起的水平,但隨著你月薪的增加,你的基本開銷與人際交往等的層次也會相應提高,除掉支出,你依然是個“負翁”。老板的作用只是給你發工資,而不是讓你發財;但我們的作用卻的確是在促成老板發財。因此,《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一再鼓吹要建立一個為自己工作的系統,這樣你才可能發財。我感覺這個論點很好笑,說它好笑不是說它錯了,而是事實上,誰都知道有系統為自己工作一定會導致發財,但問題是,這個系統我怎么才能建立起來?比如我想在廣州做個托管中心,那我將面臨一大堆有難度的前期工作:我怎么獲取執照(這個是最難搞定的),我怎么去租場地,我怎么去確保有家長把孩子送過來托管等等;還有一個更要命的是,如果運作不好,我前期投入進去的錢收不回來怎么辦?一方面,為了建立系統我放棄了可以給我帶來豐厚工資的工作;另一方面,我還搭進了我的大部分積蓄,最后顆粒無收,那我該怎么辦?基于對這個后果的擔心,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在進入B象限的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工薪階層象限的我們得上班,下班兩手都要抓,且兩手都要硬。 老板的確不能讓我們發財,但是他發給我們的工資是我們基本生活費用與用于投資的資金的主要來源,所以無論是否享受工作,我們都要盡心盡力地工作,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積累到更多的資金。 至于下班后的理財,我始終覺得錢少有錢少的生財之道,錢多的時候有錢多時候的理財方法,我們沒必要這山望著那山高,總去羨慕人家的高薪或者高收益 ,千萬別總是跟自己說“等我有多少多少錢,我就怎么怎么”這樣的廢話,因為如果你一直不采取行動,那你就永遠湊不夠你想要的那個數字。很多時候,行動比方式更重要,習慣決定出路。你是否有記帳的習慣?你是否會有意識地拒絕購入“負債”?你是否會在工作之外有意識地開源?你是否一直在不斷地學習投資理財的知識?你是否已經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法?如果你的答案全部都是“Yes”,那么恭喜你,你已經在走向財務自由的路上了。 只要我們用心的去思考 轉錢的路很多 沒錢的人要學會借住外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