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說:“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
意思是心靜能夠體察事物的本質,發覺事物的精微,處理事情也能夠省力,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浮躁。
心靜使人理智,在冷靜的觀察中審時度勢,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斷,而急中生智,也只不過將腦中一切無關的事,快速調整為“靜音”狀態,頓時生出化解危難的智慧。
所謂“靜能生慧”,心靜有利于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人生會遭遇許多事情,其中很多是難以解決的,這時心中被盤根錯結的煩惱糾纏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對,如果能靜下心來處理,往往會柳暗花明。
心靜則一切豁然開朗。
古人說:“每臨大事須有靜氣。”
打仗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曾國藩在《主靜箴》中形容為“后有毒蛇,前有猛虎”。
軍機瞬息萬變,稍有不慎,就會吃敗仗,這關系到將士乃至自己的身家性命,作為湘軍最高統帥,曾國藩在戰事最艱難的時候,也免不了萬般焦慮,六神無主。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他都會到小樓上獨自靜坐一會兒,這個時候他早年開始修煉的靜坐功課就發生作用了,他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做出正確的決策。
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遇事就緊張,臨事就慌張的人,難成大事,就是因為缺了“靜”和“安詳”的智慧。
人到中年,見聞增多,閱歷漸豐,人脈豐富,辦事有方,這是好事;但同時人也變得思慮過重,欲望太多,精力分散,神志紛亂,則又不是好事。
如何讓復雜變得簡單,紛亂變得清晰,分散變得集中,讓心神變得清澈?
這更需要靜下心來,老子說,“靜為躁君”,“靜”是去“躁”的良方。
心有多靜,福有多深
古人說:“凡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
心靜能使人精神愉悅,精神愉悅就會有福氣降臨。
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反之也成立,心靜的人心境平和,常有歡樂,經常微笑的人福氣多。
人生,說到底活得就是心情!心情好了,世界才寬闊,陽光才明媚,人生才光明。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卻左右了全部的人生!
曾國藩說:“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靜在心,不在境。”
物隨心轉,境由心生,心若靜好,幸福常存。
人生之苦,在得失間。心靜的人心量大,拿得起,放得下,無意于得失,澄然無事,面對萬丈紅塵,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心靜的人,自然多了一些祥和,少了一些紛爭;多了一些幸福,少了一些災禍。
花謝芳不敗,心靜人自在。心有多靜,福有多深。心靜了,才有閑心品味出已有的幸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