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 (五行:土)
脾經絡于胃,脾胃互為表里。開竅于口。
功能:運化輪布營養津液,升清降濁,是營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四肢都賴以養,所以是“后天之本”
一,脾主運化
脾負責運化:水谷精徽,運化水濕。
足太陰脾經,脈絡貫穿胃屬脾,絡于食道上口,吸收胃中水谷的津液,輪送至三陰經。
胃實五臟六腑的給養倉庫,陽明胃經是太陰脾經之表,表里配合。
谷水進胃,胃消化谷水,脾吸收水谷津液,通過陽明經而輪布三陽經。
胃為陽-土,性燥而主降,使水谷以下行。脾為陰-土,性濕而主升,使津液上輪。胃燥脾濕,相互作用,才能消化飲食。
脾不僅輸送胃中津液到全身,且能運化全身水濕之氣,促進水液環流和排泄,維持人體水液代謝平衡。若脾虛,不能健運,水濕潴留,就會浮腫、痰飲等。脾虛不是水濕潴留的唯一原因,但水濕潴留反過來會影響脾的功能。所謂濕困脾土”。
二,脾主肌肉,其榮在唇
飲食入胃,通過脾吸收,榮養肌肉。肌肉失養,逐漸消瘦。反映在口唇上,凡營養不良,脾虛久病,口唇顏色多萎黃不華。
四肢賴以活動,來自飲食所化之陽氣。四肢為“諸陽之本”
三,脾統血
脾還有統攝血液作用。脾健,才能裹護血液,維持血液運行而不散溢。
肺 (五行 屬金)
肺位于胸中,經脈循喉嚨而出,下絡大腸,互為表里,開竅于鼻。
功能:主氣司呼吸,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通道,以充全身,住皮毛而煦澤肌膚。
一 肺主氣
氣,來源:飲食水谷之精華,另一是吸入自然之氣。自然之氣,由肺吸入;水谷之氣,經脾脈輪布上注于肺,兩者結合,積于氣海,成為宗氣(膻中穴)。以行呼吸,貫心脈以布散全身。
二,肺為 “相傳之官”而主治節
治節是指臟腑能保持正常生理活動而言。心主神明,也依靠肺的協調。心肺協調,正常不亂。血的運行,需靠肺氣舒暢才能貫心脈而通達。心與肺,氣與血,相輔相成。所謂俗語“氣血兩旺”
三,肺氣肅降,通調水道
人體的水液運行和排泄,與脾之健運有關,與肺的主肅降也有關。
飲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肅降失常,可以上逆為咳為喘;影響水液代謝時,可以導致水液停留,甚至小便不通,形成水腫。因此,小便的通利與否,常與肺氣肅降功能有關。“肺為水之上源”
四,肺主皮毛
肺主宣化,外合皮毛。皮膚之汗孔也有散氣作用,汗孔為氣門。皮毛賴肺氣的煦澤才能潤澤。如肺氣衰弱,不能行氣以溫皮毛,皮毛營養不足,會憔悴枯槁。
腎(五行 水)
腎左右各一包括命門,其經絡于膀胱,開竅于耳。
功能是藏精,為生殖之源,主骨生髓,主五液以維持體內水液代謝。聽力即為腎氣所充。
一,腎藏精
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后天之精,有賴于水谷化生后之精的營養。
二,腎生髓主骨,其華在發
腎能生髓,藏于骨腔之中,以充養骨骼。發的營養,來源于血,但發之生機,根源在于腎氣。兒時常聽姥爺說:有力長發 ,應該是指腎氣足。
三,腎為“作強之官”,出伎巧
作強,就是動作輕勁多力。伎巧,是指精巧靈敏。腎氣旺盛,精盈髓足,精神健旺,靈敏多智,而且筋骨勁強,動作有力。但腎虧,往往腰背酸楚,骨弱無力,精神疲憊,頭昏健忘。
四,腎生水液
水有清濁,清中有濁,濁中有清。清者上升,濁下降。
水入胃,經脾輪布上升于肺,為氣為清。清中之清者,由肺輸至皮毛;清中之濁,從三焦下行以達腎 ,歸腎之水液為濁。濁中之濁,由膀胱排出。濁中之清,再經三焦氣化上升至肺,再由肺化水下降至腎。如此循環,維持人體水液代謝平衡。
命 門
命門附于腎(一說右為命門,左為腎)。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其氣與腎通。是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命門衰竭,生命結束。
氣為陽,水為陰。腎與命門,元陰元陽在其中。元陽是先天之真火,元陰是先天之真水。
1,心腎經脈本相通。心為君火,命門真陽為相火之源,同氣相求相得益彰。
2,命門為先天,脾為后天,脾土生化,賴以先天命火之溫養。但先天真陽,需后天不斷供應,才不致匱乏。,
3,命門是三焦相火的發源地,又與肺密切相關。命門陽氣,是通過三焦而布達全身。
4,命門陽氣為12經絡之根,督脈為手足三陽氣所匯,具有統攝全身陽氣的作用。命門陽氣通過督脈而傳十二經脈,與腦、腎。膀胱都密切相連。
因此,命門的重要不言而喻。本人感覺:保持命門的溫暖,適度扶陽,是應該做的。
貳 六 腑
膽: 膽附于肝,內藏精汁,肝膽互為表里。膽中之精汁為清凈之汁,與其他傳化之腑所盛之濁質不同。膽,為中清之腑。由于藏精之特點,即屬六腑,又屬奇恒之腑。
膽性剛直,對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維持和控制氣血的正常運行。
胃:上接食道下通小腸,絡于脾。胃上口為賁(ben)門,下口為幽門。賁門部又名上脘,幽門部又名下脘,上下脘之間為中脘,統稱胃脘。
胃主要受納水谷和腐熟水谷。
小腸:通過幽門與胃相通,下端是大腸相接。其經脈絡心。大小腸相接處名為闌門。
水谷經過胃的腐熟后,通過幽門,下注小腸,小腸是受胃中水谷進行細致的消化和分別清濁。清者為津液,經吸收后輪轉全身,終則滲于膀胱;濁者為糟粕,通過闌門,下注于大腸。
大腸:包括回腸和直腸。直腸下接肛門。經小腸下注的糟粕,經大腸吸收其中水分,使之成便,然后排出。如大腸虛寒,不能吸收水分,則有腸鳴切痛、大便溏泄等癥,反之,大腸實熱,爛水液過度,則有大便閉結之癥。
膀胱:絡于腎。排泄小便和貯存尿液。
三焦:是水谷出入的道路。其經絡布膻中,散絡心包,總司人體的氣化活動,具有疏通水道的作用。維持三焦生理功能的,主要在于原氣和胃氣。原氣出于命門,為先天真火,三焦與命門一氣相通,所以三焦主少陽相火。
上焦主受納水谷,并敷布水谷之氣至全身。
中焦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使營養物質通過肺脈傳輸以化營氣
下焦主泌別清濁,排泄廢物,其氣主下行。
由此可見,三焦包括了主受納水谷、消化飲食、化生氣血、輸送營養、排泄廢料等功用的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在內。
叁 奇 恒 之 腑
奇恒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奇恒之腑,不同于其他傳化之腑,更有藏精功能。
一,腦、髓、骨
腦與脊髓孔直接相通,也與全身之骨髓有密切關系。
髓藏于骨,為骨之營養。
骨支撐形體,具有剛堅之性。
腎能生髓,髓能養骨,髓通于腦。
二,脈 氣血運行的隧道。
作用:約束和促進氣血,使之循一定軌道和方向運行;運載氣血,輸送飲食的精華營養全身。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所以脈的搏動,可以反映脈中氣血多少和運行的遲速,又與內臟有關。所以“”切脈“”是中醫診斷的主要方法。
三,女子胞
即胞宮,有主月經及孕育胎兒功能,又名子宮。經絡與腎相系。沖脈、任脈,都起于胞中。
胞宮與腎有經絡相連系,腎脈上系于舌本的廉泉穴。